來源:網路
近期哈佛校報探討了捐贈者錄取政策,主張哈佛應繼續接納富家子弟,以確保學校資金充足。

哈佛大學靠捐贈生存。研究經費、獎學金、職業發展專案——這些都需要富豪們的慷慨解囊。作為回報,他們的子女在錄取時會獲得特殊照顧。這合理嗎?當然合理。
捐贈者錄取優惠一直飽受爭議,外界覺得它“不公平”。畢竟,每當哈佛又錄取了一位肯尼迪家族的成員,總會有無數才華橫溢的寒門學子在校門外徘徊。然而,批評者往往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哈佛的捐贈者錄取和校友子女錄取(legacy admissions)不一樣。後者對學校財政的貢獻有限,而前者能直接帶來真金白銀的資金。許多富豪在孩子申請前幾年,都會向哈佛捐贈數百萬甚至上億美元。

這些錢去了哪裡?幾年前,億萬富翁倫納德·布拉瓦特尼克向哈佛醫學院捐贈2億美元,資助前沿生物醫學研究。大衛·戈爾夫婦則捐贈1億美元,在奧爾斯頓建造藝術和研究中心。這些捐贈不僅造福哈佛學生,還會惠及社會。相比這些長期回報,為了籌集資金讓少數富家子弟進入哈佛,真的算不上多大的代價。
更重要的是,這些捐款很大一部分用於資助貧困生,意味著普通學生的學費可能因此降低。換句話說,富豪家長為孩子“買”進哈佛,間接給更多寒門學子創造了機會。這不是什麼特權,而是一個雙贏的交易。
當然,批評者會說,這些富家子弟搶佔了其他人的名額。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研究了哈佛在“學生公平錄取組織”訴訟中公開的六年錄取資料,發現所謂的“院長關注名單”(Dean’s Interest List)上,每年大概只有167人被特別錄取,而哈佛本科每年招生大約1600人,佔比不過10%。其中,有近三成的學生本身足夠優秀,即使沒有捐贈背景,也能憑實力進入哈佛。最終,真正因捐贈受益的“非應得”學生,每年不過117人。
這點人能改變哈佛的學生構成嗎?資料告訴我們,影響微乎其微。即便完全取消捐贈者錄取,白人學生的比例最多下降2%,黑人、西班牙裔、亞裔的錄取比例則只增加不到1%。更大的社會不平等,其實是體現在另一個層面:富裕家庭的孩子,即使不在院長關注名單上,也比寒門學子更容易被哈佛錄取。因為他們上的學校更好,能請得起最好的補習老師,能參加更昂貴的課外活動。相比之下,每年因捐贈受益的那100多人,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哈佛從來不是完全憑成績錄取學生的。校友子女有優勢,體育特長生有優勢,教授子女有優勢。相比這些群體,捐贈者錄取至少能為哈佛帶來看得見的好處。與其裝作捐贈者錄取不存在,不如坦誠面對,甚至可以提高門檻,要求捐贈金額更高,並明確規定這些錢必須用於資助貧困生。這樣,哈佛不僅能保證自己的財務健康,還能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
所以,校友子女錄取可以取消,運動員錄取也可以削弱,但哈佛不能得罪那些願意掏錢的富豪家長。畢竟,在現代社會,精英教育離不開金錢支援,而金錢最終會讓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