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孫欣
編輯|張曉迪
頭圖來源|受訪者
2025年,當我們談論新增長線時,“出海”是常談到的戰略之一。
對於出海,順為資本合夥人張志堅並不陌生。加入順為資本前,他曾在電子商務等領域有近13年的創業經歷,創辦了中國最大的移動電商服務公司——耶客,接觸過不少出海專案。創業期間張志堅曾獲得過順為資本、IDG和尚心資本總計1053萬美元的投資。2018年加入順為資本後,張志堅長期關注科技、消費等領域,出海方面,他帶領團隊投資了SHEIN和智巖科技等專案。
在新一輪出海潮中,中國企業逐漸打破單純產品出口的模式,從“產能出海”向著“創新出海”和“品牌出海”轉變。在張志堅看來,即便出海呈現出一些新變化,但底層邏輯並沒有改變,都是透過技術創新的方式,把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賣到海外。

來源:視覺中國
對於出海企業的打法,張志堅認為單單靠一個產品、一個市場,不可能做成一家偉大的企業,它可能是一個好生意,但不一定是能規模化和永續經營的生意。一個好的產品,它的競爭力是全球化的。一家偉大的企業一定是有全球化競爭力的企業。
基於此,在張志堅看來,企業先做出海或是先做國內市場,只是其戰術上的區別。從投資者的視角來看,跨境投資並非需要重點關注的一個賽道,更像是一個結果。
熱潮之下,面對地緣政治、貿易規則的深刻變化,不少企業觸及“暗礁”,比起藍圖,現實中的合規化、文化差異等不少難題都橫亙在企業家面前,如何解決這些難題,是投資者對出海創業者們的關鍵考量之一。
以下為張志堅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的內容整理(有刪節):

出海的底層邏輯沒有變
江湖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國內很多“內卷”企業選擇出海,但事實上,“內卷”不完全是一個壞詞,能把國內做好也很偉大。而出海,更多還是指創業者們在海外創業。
一個產品在中國賣得好,相信它在全球也會有競爭力;反過來說,產品在歐洲、美國賣得很好,那回到中國也依舊具備競爭力。
“飯要一口一口吃”,這也是經營節奏上的區別。比如一個初創企業特別小,它不可能面面俱到,所有人群、什麼地域都覆蓋,所以它可能選擇先做A市場再做B市場,或者是先做A產品還是B產品,諸如此類的ABCDEF等戰略選擇非常多,這是一個節奏的把握。
中華民族是全球最勤奮的民族,所以我們有全球最強的製造業。過去,很多對外貿易事實上也是“出海”,比如做跨境電商的企業們去做亞馬遜、做獨立站等就可以算作是“出海”。像蘭亭(線上零售公司蘭亭集勢,於2013年6月6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成為2013年第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這個第一代出海網際網路公司,在美國上市也就十多年前而已,其實也沒多久,那時移動網際網路正在興起。
從這個維度來說,我認為出海一直存在,“走出去”的大趨勢沒怎麼變化,儘管在當前這個新階段,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但底層邏輯沒變,都是透過技術創新的方式,把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中國好的品牌產品賣到海外。
10多年前,中國企業最開始是向海外賣小商品,後來開始賣數碼產品,現在像汽車、手機也在海外熱銷,甚至還有一些工業品,出海的品類在慢慢豐富。泳池清潔機器人、3D印表機等諸多新興品類,中國企業在全球的市佔率已超過50%。
此外,以前有很多中間商、貿易商從中國的製造業企業買貨,再賣給美國等國外的大客戶,或者一些海外客戶在中國的製造業進行直採。但今天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中國的一些品牌自主走出去,並且是跳過了那些中間商的環節,以中國品牌的形式在出海。
最後,從整體上來說,出海這個大趨勢沒變,但具體到每個階段,企業們面臨的挑戰是不一樣的。
點選封面訂閱全年雜誌

投出一家偉大的企業,最終是投人
谷歌是真正在做出海的企業。
歐美的企業最早做全球化,我們則相對晚。谷歌之所以強勢,是因為它的產品擴充套件到全球市場。當我們去歐洲、日本和東南亞等地時,我們會發現當地人都在用谷歌。再比如即便去印尼的雅加達等地,Facebook可能還是當地的第一大社交軟體之一。但目前,中國還沒有像谷歌、蘋果、微軟那樣規模的網際網路企業。
無論我們今天投的是出海企業還是別的企業,最終的目標都是投出一家偉大的企業。
對投資者來說,我們儘量不以短期的趨勢、短期的企業為重點來做投資決策。舉個例子,2018年前後跨境賣衣服火,每家投資機構都去投跨境賣服裝;又過幾個月可能跨境賣美妝火了,又一大堆投跨境賣美妝的;AI硬體火,又一撥人去投;外骨骼機器人火,一大堆人又去投外骨骼機器人……如果總是以這種邏輯來做決策,投資會變成一窩蜂,但事實上有時目前看起來冷門的行業,未來可能會大熱,目前大熱的行業,未來也可能會遇冷。
因此,我們會盡量試圖跳出短期趨勢,很多時候短期趨勢太火或者過火,它會掩蓋很多長期問題,比如企業的組織力、創始人的創業動機等。因此,我們會試圖用更長期的投資方法論,來挖掘優秀的企業,今天大眾所熟知的很多企業家,可能我們在10年前就認識他們,那時出海或者產品都沒那麼火,所以對投資者來說,第一考慮的就是人,投到最後就是投人。

