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今年最佳國片之一,卻慘到無人問津

暑期檔終於熱起來了。
各型別的電影扎堆上映,話題也多了起來。
然而就在這片喧囂中,魚叔想和大家聊聊一部格外安靜的電影。
上映已一個月,累計票房卻不到70萬
可神奇的是。
只要你點開評論區,幾乎清一色都是好評。
豆瓣評分更是高達8.5
凡是看過的人,無一不被它打動。
魚叔也是其中之一。
秉承著不想讓任何人錯過好電影的原則,魚叔就來聊聊這部,或許可以稱為今年最佳國產紀錄片的——
《風起前的蒲公英》

為什麼這部片子如此特別?
它不是勵志雞湯,也不是逆襲神話。
而是真實記錄了一群流動兒童的青春故事。
導演梁君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副教授,聯合導演唐韜和劉張鉑瀧,花費六年時間,拍攝了800多個小時的素材。
只為捕捉北京蒲公英中學合唱團的那些孩子們的點滴。
蒲公英中學,坐落在北京大興區的一隅,是這座城市中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卻承載著無數外來務工家庭的希望。
作為北京市第一所專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開設的公益初中,它成立於2005年。

最初建在廢棄的車間裡,條件簡陋。
卻像一朵頑強的蒲公英,在水泥森林的夾縫中生根發芽。
學校的名字本身就富有詩意,象徵著那些隨父母漂泊的孩子們,他們在北京出生或長大,卻始終是這座城市的外來者
戶籍的枷鎖讓他們無法在這裡紮根,只能如種子般隨風飄散

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常常被浮華的娛樂淹沒,卻忽略了那些底層生命的真實吶喊。
《風起前的蒲公英》就像一縷清風,吹散了我們心中的塵埃,讓我們重新審視什麼是真正的教育,什麼是青春的錨點
導演梁君健最初接觸蒲公英中學,是在2017年左右。
那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如火如荼,學校面臨搬遷的命運。
新校區現代化了許多,但老校區的最後一年,成為了紀錄片最寶貴的拍攝期。
梁君健和團隊以合唱團為切入點,跟蹤拍攝了兩年,捕捉了孩子們從初一到初三的成長軌跡。
為什麼選擇合唱團?
因為在這裡,音樂不僅僅是興趣,更是這些孩子面對不確定未來的精神支柱。
走進蒲公英中學的教室,你會發現它不同於普通的學校。
牆上掛滿了色彩斑斕的紙飛機,每一架都寫著孩子們的夢想。
教室的架子上擺滿瓶子,裡面裝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泥土。

那是每個學生的家鄉土壤,提醒他們根在哪裡,卻也暗示著他們的流動身份
校園牆壁上佈滿學生手繪的壁畫,宿舍雖簡陋,卻總是迴盪著歡聲笑語。
每年秋天,還有傳統的柿子節,老師帶著孩子們採摘校園裡的柿子。
這些孩子,大多在北京生活了十幾年,有的出生在這裡,有的幼時被父母從老家帶來。
但在入學時,他們的文化水平往往只相當於小學三年級
父母忙於生計,孩子們的教育常常被忽視。
然而,在蒲公英中學,透過老師的努力,80%以上的學生都能順利升入高中,甚至有的考上國內外大學
這不是什麼神奇的教學法,而是學校注重的生命教育
因為不只傳授知識,更培養孩子的自信與韌性
合唱團是學校最重要的社團,由音樂老師袁老師一手創辦。

她在這裡工作了八年,每年新生入學,都會挑選一批熱愛音樂的孩子加入。
袁老師曾說:蒲公英的孩子在來這裡之前,可能連音樂老師都沒見過。

影片的主人公,正是合唱團中的四個孩子
張展豪、權煜飛、王路遙和馮小云。
他們來自不同的省份,家庭背景各異,卻因音樂聚集在一起。
先說張展豪,這個年紀最大的男孩,來自河北。

他愛彈吉他和打非洲鼓。
每天晚上在宿舍和室友彈唱,是合唱團的音樂擔當
權煜飛,在唱歌上沒太大天賦,但熱愛音樂。

他的學習成績優秀,能輕鬆破解共享單車的鎖,在北京的夜晚騎行,享受自由。
因為身材矮小,沒少被同學取笑。
但在合唱團,他找到了自信與快樂。
王路遙,一個害羞內向的女孩,來自南方。

她剛進合唱團時,不敢大聲唱歌。
但透過袁老師的鼓勵,她有了顯著提升,甚至成為了合唱團團長。
馮小云,音樂天賦異稟的女孩。

剛上初一,就輕鬆唱出高音C。
這四個孩子,先天條件不同,家庭境遇各異,卻在合唱團中找到了歸屬。
從不識譜、不會發聲,到能在各種活動甚至中國網球公開賽開幕式上演唱

音樂,讓他們品嚐青春的苦樂悲喜,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在蒲公英中學,合唱團不只是社團,更是這些流動兒童的
在風起前,穩住他們的心。

