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溪雲
體制內的發條在擰緊,想躺平的人危險了。
今年大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了“嚴控財政供養人員規模”,要求中央和地方推進“零基預算改革”,傳遞出“人”和“錢”都越來越緊的風向。
鐵飯碗,早已不能輕鬆應付。不少“上岸”的人,突然發現體制內部正在進行一場懶政“大逃殺”,對“躺平式”官員和幹部公開曝光鞭策,甚至嚴厲批評:
今年“新春第一會”上,重慶涪陵區就給三個團隊公開頒發了“蝸牛獎”,劍指體制內的“躺平者”。
2022年底,四川遂寧船山區搞了個《陽光問廉》節目,邀請三名官員手捧“蝸牛獎”“鴕鳥獎”“刺蝟獎”證書合影。官員們凝重的表情、僵硬的體態,讓這段影片在網路傳瘋了:

這樣的“大型社死現場”,想必是每個體制人的噩夢。面子丟完了,能不能保住烏紗帽,還得看之後整改的成效。
高壓之下,是各地提高行政效率、改善營商環境的緊迫感。去年,國家共查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超10萬起,處分8.6萬人,平均每天有235個幹部被處分。
為什麼近幾年來,國家要公開給官員“抽鞭子”,體制內發力提效,又有怎樣深遠的影響?
時代正在淘汰“躺平式”幹部,體制內對“慢”越來越不能容忍了。

給官員頒發“蝸牛獎”,最早出現在江蘇泰州。但用蝸牛來諷刺辦事效率低,其實是某位溫州群眾開出來的腦洞。
2015年,在浙江溫州的一場“電視問政”節目中,有市民代表給主事官員送“禮”,送了一隻胖乎乎的蝸牛。原來,這裡有條6公里的路,修了4年都沒修好。“蝸牛工程”一詞也隨之誕生。

“溫州電視問政”直播節目現場
2016年2月,國務院對24個省區市的庸政懶政不作為等典型情況進行了通報。兩個月後,江蘇省泰州市政府就召開了專題新聞釋出會,向社會公佈了首批“蝸牛獎”獲獎名單,一口氣問責了12個部門。
這一舉措可說是政府“自曝家醜”,泰州發起後,全國各地都跟著學。
過去九年,浙江縉雲、安徽嶽西、廣東遂溪、貴州遵義、江西宜春、湖南漢壽等多地都頒發了“蝸牛獎”,河南南陽還給政府服務效能排名最末的單位頒發了“流動黑旗”獎。

浙江縉雲

廣東遂溪
得了蝸牛獎,不僅會丟了面子,更會丟了“票子”,最嚴重的可能還會丟掉“位子”。
江蘇泰州的“蝸牛獎”和績效掛鉤,扣分、扣年終獎。
這不算完,相關部門還會對領到“蝸牛獎”的個人和單位進行回訪跟蹤、督促整改,如果整改不力、變化不大,下一步就是“組織調整”。
“蝸牛獎”的評選最開始主要和民生工程有關,比如路是不是拖了很久沒修好,公廁是不是一直沒建好,老百姓提的要求是不是一直沒理會等等。
後來,評選範圍擴大到了招商引資層面,是不是努力落地專案了,是不是推動就業了,是不是推動地方經濟增長了等等。
據南方週末報道,在湖北枝江市,“蝸牛獎”就用來評價全市招商引資和重點產業專案建設專項綜合考評情況;在山東日照經開區,有產業園因為8個月沒有招商實績,也被頒了“蝸牛獎”。
“躺平式”幹部,在體制內將隨時有被淘汰的危險。

頒發“蝸牛獎”,正是以一種負向激勵的方式,對幹部進行鞭策和督促。最主要的原因是,“躺平式”幹部的危害太大了,不容忽視。
在“躺平”一詞流行之前,這些人被稱為“懶政”幹部,躺平的原因各式各樣。
有的是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升不上去了,上班就是泡茶,一喝一整天。“思想上拋錨了,有點兒混天過日的感覺,很多時候,都在辦公室泡杯茶,喝一天就結束”。

