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來訪者走出喪親之痛?

生老病死,落葉歸根,是每個人人生的必經之路。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邊有親人甚至朋友逝去,已經成為了一件不再少見的事。可別離時的悲慟、哭嚎、不捨,似乎都不言自明地成為了“個人”的議題,無人能夠分擔,也無人能夠理解。
面對發生率如此高頻的哀傷與喪失,我們是否有應對和處理的方式?
很遺憾的是,義務教育並沒有教我們如何面對世間的分離,大多數專業的助人者也沒有修讀過專業的課程。
在其他的場景下,例如臨終關懷機構的工作人員面對老人的喪失,自身面對絕症、生命即將流逝的喪失,由此生髮的哀傷都值得被好好對待。
如果處理不當,短暫的哀傷可能會發展成延長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延長哀傷障礙患者可能會對逝者產生強烈的思念之情,從而影響家庭、工作或其他重要領域的日常活動。
延長哀傷障礙(APA, 2022)的症狀包括:
  • 身份混亂(如感覺自己的一部分已經死亡)。
  • 對死亡有明顯的懷疑。
  • 迴避與死亡相關的訊號。
  • 與死亡有關的強烈情感痛苦(如憤怒、苦悶、悲傷)。
  • 難以重新融入社會(如與朋友交往、追求興趣、規劃未來等問題)。
  • 情感麻木(情感體驗缺失或明顯減少)。
  • 感覺生活毫無意義。
  • 強烈的孤獨感(感到孤獨或與他人疏遠)。
美國精神病學家Aaron Lazare和心理學家John Bowlby在大量的臨床研究中發現,在精神衛生中心的求助者中,大約10%-15%的各類心理障礙的根源是來自於沒有處理好的哀傷與創傷。
《葬禮上的死亡》
本篇文章,我們想要帶你瞭解一些心理諮詢師在面對哀傷來訪時的實用原則與技巧,希望能夠幫助坐在諮詢室中的你。

