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君健,紀錄片《風起前的蒲公英》導演、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蒲公英的絕大多數孩子都出生在北京,在他們初二、初三轉學之前,很少在老家生活過。他們是社會學定義中的“流動兒童”,這是一個常見的標籤,也是很多人關懷的社會議題。但是隨著我們的拍攝,我們覺得在標籤之下,是屬於每個孩子自己的世界,是他們生動鮮活的青春,他們的少年時代。
長大之前,放聲歌唱
2025.6.7 深圳
大家好,我叫梁君健,我在大學裡教書,也是一名紀錄片導演。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紹一部即將上映的紀錄電影《風起前的蒲公英》。
生機勃勃的蒲公英中學
這部紀錄片拍攝於蒲公英中學,它是北京市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經政府批准的、專門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開設的初中。
2017年4月,我第一次來到蒲公英中學,校門外的這條馬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時周圍的幾個村子裡住著五六萬在北京各個行業工作的人,每到早上七八點鐘,馬路上就擠滿了等公交車的人群,大家要在這兒坐公交到附近的地鐵站,再順著地鐵去到城市的各個角落,開始一天的工作。
跨過這條馬路,就來到了蒲公英中學。

一進去我就被這個校園驚到了,蒲公英中學以前是老三餘村的村辦工廠,教學樓是由老廠房改造成的,學校的老師帶著孩子們在牆上畫了各種各樣的壁畫。
尤其是進到跨院裡時,迎面的牆上畫著一幅巨大的蒲公英,特別生動,特別生機勃勃。

生機勃勃,正是蒲公英中學帶給我的第一印象。
去學校之前,我的一個師兄向我介紹了蒲公英中學的合唱團。他告訴我,這個合唱團很不容易,幾乎所有孩子在小學時都沒有上過音樂課,甚至連音樂老師是誰都不知道。但是經過初中一兩年的訓練,他們可以和專業的合唱團同臺競技,甚至拿過全國合唱比賽的亞軍。
蒲公英合唱團的領隊是袁小燕老師,她已經在這所學校裡教了十多年音樂。

▲袁小燕老師與蒲公英合唱團
蒲公英的孩子們到了初二或初三,都需要回到自己的戶籍所在地準備中考,所以合唱團的人員流動特別大,有些孩子剛學會唱一兩首歌,就要離開北京回自己的家鄉了。
校長告訴我,前幾年每當孩子們離開的時候,袁老師都會難過流淚。但當我們認識袁老師的時候,大概是因為在這裡待的時間長了,她的情緒已經變得平和,不再因此哭泣。她現在是孩子們堅定的保護者和支持者。
這些資訊讓我產生了很大興趣,在我的設想裡,這會是一個底層逆襲的勵志故事——一群小學時連音樂老師是誰都不知道的孩子,去藉助音樂實現他們的夢想,證明他們的人生價值。很勵志,有反轉,戲劇性也很強。我想只要跟拍完成這樣的故事弧線,片子就成了。
這個選題一直盤旋在我的腦海中,我想象著一個生機勃勃的校園,裡面有一群初中的孩子在歌唱。
那年暑假,學校的老師告訴我,因為北京大興區規劃的變化,蒲公英學校要在2017年年底搬到新建的校舍裡去。我立刻有了緊迫感,因為記錄學校搬遷的過程是特別有價值的,它不僅是每個孩子要經歷的一次動盪,也是北京這座城市變遷的縮影。
我決定不管有沒有準備好,立即開始紀錄片的拍攝。
四個主角
2017年9月,紀錄片開始拍攝。就像我最開始的印象那樣,蒲公英中學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校園,孩子們總是在操場上大叫大鬧,充滿歡聲笑語。
有一個早晨我拍攝孩子們吃早飯,他們討論最熱烈的一個問題是:什麼樣的豆漿最甜。畫面右側捧著豆漿的光頭小男孩叫權煜飛,他認為第二輪的豆漿最甜,因為他覺得廚房師傅們在做第二次豆漿的時候,總會多放一點糖。
這是那天早上最熱烈的一個小話題,關於甜蜜。