有件事,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滁州水汙染事故的時候,全椒縣水利局的一名黨組成員則表示:“我說真話,我還有兩個月就退休啦。我也不該過多地問這些事情。”

正是這樣的思想,造成了汙水肆虐、魚蝦暴斃、惡臭熏天,群眾財產遭遇巨大損失。
像這樣的官員,哪怕還有1天就要退休“安全著陸”,也要毫不猶豫把他拿下,堅決處分。
如今,好乾部的標準,是真的變了。
放在以前,有的地方幹部要是不搞“吃拿卡要”,不違規收費,不干擾企業發展,那就算得上是不錯了。“一張報紙一杯茶”,是不少人工作的常態,也形成了人們對體制內的刻板印象。
但現在風向變了,如果還敢躺平,就真得要攤上大事兒。
與此同時,公務員的工作也是越來越複雜了,壓力在與日俱增。有些單位,“週六保證不休息,週日休息不保證”已經成為常態。
996、007奮鬥文化,在體制內也相當普遍。“五加二”“白加黑”把工作幹好,成了不少幹部們加班奮戰的真實狀態。
畢竟,當全社會鉚足了勁發展的時候,政府作為引領方向的關鍵“火車頭”,勢必也需要滿足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發展的壓力從上而下的傳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競爭的白熱化,都會讓體制內變得越來越“卷”。
領導幹部捲起來,經濟社會發展才會更快一些。

還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目前官方披露的給幹部頒發“蝸牛獎”做法,集中在市縣一級。
當地方大家長不惜以“丟臉”的方式來“公開處刑”辦事效率低的官員時,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中小城市發展的焦急。
隨著城市競爭進入到新階段,城市資源會進一步向中心城市集中,中小城市處於天然的劣勢,想把鍋子炒熱,本來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但最怕的不是別人優秀,而是比你優秀的人還努力。
像春節假期的當紅辣子雞杭州,當初為了挖強腦科技,招商團隊打飛的一萬多公里到波士頓,直衝地下室,就是希望創業團隊能到杭州去發展。如果沒有這樣的拼勁、幹勁,杭州“六小龍”就不是今天的樣子。
再比如說深圳的龍崗區,去年拉了274個億元級的專案,預計帶來1000億元的增量。一年的招商引資成果,抵得上一個縣三年的GDP。
這一年,深圳的招商幹部不知跑壞了多少雙皮鞋。
反觀某些縣市政府,單靠自己的財政收入,連活都活不下去,更需要拼勁十足、力爭上游。
比如陝西黃龍縣,2019年縣財政收入為8300萬元,財政支出卻高達17.46億元,是收入的21倍。靠富裕地區轉移支付,這種外部輸血的模式終究是不可持續的。
黃龍縣位於黃土高原上,森林覆蓋率卻達到了87%,生態資源稟賦不錯。如何形成可開發的產業,大有文章可做。否則,隨著人口流出、經濟萎縮,說不定哪天整個縣都難以存在下去了。
中小城市想發展進步是很難,但絕不是毫無機會。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無數城市逆襲的奮鬥史。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今天的一線城市,就是典型的案例。今天的全國百強縣之首,坐擁5000億GDP的崑山,40年前也是一個窮得叮噹響的農業縣。
不管是佛山順德、江蘇張家港、浙江義烏、福建晉江,這些遠近聞名的強縣區,都是在有為政府的帶動下,白手起家,順勢崛起。抓住一次時代紅利,也許就能徹底逆天改命。
這樣的願景,離不開眼界開闊、積極有為的幹部隊伍。在其位,謀其事,這是為官之道,也是做人之道。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參考資料:
南方週末:從“當官不為”到“招商不力”:行政“蝸牛獎”,頒給“差等生”
紅星新聞:低著頭紅著臉上臺領獎,多地為懶政官員頒發“蝸牛獎”
馬江博:國家公開給領導幹部抽鞭子,不同尋常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