01

面對哀悼來訪

諮詢師的六大原則

 原則1:幫助來訪認清失去親人的事實 
當一個人失去重要他人時,即使事先可能有一些關於死亡的預兆,但總會有某種不真實感,感覺它並沒有真正發生。
因此,哀悼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幫助來訪更全面地認識到失去親人的事實已經發生,而且這個人已經去世了,不會再回來了。來訪必須接受這一現實,然後才能應對失去親人所帶來的情感衝擊。
心理諮詢師可以鼓勵他們談論失去親人的感受:TA是在哪死去的?當時發生了什麼?誰告訴你這個訊息的?聽到訊息時你在哪裡?葬禮是什麼樣的?葬禮上說了些什麼?所有這些問題都是為了幫助來訪談論與死亡有關的具體情況。
許多人需要在腦海中反覆回想,回顧失去親人的事件,然後才能真正完全意識到事件已經發生。
心理諮詢師可以透過鼓勵來訪說出對逝者的回憶,包括現在和過去的回憶,以增進來訪對失去親人及其影響的認識。
《通往仙境》
 原則2:幫助來訪分辨及體驗失去重要他人的感受 
憤怒:當一個人的重要他人逝去時,很常見的一個感受是憤怒。如果個體無法很好地表達或發洩這種憤怒,憤怒很有可能轉向內心,演變成抑鬱、自責或低自尊。
愧疚:很大一部分人群也會經歷愧疚的情緒,例如他們會想:要是我在ta生前更加關心ta就好了,要是我能夠提供更好的護理就好了,早知道當時不讓ta做那臺手術了,為什麼我沒能早點帶ta去見醫生……尤其是孩子早逝的父母,會經歷極高程度的愧疚感。
焦慮:當一個人與其所愛之人被迫分離時,焦慮也是一種常見的情感。大部分焦慮都來源於一種無助感,他們感到無法獨自生存下去。心理諮詢師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進行“認知重構”,意識到面對喪失時,他們有自己的能動性。
悲傷:為了在熟人面前逞強、擔心自己的情緒給他人造成負擔、避免像祥林嫂一樣“反覆嘮叨”,部分人群會壓抑自己的悲傷和眼淚,而適度的悲傷表達是心理諮詢師應當鼓勵的。
 原則3:幫助來訪找到喪失的意義 
找到親人去世的意義,這個尋找的過程可能與意義本身同樣重要。
有些人找不到死亡原因的答案,就會參與與奪走親人的死亡方式相關的慈善活動。例如一對父母的年輕子女在一次火災中喪生,為了紀念他,這對父母建立了一個專門的網站,並以他的名字設立了一個獎學金,同時遊說他遇難的社群改變煙霧報警器檢查程式。
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場毫無意義、毫無必要的死亡,但這些活動幫助他們相信,他們的兒子沒有白死。
《通往仙境》
 原則4:幫助來訪找到緬懷逝者的方式 
喪親者通常會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會忘記逝去的親人,心理諮詢師可以與來訪討論這些擔憂,並討論他們可以透過物品、儀式和遵循共同價值觀來緬懷親人的方法。
有些來訪不願意建立任何新的關係,因為他們認為這會玷汙逝去的伴侶。還有一些人猶豫不決,因為他們覺得沒有人能夠填補失去的人的位置。在某種程度上,這可能是對的,但心理諮詢師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雖然失去的人永遠無法被取代,但用新的友誼/關係來填補空白也是可以的。
在生活中有了新的朋友並不否定失去的關係,也不意味著逝者已被遺忘。
 原則5:為哀悼提供足夠的時間 
哀悼是需要時間的。
調整、適應至一個沒有逝者的世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急於緩解喪失和痛苦,想要返回日常生活的人,可能會對依舊處於哀痛中的來訪產生影響。
例如,一些孩子們可能會對母親說:“你也差不多該回到正常生活了,爸爸也不想你整天鬱鬱寡歡的。”
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哀悼及應對喪失帶來的影響是需要足夠長的時間的。在諮詢中,心理諮詢師也可以為其家庭成員解釋這層涵義。
《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原則6:分析來訪的防禦與應對機制 
重要他人的離世可能會增強來訪的防禦。例如一個用酗酒或吃藥來面對親人離世的人,或是一個迴避談論親人死亡和檢視逝去親人照片的人,很有可能還沒有找到應對喪失的有效方法。
心理諮詢師需要對來訪的這種行為保持警惕,過量的藥物濫用或酗酒可能會增強來訪悲痛和抑鬱的情緒,並且影響哀悼的過程(Stahl & Schulz, 2014)。
在諮詢中,心理諮詢師可以幫助來訪意識到這些防禦機制,並與他們共同探尋更合理的應對方式。

02

處理「哀傷」的實用工具

 1. 具有喚起性的語言 
在一些必要的場景下,心理諮詢師可以使用一些看似較為“生硬”的語言,例如提到“你的兒子去世了”,而不是“你失去了你的兒子”。直接明瞭的語言可以幫助來訪直面現實,並喚起他們需要經歷的悲傷情緒。
 2. 標誌性的物件 
心理諮詢師可以請來訪把已故死者的照片帶來諮詢室,這不僅僅可以幫助諮詢師清晰瞭解死者的情況,也能夠使得諮詢更加聚焦。
除了照片之外,逝者的信件、錄音、影片、衣物、珠寶都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
Pexels
 3. 寫作 
請來訪寫下對死者表達想法和感受的信件,這可以幫助來訪完成在死者生前沒有好好表達的內容(Ihrmark, Hansen, Eklunk, & Stodberg, 2011)。
 4. 繪畫 
和寫作一樣,繪畫也是一個很好地表達對逝者情感的方式,尤其是對於正在經歷哀悼的孩子們來說。
Irwin(1991)羅列了繪畫對於哀悼的4個好處:它能夠幫助來訪增進情感,識別出來訪自身從未發現的衝突,提高對於喪失的意識,以及識別出來訪正在哀悼過程中的哪一步。
 5. 角色扮演 
透過角色扮演,來訪者能夠更好地面對他們害怕或是覺得尷尬的場景。心理諮詢師也可以加入這個角色扮演的過程,可以作為輔助者,也可以作為為來訪樹立新的模範行為的角色。
 6. 認知重構 
“認知重構”對於經歷哀悼的來訪來說是關鍵的一步,因為思維能夠影響感受,尤其是轉換思維或是自我對話,這些內容都會輕易地進入人們的腦海。
一些來訪會產生不理性的想法,如“沒有人會再愛我了”,此時心理諮詢師的作用就是幫助來訪進行分辨,他們腦海中的想法究竟是現實還是以偏概全的內容。
 7. 想象引導 
幫助來訪想象逝者,不論是讓他們閉上雙眼進行想象,還是讓他們想象逝者出現在一張空椅上,這時候,心理諮詢師應鼓勵來訪對逝者說出此前沒能說出的話。
“想象引導”是一個非常有力的工具,它的力量並不是來自於想象本身,而是來訪者在當下可以直接與逝者對話,而不是僅僅討論逝者。
 8. 比喻 
Schwartz-Borden(1992)曾談到,比喻技巧可以幫助來訪降低直面痛苦的難度。例如讓來訪的注意力聚焦在影像上,以一種替代性的方式談論過去的經歷,同時來訪感受到的痛苦又不會過分強烈。