這個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縫的小男孩就是權煜飛,是最早躍入我們鏡頭的拍攝物件。他的學習成績非常好,跟著老師去做家訪的時候,我們看到他的家裡滿滿一面牆上都貼著他的獎狀。他也有些調皮搗蛋,在合唱團裡總被袁老師點名。

最吸引我們的是權煜飛天性一般的好奇心和無窮無盡的生命力,他對一切陌生的事情都很感興趣。
除了合唱團,他還參加了學校的搖滾樂隊,參加了《獅子王》音樂劇的演出。每到週末,他就會在脖子上掛上一張藍色的北京公交卡,滿城市到處轉悠。
拍攝時我們提到某個地點,他會不假思索地告訴我們該先坐什麼車,到了哪一站再換乘什麼車,就像他的腦子裡長著一張北京市的公交地圖一樣。

正是從他的身上,我們開始慢慢感受到,雖然都在同一座城市生活,但是每個人對於北京這座城市有著自己的理解。
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北京,有的是出生後不久就被父母帶來了北京,他們在這座城市里長大,但他們對於這座城市的感受和我們又不太一樣。
跟著孩子們坐大巴車去參加演出的時候,他們經常四處張望,談論車窗外路過的城市景觀。有一次經過西二環,一個男孩突然認出來這是他父親之前做工的地方,他特別高興地告訴所有的同伴。
還有一次孩子們坐車經過東四環,他們看著遠處的高樓,車裡只有權煜飛很快地認出這是CBD,其他的孩子大多沒來過。一個小女孩很驚訝地說,為什麼在這樣的高樓大廈附近,還會有破破爛爛的平房?

和獨來獨往的權煜飛不太一樣,張展豪是一個孩子王。我們開始拍攝的時候他上初二,是四個主角中年級最高的一個。

張展豪特別懂事,他很心疼自己的父母,也知道父母的艱辛和為自己的付出。
拍攝中有一個段落特別令人動容,那天張展豪的父親接他放學回家,父子倆在一個路邊攤吃晚飯,張展豪拿起一張豆皮,捲了一筷子的京醬肉絲遞給父親。

張展豪教室的屋頂上貼滿了紙飛機,上面寫的是孩子們未來的夢想。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歌手,但是他又在這三行字上劃了一條橫線,不知道是沒有完全想好,還是思考之後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他心裡一直很清楚,如果未來想上個好高中,考個好大學,就必須儘早回到他的生源地,去適應那裡的學習節奏。
在我們拍攝的第一年結束之後,張展豪轉學回到了河北縣城的一所中學去讀初三,成為這部紀錄片裡第一個離開合唱團的同學。

這個女孩叫王路遙,她和權煜飛是一個年級的。在初一階段的排練裡,她總是默默無聞,人也比較內向,唱歌時聲音很小,唱完就走,不太愛說話。

到了初一快結束的時候,我們發現她其實唱得很好。
有一次排練,袁老師只給她彈了幾個和絃,她就把整首歌曲都唱了下來。袁老師鼓勵她說,你其實所有的音都是對的,但你聲音太小了,要放開一點,我還指望著你在第二聲部給我撐起一片天呢。


王路遙是一個成長型的人物,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我們看到了她非常大的變化。
馮小雲是這四個孩子裡最小的,在我們拍攝第二年才入學初一。但是她一進來就展現出了極強的音樂的天分。