來源:視覺中國
創業者的創業初心、個人經歷,對產品、市場和技術等的理解,這些都是對他所做事情的行業洞察,這些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首先,一個優秀的創始人,自然會有優秀的商業判斷,他知道自己想做的品類客群是什麼;第二,要相信一個優秀創始人的學習能力。在出海方面,即便存在供應鏈、本土化甚至合規等問題,但對於一個優秀創始人來說,雖然是客觀困難,但它不是一道特別難解的題。
此外,即便一些出海企業創始人沒有國際學歷背景,但這並不影響他做出一家優秀的出海企業。比如我們投資一家面向海外的泳池清潔機器人,創始人的家裡大機率沒有游泳池。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不管在哪裡,哪怕是在月球上,只要給他足夠多的資源,我相信他都能造出地球上的人們喜歡的泳池清潔機器人。
學習能力是企業家應具有的基本功,至於成長、教育背景是偏本土一些,還是國際化一些,並不是決定因素,這些可能會對企業家在某個特定學習階段有一些特定的幫助,但它不是投資者們考量的主要因素。老一代企業家有幾個認認真真出過國、留過洋?老一代企業家甚至英文都不會講幾句,但全世界講各種語言的人都在用他們的產品。
不願意學習、太自負以至於覺得自己已經很瞭解市場和使用者而放棄學習的人,就算在歐美生活100年都沒用。
無論是科技產品,還是消費品,本質上都是對人性的把握。人的本質需求其實是差不多的,如美國人晚上睡覺也睡在床上,一天也吃三頓飯,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人都是如此。全球化發展到今天,中國本身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們用的手機、騰訊會議等這些也都不是中國人首創的品類。能握住真正的需求,就能做出好的產品。
做海外市場,與國內一致,本質上都是創業者自我學習和完善的過程。不要試圖從“後視鏡”中看未來,從“後視鏡”中看未來總會有偏差的,還是要從現在往前看,相信一個人在任何市場中的成長性和學習能力。

把出海看作賽道,不是一個好的投資邏輯
關注“人”之後,再關注他做的事。
看他的產品是適合先做國內還是國外,如果他今天做國內業務,他將來有沒有可能做全球業務?如果他今天做海外業務,海外也很大,出海,四個方向東南西北,是做美國,還是做歐洲?就算是歐洲,那麼做西歐和做南歐的市場也不一樣。
所以,投資者們儘量不要把是否跨境作為投資考量。比如今天投個跨境電商,過幾天再投個跨境泳池清潔機器人,順為資本是會認真研究這個產業本身,再來做決策。即便我們會以跨境為標籤來給企業貼上,但事實上我們更關注企業本身。
“賽道”這個詞,只是能夠在相互溝通時讓別人更容易理解,但把這個詞作為投資邏輯,我認為不是一個好的投資邏輯。我一直在試圖淡化“賽道”這個詞,儘量不從賽道入手來定義一個企業的成長性,否則對一個企業的理解太狹隘了,也不要試圖從簡單的貼標籤來定義一個行業,甚至AI都不是一個很好的行業分類。
事實上,AI出海要比我們知道得更早。現在海外確實有很多人在用DeepSeek、Manus這一波的AI產品,但其實AI技術在18年前就已經在網際網路公司普遍應用了,只是那時候大家都稱之為“神經網路”,它是很多科技類產品的底層技術邏輯,只是那時不叫AI,而今天AI賽道火了,所以把它叫AI出海。
其實在DeepSeek、Manus之前,就已經有很多AI出海。字節跳動的TikTok是一個出海成功的典型模範,它的產品形態是做短影片,Facebook、Instagram這些美國公司都會做短影片,但TikTok能成為美國最耀眼的社交產品明星,它背後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比較早應用AI演算法來運營社交產品的公司。
很多智慧硬體如掃地機器人等事實上就一個自動駕駛硬體,只不過是在家裡自動駕駛的一輛小車,它也有定位、演算法、感知、自主決策。我們投的石頭掃地機器人,好多年前就已經在海外賣得很好,它也是AI的最早應用。基於這個邏輯,我覺得AI這項技術更多是一個marketing term(營銷術語),“賽道”這個標籤並不能真正解釋其內涵。
出海亦是如此。客觀地說,作為投資者,我個人更傾向從傳統產業分類的品類入手,而不是看那些新的熱門詞彙,比如“新零售”“AI”“元宇宙”等。
無論是成熟的企業,還是初創的企業,如果選擇出海,一定要盡力做到真、善、美。中國創業者在全球創業,要想打動全世界消費者的心,還是要靠真、善、美。一個企業家能形成真、善、美的價值觀,是其理性反思自己人生的結果,這也意味著出海企業家們要不斷地自省,《論語》中的“三省吾身”,通俗來說也叫“覆盤”,及時覆盤自己的各個階段的商業選擇和人生選擇至關重要。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番茄資本創始人卿永邀您一起讀
《中國企業家》↓↓↓
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2025全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