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擴招!我上藤校的機會要來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穀雨星球(微信ID:guyujihua2021)
者:莎莫
大家好,我是莎莫。
前兩天耶魯官方披露了一則重磅資訊:
從今年秋季入學起,每年將增加100個本科新生名額,本屆招生人數將達到1650人,最終本科入讀人數將達到6600人。
按照往年資料,耶魯每屆在國內招生人數大約在15人。從當屆早申來看,耶魯發了9個offer,比去年新增3人,或許常規輪會有更多學生被錄取。
這是耶魯大學1969年以來的第三次擴招。如同耶魯校長Maurie McInnis說:
「此次擴招是耶魯本科學院在擴大來自全國以及全球學生教育機會方面的重要里程碑。」
■耶魯首位女性校長
與此同時,還有一組資料也引人注目:
耶魯官方資料顯示,今年2025Fall共收到6754份早申,比去年降低14%,美國本土學生僅減少9%,國際學生數量則減少了30%!
而且美國政府也在削減給精英名校的資金,大頭收入的捐贈也在減少,不少藤校紛紛跳出來「哭窮」。
一邊是申請人數減少,一邊則是擴招,中國又是耶魯第一大生源國,咱上藤校的機會真的來了?
這一次的擴招,或許正是耶魯對當下「內憂外患」的新環境預期和應對。
■耶魯大學歷史上來自中國的最大一筆捐贈來自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
01
歷史上的兩次擴招
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來,耶魯這所歷史悠久的大學有過兩次擴招,每次擴招都是基於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帶來的結果。
耶魯大學成立於1701年,在其長達268年的歷史中一直只招收男性,直到1969年,當年,女性主義運動席捲全國,推動了全美社會思潮的變遷。
與此同時,其他藤校如哈佛、康奈爾和布朗大學已率先實行男女同校。1968年,耶魯發現超過40%的申請者最終入學了哈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哈佛的男女同校環境吸引了更多男性學生。
面臨著生存危機的耶魯,為了維持自身作為頂級高等學府的地位,必須行動起來了。
於是,第一次擴招來了:1969年秋季耶魯首次招收女性本科生,最早接受精英高等教育的他們她們大多也成為了當今美國社會的中流砥柱。
耶魯向女性開啟成為了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從女性學生只是「男人村」的點綴到迎來了首位女性校長,耶魯與時俱進的精神也讓其享譽全球。
進入21世紀,耶魯招生人數也隨著申請人數有些許上升,仍始終維持極小規模的本科生體量,從而實現師生比極高的課堂,以保證精英的博雅教育。
從2010年至2016年,學校每年招生人數穩定在1300人左右。直到2017年迎來了第二次擴招。
當年申請人數史無前例達到了最高峰,耶魯的財務情況也極為良好,於是耶宣佈新增了兩個住宿學院Benjamin Franklin學院和Pauli Murray學院,可以容納更多學生,所以增加了約15%的本科招生名額,每年學生人數增加到1550人左右。
此後八年,申請人數越來越多,錄取率也逐年下降,每年都跌至冰點。
就以去年錄取率為例,2024屆錄取率降到了 3.7%,創了歷史新低。
還有個有趣的資訊是,這是平權法案後的首屆學生,新生報告顯示,亞裔比例從去年的30%下降到24%,白人學生和其他族裔差距繼續拉大,比例從去年的42%上升到46%。
同時,耶魯還是採用Need-Blind的學校,在申請過程中不看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一旦拿到錄取,不管家庭收入情況如何,學校都會提供經濟援助供學生完成學業。
每次耶魯的擴招都踩中了時代脈搏。
這一次針對本科生的擴招,或許也是如此。
02
背後的三個原因
在剛過去的2024早申發榜季裡,我們發現,藤校招生竟然在回暖!
資料顯示,絕大多數藤校錄取學生人數在增加,藤校並沒有拋棄中國學生,甚至在變得更友好。
就以耶魯為例,去年早申錄取了6個人,今年則是9個人。
令人想不到的是,大學的申請人數在減少。
耶魯官方釋出了最新一屆的早申資料,發現2025Fall共收到6754份早申,比去年降低14%。其中美國本土學生申請量減少9%。國際學生恐怕是最大主因,數量減少了30%,
所以,擴招原因有很多。
其一,「多元化的預期。」
去年2月,耶魯宣佈:2025年秋季入學的學生必須提交標化成績,但可以用IB/AP等成績取代SAT/ACT成績。
不過,校方回應表示:「「這完全符合我們在改變標化考試政策後的預期」。
在標化考試之外,耶魯始終在推進「多元化」,透過擴招或許能找到更多的不同經濟、社會、文化背景的學生。
■耶魯歷年早申申請人數
第二個原因,搶優秀學生!