當時袁老師在給合唱團的新生做音樂測試,路遙和其他高年級的孩子們旁聽。大多數時候孩子們總在竊竊私語,討論著每一個新生唱得怎麼樣,但是輪到馮小雲唱的時候,全場都安靜了。袁老師聽著馮小云唱歌,笑得特別開心。(👇點選影片,聽聽小云面試時的驚豔表現)
馮小雲也是那年合唱團裡第一個唱出High C的女孩,的確很不簡單。
在兩年的拍攝週期裡,我們一共拍了十幾個孩子和他們家庭的故事。最終我們選擇了這四個孩子,以他們依次離開合唱團的過程,來展示影片對於成長的思考。
改組中的陣痛
隨著拍攝的不斷深入,這個故事更復雜的面向開始逐漸顯露出來。
我很快發現,這些孩子們唱得並沒有我想象得那麼好。大家的嗓音五花八門,經常互相打架,出現配合的問題。有時候教室裡鬧哄哄的,袁老師還要花很長的時間去維持秩序。
到了初二,男孩們先後進入了變聲期,原本留下來的男同學就只有七八個人,變聲讓男生聲部更加唱不到一塊了。
於是在我們拍攝第二年的時候,袁老師開始勸剩下的男生離隊,她要把這個合唱團改組成一個只有女生的合唱團。

簡短的告別之後,其他的男生都走了,只有權煜飛還想留下來。在接下來的兩三個星期裡,他一直在合唱團裡待著,跟著女孩們一起參加排練。
在拍攝過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雖然很慢,但權煜飛逐漸對合唱團有了感情,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有發現這一點。
在那個學期初,合唱團開始排練《北京歡迎你》,要在中網比賽開幕式上表演。這是權煜飛最投入的時候,他特別想加入這次演出,排練時努力地表現自己。他還仔細琢磨譜子,甚至發現了袁老師發的曲譜中有一處錯誤,袁老師也立即肯定了他的發現。

我們當時覺得,這個從前總是調皮搗蛋的小男孩,他終於開始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開始努力融入合唱團,去琢磨音樂,琢磨怎樣和大家配合,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過程。
但就在《北京歡迎你》唱完之後,權煜飛不得不離開,他在合唱團的生涯戛然而止。
改組後的那兩三週,每次合唱團排練,權煜飛都會偷偷溜到排練教室裡,搬著凳子坐在靠牆的角落。

有時他默默地支著自己的下巴,聽女孩們歌唱,有時他會故意扒拉窗戶,弄出一些動靜來。我想,他可能是希望老師注意到他吧。


拍這段的時候我很心疼,這個十二三歲的男孩,他其實很想和老師爭取,很想說出自己心裡的期望,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兩三週之後,權煜飛不再來了。他徹底離開了合唱團。

我常常想,權煜飛的身上究竟展現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他學習好、活潑、有好奇心,對喜歡的事情願意投入。但他也不得不面對他無法左右的決定,面對被拒絕,面對期望落空和離開。這可能就是成長所伴隨的陣痛。
隨著拍攝的進行,每個孩子身上的議題也逐漸顯現出來。我們發現,該如何去面對希望破滅這件事,幾乎發生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
“我怕你走這條路吃虧”
王路遙,那個初一時特別內向的女孩,我們後來發現她的性格其實很要強。
老師發下數學卷子,面對鏡頭,她會小心翼翼地用橡皮把自己的分數遮住。

馮小雲面試時驚豔全場,路遙明顯有些不甘心,面試結束後她特地留下來問袁老師,是我們這一屆唱得好,還是新一屆唱得好?

升初二之後,路遙的個性逐漸放開了,尤其在袁老師的鼓勵下,她變得更加積極,唱歌的聲音開始變大,也開始願意和老師同學交流。
袁老師選新團長的時候,她把手舉得高高的,這是她難得為自己爭取的時刻。

當上團長後,她會主動在袁老師有事時帶著大家溫習譜子。
我們發現,在初二的上半學期,合唱團構成了路遙個人價值中特別重要的一個部分。
那年秋天,合唱團得到機會在一場慈善晚宴上演出,表演的時候,孩子們發現底下坐著黃曉明。唱完之後,路遙就立刻衝了出去,直接跨過了黃曉明的經紀人,拉住黃曉明的手問:“你願不願意和我的同學們一起合張影?”黃曉明高興地同意了孩子們的請求。

