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建築到天地間,梁思成和營造學社的田野調查之路|招募

80多年前,城市中的古建築年歲已久,卻因戰爭、貧窮無力維護,紛紛走向破敗。
梁思成曾經不無感慨,在當時,“研究中國建築可以說是逆時代的工作”。
但他決心“以客觀的學術調查與研究喚醒社會”,祈望以個人的努力帶動更多的學術和社會的力量,復興民族之精神。
也正是在那個年代,他與中國營造學社同人的足跡遍及中國15個省的200餘個縣,調查了逾2000處古建築,其成果價值在今天已人盡皆知。
梁思成先生凝視大足北山。
從1932年至1937年,營造學社的成員在兵荒馬亂、行路艱難的情況下,完成了主要的建築調查工作,第一次對古建築做了現代科學方法下的測繪記錄與研究,許多建築的意義被首次認識。

我們最耳熟能詳的是他們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調查。這其中,有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應縣木塔,有“古建築第一瑰寶”唐代木構五臺山佛光寺,有“中日古建築研究分水嶺”的獨樂寺觀音閣……
觀音寺中曾有諸多雕塑,可惜如今皆已不存。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他們也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從雲南到四川,在西南的田野間,他們仍然把田野調查作為學社的方向,在漢闕、崖墓、石窟中繼續尋找關於中國古建築的答案。
尤其是他們在西南地區持續了173天的那次調查:從1939年8月26日起,至1940年2月16日止,調查區域涉及四川省與西康省(1939年成立,1955年撤銷),史稱“川康古建築調查”,這也是營造學社歷史上最漫長的一次調查。
80多年後,回望營造學社的古建築調查之路,從佛寺、木塔、石窟,到園林、漢闕,從平郊的古建築,到西南的天地間,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都在其中了。
梁思成、陳明達在趙家坪北無名闕下記錄測繪資料。
1月11日(週六)晚上7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活字文化邀請作家、學者,《漫長的調查:重走川康古建築調查之路》的作者蕭易,清華大學教授,《給孩子的中國古建築》《頤和園》等書的作者賈珺,以及《新京報·書評週刊》歷史文化記者李夏恩做客風入松書店,和大家一起回顧和梳理營造學社早80年前的田野調查之路。
活動時間
2025年1月11日(週六)19:00
活動地點
風入松書店 4層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9號4幢)
活動嘉賓
蕭易
作家,曾出版《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影子之城》《空山——寂靜中的巴蜀佛窟》《知·道——石窟裡的中國道教》《古蜀國旁白》《縱目神時代》《金沙》《石上眾生——巴蜀石窟與古代供養人》等專著,即將出版《中國營造學社川康古建築調查圖錄》等。
賈珺
工學博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清華大學圖書館建築分館館長,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理事。主要從事建築歷史、風景園林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研究、教學與設計工作,著有《北京私家園林志》《圓明園造園藝術探微》《給孩子的中國古建築》等。賈珺先後主持和參與了北京圓明園、北京故宮、西藏布達拉宮雪城、河南登封古建築、山西太原晉祠、浙江東陽盧宅等20餘項國家級重點文物建築保護工程的設計,以及河南陳家溝古村復建、北京頤和園文物庫館等專案的建築與規劃工程設計。
李夏恩
《新京報·書評週刊》歷史文化記者
報名方式
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即可報名參與現場活動
點選預約觀看線上直播
相關圖書
《頤和園》
賈珺 著
2024年8月
活字文化 策劃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
內容簡介
《頤和園》作者賈珺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長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解讀,以通俗而感性的筆觸,深入挖掘頤和園背後的歷史、造園手法和人物逸事。
全書共分八章。前五章勾勒頤和園前身——清漪園的歷史脈絡,從皇權的威嚴與私慾的交織中,深入剖析其造園理念、精妙佈局、詩意韻味及深層含義,同時,緩緩揭開乾隆帝鮮為人知的一面:他那出爾反爾的造園執念,對江南尤其是杭州西湖風光的偏愛痴心與深情復刻,以及“縮地成寸,納景入懷”的恢弘構想。隨後的三章,則聚焦於頤和園歷經滄桑後的重生之路,詳盡探討了其如何在劫難後得以修繕恢復,再現了帝后生活空間的奢華與雅緻,以及現今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風貌與魅力。
《頤和園》不僅是一部引領我們領略中國皇家園林藝術巔峰之作的精緻導覽與審美手冊,更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中華民族對於空間佈局的獨特追求、心靈世界的豐富圖景以及深邃厚重的歷史記憶,讓我們漫步園林間,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文化韻味與歷史沉澱。
《漫長的調查:重走營造學社川康古建築調查之路》
蕭易 著
2024年8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綿陽西山觀消失的50多龕造像是什麼?
營造學社為何每每與四川宋元建築擦肩而過?
民國年間四川相對完好的一處明代建築在哪?
大足石刻為何得而復失?
新津觀音寺何以從十二重變成了如今的五重?
中國抗戰年間最大的考古發掘在哪裡?
重走川康古建築調查之路,既是對它們命運的梳理與交代,也是對營造學社這次漫長調查的回顧——當年,他們逆時代的洪流,用了173天穿梭在巴蜀大地上,留下時代的背影。我們也在漫長的八十多年後才找尋到這段歷史,以及那些崖墓、漢闕、建築、城市。
它們,有的還在地上。有的,已在紙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