耶魯校報對541名新生學生進行調查,約有一半的受訪學生至少被其他一所藤校、杜克、MIT或斯坦福錄取。
其中,75%的學生第一選擇是耶魯,這還是入學學生的調查,可想而知那些拿到錄取卻沒有來的學生裡,有更多被其他同等名校吸走了。
學生們還表示,除耶魯外,MIT和斯坦福是最受歡迎的選擇。
曾有媒體報道,在人工智慧時代,這兩所與科技更接軌,也更硬核的學校,已經取代哈佛、耶魯成為新生代的首選。
同時,今年同樣推崇博雅教育的芝大獨創了ED0來搶學生,也打亂了一些牛娃的申請節奏。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必須釋放更多訊號給優秀的學生,比如發出likely letter,擴大招生規模提高牛娃的錄取率也是之一。
畢竟,耶魯國際學生佔比11%,來自全球55個國家,前四國際學生來源國家是中國、英國、加拿大和烏克蘭,咱們是耶魯的第一大生源國。
最後一個原因,也許是提前佈局,應對特/朗/普時代下的變化。
■穀雨星球暑假在耶魯的訪校。
03
大學沒錢了?
從去年初起,包括福布斯在內的多家媒體密切緊盯大學的財報,讓不少大學捲入了「破產」傳言。
3個月前,布朗大學在校報宣佈出現了4600萬美元的結構性赤字。雖然只佔大學總運營預算的3%,但如果不進行干預,到明年就會增長到9000多萬美元,可能造成「傷筋動骨」的影響。
簡單來說,美國大學的收入主要來自五大塊:
  1. 捐贈和捐贈投資收入。
    (注意不是捐贈本身,而是捐贈基金的投資性收益)
  2. 附屬醫院的收入。
  3. 政府財政撥款,公立大學為主。
  4. 學費收入。
  5. 橫向資金(主要來自企業的科研經費)。
去年開始,名校處理巴/以衝突的立場問題得罪了不少大捐贈者,包括哈佛都損失了億萬富翁的捐贈。
哈佛最新季度捐款下降了15%,損失了2億美金,一直在四處為錢奔走的校長Garber公開表示:「對今年的籌款資料感到失望」。
捐贈不給力,撥款也在縮減,隨著特/朗/普上臺,這日子是更加不好過了。
先是1月21日,特朗普下了一則行政命令,要求終止「非法」的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政策(DEI),雖然經過幾天的混亂和法律糾紛後,兩名法官介入,政府撤銷了凍結令,但這並沒有減輕擔憂。
而到了2月8日,更加雪上加霜的訊息來了——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宣佈,將把其向大學提供的補助金中「間接成本」的報銷上限設定為 15%。大學會依靠間接成本的補償來支付這些費用的很大一部分,如果補償被大幅度削減,將可能造成巨大的預算缺口。
NIH還直接點名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目前聯邦撥款間接成本率超過60%的機構。而NIH 的平均間接成本率一直為 27%-28%,可以想象一下將報銷上限降至15%後,這些大學將會少多少補助。
此舉一齣,又一次震驚了學術研究界,因為有的大學可能一下子損失數十億美元的資助。
■穀雨星球暑假在耶魯訪校,都被學校的美驚呆了,今年也即將開啟招募。
很多人會問,美國大學開銷都奔入十萬美元俱樂部了,怎麼還會缺錢呢?
或許從布朗大學可以一窺究竟。
《先驅報》報道,赤字是由於布朗大學「努力將自己重新定位為一所領先的研究機構,而不是一所文理學院」,這樣的目標導致學校的學術重點與研究機構對齊,但財務模式還是沒有改過來,依然嚴重依賴本科生學費來維持其成本。
正如布朗大學的教務長和負責財務與行政的執行副校長寫道,「本科生人數穩定、經濟援助增加以及工資上漲是造成赤字的一些關鍵因素」。
其實,美國藤校都是非營利性機構,培養本科生基本都是「虧錢」的。
如耶魯最新資料報告顯示,2028屆中,58%的本科生獲得基於需求(need-based)的財務援助,以及25%的學生獲得聯邦佩爾助學金。
但是更多優秀的本科生校友的影響之深遠,有經濟維度的,也有聲譽維度的。有了更多聲譽,就有了更多想象空間,比如布朗就打算削減博士經費,增加研究生人數來減少赤字。
■大學的錢花哪兒了?
至於中國學生會不會吃上這波本科紅利?——
從絕對數值來看,當然會提高錄取的機率,視窗打開了就有了更多擠進去的可能。
美國大學需要中國學生,源自需要新錢New Money、多元視角和新的敘事方法。
理解名校邏輯、願意捐贈、支付得起學費的精英或中產家庭有更多的機會,那些努力利用周邊資源靠美國大學去改變命運的階層,亦是如此。
本文授權轉載自“穀雨星球”
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
更多留學教育資訊點選關注FindingSchoo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