03

哀傷治療與創傷

家庭與臨終篇

為了幫助心理諮詢師們更好地與哀傷來訪進行工作,簡單心理Uni推出了《哀傷治療與創傷:家庭與臨終篇》課程。
《哀傷治療與創傷:家庭與臨終篇》
原價1690元,活動價1490元
👇掃碼獲取優惠報名👇
課程由哀傷治療的「意義重建模型」提出者羅伯特·A·內米耶爾(Robert A. Neimeyer)和波特蘭喪失和變遷研究所(PI)副主席吳嫣琳(Carolyn Ng)共同授課。更直接深入地學習哀傷治療的模型和特定方法,掌握諮詢和臨床中的實用治療策略。
羅伯特·A·內米耶爾
Robert A. Neimeyer
哀傷治療「意義重建模型」的提出者;
孟菲斯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波特蘭喪失和變遷研究所主席;
已出版33本書,500多篇文章和書籍章節,並擔任《死亡研究》雜誌總編;
曾擔任死亡教育和諮詢協會(ADEC)主席,以及死亡、臨終和喪親國際工作組主席;
被孟菲斯大學授予傑出教師獎;
被死亡教育和諮詢協會和國際個人意義網路授予終身成就獎。
吳嫣琳
Carolyn Ng
波特蘭喪失和變遷研究所副主席;
曾擔任新加坡兒童癌症基金會的首席諮詢師,專門從事與癌症有關的姑息治療和喪親輔導;
新加坡諮詢協會(SAC)的資深臨床會員和批准督導;
美國死亡教育和諮詢協會(ADEC)的生死學研究員;
澳大利亞悉尼的癌症支援和哀傷事務顧問。
此前我們合作這兩位老師推出過《哀傷治療與創傷干預專題篇》,而《哀傷治療與創傷:家庭與臨終篇》在此基礎上更聚焦於「臨終與預期性哀傷」及以「以家庭為中心」的特定方法,針對性的提供相應技術和治療工具。
課程所學的技術應用範圍也非常廣泛,幫助來訪更好地面對家庭成員(親人、伴侶、朋友、孩子,乃至寵物)的離世所帶來的悲痛,以及家庭成員的臨終,這在老齡化加劇的今天,已經是每個人必然面對的生命議題。
課程原版引進PI官網定向模組課程(Orientation Modules),主題的選擇上,結合中國文化背景,更加適合中國從業者。課程完整配備雙語字幕、中文音訊、配套學習材料及作業(*原版課程為直播轉錄,會包含直播互動部分)。 
課程配套多個實用量表及干預步驟等(包括哀傷風格量表、家庭對話指南、傾訴及傾聽指南、內在-人際評估框架指南等),並指導學員在實踐中,熟練掌握運用哀傷輔導和治療的情境工具,擴充套件專項領域。
課程涵蓋11小時理論影片時長,8周課程週期(解鎖後永久有效),同時配備直播答疑、班級社群、作業討論及課程講義四項服務,最大程度保證學員充分吸納知識、融會貫通、應用實踐。
《哀傷治療與創傷:家庭與臨終篇》
原價1690元,活動價1490元
👇掃碼獲取優惠報名👇
作者:Aurora
責編:Alwaysfif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