合影之後,路遙激動得滿臉通紅,跑去找袁老師反覆描述這個過程。她說:我太自豪了,太高興了,我要讓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

但就是這樣一個對合唱團很有價值感、很投入的孩子,也不得不在初二上學期結束的時候面臨離開。
路遙的父親計劃讓她初三轉學回老家,希望她把更多時間用在學業上,全心全意地把學習成績提上去。
路遙有一個哥哥在其他城市上大學,她的媽媽經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平常路遙的生活都是她的父親在照料。每週五下午,她的父親會開著一輛破舊的麵包車接她回家,給她做飯,看著她寫功課。
有一次放學路上,王路遙試探著問爸爸,自己以後如果專門學音樂怎麼樣?他爸爸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他說:“我們就是普通人家,不認識誰,我怕你走這條路以後吃虧。我們不希望你考一個多好的學校,但能上一所普通的大學,畢業之後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是最重要的。”
後來排練的時候,路遙和袁老師哭了一次,她告訴袁老師,自己一定不會離開的,她想繼續唱歌。她還承諾袁老師會把自己的成績提上去,讓爸爸安心。

但是過了寒假,王路遙沒有再來排練。她還是離開了合唱團。

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相比之下,馮小雲是一個不太一樣的故事。
我們第一次見小云父親是陪著袁老師去做家訪,大多數時間她的父親都板著臉,看上去很不好打交道的樣子。
但當袁老師最後問他,對學校還有什麼建議的時候,他的父親突然露出了笑容。他說,我覺得你們讓孩子們去唱歌特別好。他還有點不好意思地告訴袁老師,自己印象中就只有那英、劉歡那些老一代的歌手了。

秋季學期快結束的時候,學校開了一次家長會,邀請家長讀孩子們寫給爸爸媽媽的信。
馮小雲爸爸讀信的時候非常動容,他拉著女兒的手說,小雲,你這半年長大多了,從這封信裡就能看出來。
小雲也很高興,她問爸爸,那你願意支援我的音樂夢想嗎?
小云爸爸脫口而出,我們肯定支援你,你只要學好,做什麼爸爸媽媽都支援你。
這一切看起來都是個讓人非常有信心的故事——小雲有很好的音樂天分,她在合唱團得到了一些專業訓練,還擁有一個願意支援她的家庭。我們覺得可能會有不錯的結果。

初一那年冬天,小云前去一所專業的音樂學校參加考試。小云的爸爸開車全程陪著她,給她鼓勵,幫她寬心,在小云緊張的時候主動伸出手來和她擊掌。
如果小雲通過了考試,接下來的兩年中,她會一邊在蒲公英中學學習文化課,一邊在這所音樂學校裡系統地學習音樂專業。
但最終,小雲沒有透過考試。
不是因為她成績不好,也不是因為她專業不行,而是因為她在一項與專業無關的得分上得了很低的評價。具體的原因大家可以去片子中看,它其實和一項社會性的規則有關,而當時的小云作為一個天真的孩子,並沒有習得這樣的社會規則。
每個人對這種社會規則和社會篩選都有自己的態度,但我覺得在一個孩子完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經歷這樣殘酷的過程,經歷一場巨大的失望,是非常讓人心酸的。
小雲從老師的簡訊中得知了落選的訊息。當時她正和爸爸媽媽吃飯,特別努力地控制情緒,只用了三個字告訴自己的父母:落選了。
但幾分鐘後小雲還是忍不住對著鏡頭抱怨,說自己完全沒心情吃飯。