為什麼這部片子不只是勵志
因為導演從一開始就摒棄了底層孩子透過音樂逆襲的敘事框架
拍攝沒多久,梁君健就發現,蒲公英的孩子們面對的,是更深刻的現實困境。
袁老師的夢想,是帶著這樣一群孩子,組建一個有名的合唱團。
但現實總在提醒她,這群孩子是流動的
他們終究要回到戶籍地中考,大多數在初二結束就轉學。

合唱團的成員,總在變動中,像是蒲公英種子,風一吹,就散了
導演最初也抱著勵志逆襲的心態拍攝。
但很快發現,這不是《放牛班的春天》
那裡有天才指揮家改變孩子命運,這裡卻充斥著無奈的放棄。
四個主人公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
張展豪是最先離開的。
作為初三生,他轉學回河北,和合唱團告別。

片中,他和父親的對話令人心酸。
他興奮地和父親說著敲打非洲鼓時是自己最暢快的時刻。
父親卻說,不學音樂,回去好好讀書。

最終,展豪劃掉了夢想紙飛機上的歌手二字,進入一所嚴格的中學,那裡連吃飯都要背書。
音樂,對他來說,成為了遙遠的回憶。

權煜飛的離別,更添一絲荒誕的幽默。
由於合唱團男生數量越來越少,更因為男生髮育期的變聲問題。
袁老師決定將合唱團改成女生團。
煜飛努力爭取了旁聽機會。
但坐在教室後排像個旁觀者時,他意識到自己不屬於這裡。
在女生們的歌聲中,他黑板上寫下再見了,默默離開。

王路遙的故事,更令人心酸。
她從害羞女孩成長為團長,唱出高音C,無數次向父親表達想學音樂。
袁老師家訪時,也稱讚她是好苗子
但父親擔心家境不好,堅持讓她走正常升學路。

最終,路遙退出合唱團。
那天,她蹲在教室哭泣,捨不得老師同學,更不甘夢想破碎。

父親的擔心是什麼?
或許是底層家庭的孩子,追夢的代價太大。
馮小云的遭遇,則直擊社會壁壘。
她天賦出眾,文化課優秀,得到中央音樂學院免費培養機會。

家人也很支援。
但在候考時,她忍不住彈了下教室的鋼琴,被老師斥責不守規矩
成績單中禮儀禮貌欄被標為D,因此落選。
這件事情發生後,馮小云依舊堅持每天在家練聲。
她對著鏡子,忍著淚水唱歌,然後小聲問自己:怎麼笑啊。

她的純真,在規則面前碎裂。
這些故事交織,揭示了音樂的雙面。
它是色彩的,卻映照了現實的灰暗。
孩子們需要面對離別、家庭壓力和社會壁壘。
片中,中國網球公開賽彩排,孩子們緊張唱不好《北京歡迎你》,被工作人員數落太業餘

他們被拉去商業中心表演,卻認不出CBD。

這些細節,尖銳地戳破了北京夢的泡影。
為什麼這些孩子必須放棄?
這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縮影。
流動兒童在北京求學,卻因戶籍無法高考,只能回老家。
蒲公英中學試圖橋接,但資源有限。
底層孩子的天賦,往往被現實碾壓

這些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看完《風起前的蒲公英》,許多觀眾都會問這個問題。
在一次映後交流會上,導演梁君健更新了他們的現狀。
張展豪在天津上大學,還組建了自己的樂隊,繼續音樂夢。

權煜飛走上學霸路,高考考入西安一所985大學,學習地理專業。
王路遙在老家大學讀幼兒教育,或許會將音樂傳遞給下一代。
馮小云留在北京上高職,已進入實習階段。
關於馮小云的落選事件,也是影片爭議最大的點。

觀眾問導演,中央音樂學院的那名老師是否看到了這部電影,有沒有什麼想法。
導演說,沒有,但蒲公英中學募捐買了一批鋼琴,讓每個孩子都能彈。
影片雖無明確故事線,卻揭示了戶籍壁壘、教育資源不均。
但影片不悲觀
導演說:音樂是他們的錨,託舉他們看到更大世界。

教育意義在此。
不只分數,更是韌性與視野
片中有一段對話,令魚叔十分動容。
權煜飛像個小哲學家,對同學說,每個人都是好苗子,有的栽在黑土地,有的栽在紅土地,有的栽在沙漠裡。

同學立馬接上,最苦的就是在沙漠裡!不過,如果他是個仙人掌,就可以活得很好。

這些孩子,就是仙人掌,在逆境中綻放。
回想拍攝背景,北京大興機場建設,象徵城市變遷,卻也加速流動兒童的離散。
蒲公英中學搬遷後,繼續運營,但類似學校面臨挑戰。
從更廣視角,這部片子映照中國教育生態
城鄉差距、流動人口問題,影響千萬家庭。
蒲公英孩子們的故事,是縮影。
夢想在現實中破碎,卻不滅希望。
最後,魚叔借用片中話,祝願這些仙人掌,越活越好。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後點個「贊」和「推薦」吧。
助理編輯:旺達的托馬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