▲得知落選訊息後失落的小云
願望破碎之後
馮小雲、王路遙、權煜飛、張展豪,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先後面臨著自己小小夢想的破滅。他們的願望被打碎了,打碎之後,他們要如何面對?
後來的整個春天裡,小雲的情緒都很不好,袁老師經常去找她聊天,鼓勵她,希望她從情緒中走出來。
2019年9月,新學期開學,拍攝也接近尾聲,我們最後一次來到音樂教室拍攝孩子們的排練。最開始我們沒有在人群中看到馮小雲,袁老師也感嘆初二的同學來得太少。我們想,大約又有一批孩子悄悄離開了合唱團。
但就在排練將要開始的時候,小雲從後門閃了進來,蹦蹦跳跳地來到了第一排的座位上,我們的鏡頭恰好記錄下了這一幕。

她看見了鏡頭和鏡頭後的我們,露出了笑容。看到她的笑容,看到她仍然留在合唱團裡,我心裡有種莫名的欣慰。她遇到的那個打擊,看上去已經過去了。
四年後,片子完成了,我們邀請幾位主要的拍攝物件來確認最後一稿剪輯。沒想到馮小雲看完影片之後,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很理解王路遙的爸爸。”
因為路遙爸爸所擔心的事,就恰恰發生在小雲的身上。
我有時會想,當年的挫折對小云來講,究竟有沒有過去?這很難判斷。對於生命中很多不那麼美好的體驗,我們常常需要用很長的時間不斷去思考它、品味它、理解它。
可能隨著小云的成長,她也在不斷地重新理解當年的經歷,重新理解自己的痛苦。
逆襲❌ 成長✅
2019年拍攝完成之後,我們獲得了800多個小時的素材。該如何去剪輯這些素材?這是接下來四年裡困擾我們的事情。
最初開始拍攝的時候,我們設想的是跟隨袁老師、跟隨這個合唱團裡面最出色的幾位同學,去拍攝他們為比賽做的準備,記錄他們在舞臺上的優秀表現,最終展現音樂給他們帶來的自信與成長。
但後來我們發現,這是一個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拍攝。首先當然沒有什麼逆襲的故事,而且我們也很難找到以往紀錄片裡所謂的“主線人物”。每當我們開始熟悉一個孩子的時候,他就轉學了,從鏡頭前離開了。
我記得第一個轉學的拍攝物件叫史甜雨。剛開始拍攝的時候,她是蒲公英合唱團的團長,唱得特別好,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縫,是個很可愛的女孩。

但就在拍攝開始兩三個月之後,2017年底,為了更好地適應老家的教學體系,史甜雨轉學回到淮安。
在這之前,我們還去拍攝過幾次她父親工作的場景,也跟她的父親逐漸熟悉起來。史甜雨的父親在北京做裝修工作,操作十分嫻熟。

▲史甜雨的父親
其實在拍攝過程中,我們認識了很多孩子的父母。他們大多在90年代末、00年代初來到這座城市,那時候正逢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整個城市都在飛速建設、飛速發展中。
這些孩子的爸爸媽媽是特別值得尊重的一代人。他們沒有受過特別好的教育,但是靠著自己的智慧和辛勞,在這座城市紮根下來,生養了他們的子女,並努力為子女提供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
蒲公英的絕大多數孩子都出生在北京,在他們初二、初三轉學之前,很少在老家生活過。他們是社會學定義中的“流動兒童”,這是一個常見的標籤,也是很多人關懷的社會議題。
但是隨著我們的拍攝,我們覺得在標籤之下,是屬於每個孩子自己的世界,是他們生動鮮活的青春,他們的少年時代。
我們也會發現,孩子們關心的事情和我們關心的事情好像不太一樣。我們所感受到的一些意義、一些問題,好像對於這些孩子們來講並不是如此。
記得在拍攝的第一次演出之前,袁老師不斷提醒孩子們“飽吹餓唱”,一定不要吃太多。結果孩子們雖然沒吃多,但喝了不少碳酸飲料,一個個肚子脹脹的,唱歌的時候也荒腔走板,演出不太成功。

可是孩子們仍然很開心。那天晚上坐大巴車回學校的時候已經凌晨12點多,他們還在車上一直唱歌、聊天,互相講童話故事。
我們發現,這些孩子會珍惜生活中各種各樣外出的機會,他們會細緻地去體會每一碗豆漿是不是甜的,他們會和老校區的花草樹木一起成長。
所以,最終我們進行了剪輯思路的調整,決定縮小視角,去專心地講述和呈現這些孩子在合唱團和音樂相伴成長的故事。
苦樂參半
兩年的拍攝中,讓我們最有感觸,也一直在嘗試回答的問題是:這些孩子們是怎麼成長的?他們怎麼看待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又如何度過這些挫折?
片子裡的每個孩子幾乎都哭過,有像權煜飛一樣嚎啕大哭的,也有像王路遙一樣默默流淚的。


▲影片中一些孩子的哭泣
但悲傷的情緒並沒有一直纏繞著他們。
有一天下午我去拍攝合唱團訓練,一個小女孩看上去很不開心,她告訴袁老師,家裡現在租的房子沒法繼續住了,下個星期就要搬家,但是爸爸媽媽也不知道能搬到哪裡去,一切都有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我當時聽到這件事特別有代入感。想象一個13歲的孩子,出門返校的時候父母還在收拾東西,下一次回家的時候,她也不知道會回到怎樣的家裡去。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該是一個多麼令人焦慮、令人心情沮喪的至暗時刻。
但是那天下午,這個小女孩跟著大家一起唱歌,唱著唱著,她就隨著音樂從自己的情緒中逐漸走了出來。
我想這可能就是孩子們身上獨有的力量,他們是又哭又笑的,甚至有些時候是沒心沒肺的。可能前半個小時還在哭,轉過臉來又和大家打鬧在一起。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不開心的時候,也都會有敞懷大笑的時候,但這些孩子們對待生活中悲喜苦樂的方式,總是特別讓人動容。因此,我們也希望把拍攝中的一些體驗,一些小小的細節和生活片段,用紀錄電影的方式呈現給更多的人。
這種苦樂參半的生活不僅僅屬於合唱團的孩子們,也屬於我們每一個人。
就像一場夢
2019年拍攝完成之後,我們和孩子們一直保持著聯絡。他們現在都已經高中畢業,走入了人生的新階段,有的正在不錯的學校裡學習喜歡的專業,有的已經開始找工作了。
影片中的四個孩子都沒有從事和音樂相關的專業。
我們也回去過幾次新校區。最近幾年,蒲公英中學有了新的發展,它併入了一所小學。袁老師特別高興,因為她終於有了能在合唱團裡待更長時間的學生,不必擔心孩子剛學會唱歌就要轉學走了。
蒲公英的學生仍然熱愛音樂,袁老師的合唱團仍然是最受歡迎的課外活動之一。

而老校區已經成為歷史。2018年年底學校搬到新校區之後,老校區的房子就開始拆除,對面的老三餘村也完成了搬遷。以前數萬個租住在那裡的人們,也不知道他們會在怎樣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
後來當我們站在新校區的樓頂,看向老校區的方位時,那兒已經是一片空空蕩蕩的城市綠地。

四五年前所拍攝的那些場景就像一場夢,甚至讓人懷疑,我們拍攝的這些人和事究竟有沒有真正發生過。
因此,我們很高興能夠透過紀錄片給這座城市、給這段時光留下影像。我想這也是紀錄片的力量所在,因為紀錄片不受時間的限制,它會幫我們記下一些人生中的片段,記下一些人生中的歡笑和淚水。當我們隔了一段時間再去看這些片段,又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這也許就是紀錄片對於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意義。
謝謝大家!
———— 廣告時間 ————
6月25日,《風起前的蒲公英》將於全國藝聯專線上映。如果你也好奇這些孩子的成長故事,如果你也曾面臨青春的選擇與離別,歡迎走進影院看一看。
風起之前,讓我們共同歌唱。

文章結合演講稿及演講整理而成
策劃丨斯文、陽子
剪輯丨大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