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掃碼▲立即報名
2025年6月19日—6月20日,“生而全球·共融共建”第二屆出海全球峰會,與1500+企業出海掌舵人獅城再聚,探索中企出海從“產能遷徙”到“文明共生”的新路徑。【點選馬上報名】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去年六月,來自五湖四海的1000多名企業家齊聚新加坡國立大學。
五十多位專家學者、政商代表共聚一堂,在首屆出海全球峰會暨2024年中產業高峰論壇上,與企業家們一同擘畫出海增長路徑及品牌全球化未來。
轉眼間“生而全球·共融共建”第二屆出海全球峰會又將啟幕。
這一年間中企出海的大趨勢依舊澎湃。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24年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到10244.5億元人民幣,增長11.7%,海關總署資料顯示,2024年我國出口規模首次突破25萬億元,同比增長7.1%。
揚帆出海,已經成為了中國企業的戰略選擇。
當量變引起質變,中國企業正在從“產品出海”“產能出海”向“品牌出海”轉變,“出海”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方向、新方法不斷湧現。
如今回看,企業家們激戰海外的成功經驗,與去年峰會上嘉賓們的真知灼見形成了相互印證,讓我們一起來梳理回顧下吧。
“全球化一定會繼續”
“全球化一定會繼續,一定會發展,只不過調整了方向,改變了特徵,主角發生了變化。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認為現行的全球化損害了他們的比較優勢,因此要阻止全球化的繼續擴充套件。”
首屆出海全球峰會
顧清揚教授演講現場
去年出海峰會上,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顧清揚道明瞭全球化浪潮的新變化。
他認為,全球化並未結束,而是換了形式,對出海企業有了更專業的要求。在更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下,每天都可能有新變數,要想在每一個市場都能活下去,構建全球供應鏈網路,是企業家們參與博弈的重要籌碼。
2024年,在東南亞、在中東、在中亞、在北美、在非洲……一座座中國工廠拔地而起,搭建供應鏈、開啟全球化的深入之路。
從產品出口到產能出海,再到本土化建設,中國企業透過構建完整的海外產業鏈,推動出海模式加速升級。
“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
“19世紀是歐洲人的世紀。當時歐洲人擁有最具活力和最成功的經濟,歐洲國家強大到可以征服和殖民整個世界。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體系和充滿創新的社會體系,在不開槍的情況下擊敗了強大的蘇聯。
蘇聯解體後,美國和歐洲變得非常傲慢,有學者認為歷史已經終結了,西方的制度不用更改了。當西方陷入了沉睡時,亞洲的中國和印度卻覺醒了,建立了市場經濟體系,吃到了全球化紅利。
由此,亞洲成為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資料顯示,2000年美國的GDP是中國的8倍,今天只是中國的1.5倍。我相信中國GDP遲早會超越美國。
所以說,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
首屆出海峰會上,新加坡駐聯合國前大使、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卓越院士馬凱碩老師重點強調了亞洲市場的機會。
首屆出海全球峰會
馬凱碩演講現場
正如馬凱碩老師的判斷,東南亞不僅成為了中企出海的重要目的地,更是成為了中企出海重要的增量市場。
對外投資資料顯示,2024年我國對東盟地區投資增長較快,較上年增長12.6%,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國。
上月末,潮玩品牌泡泡瑪特公佈了2024年業績,在50.7億的海外營收中,東南亞以24億的收入領跑海外業務,交出同比增長619.1%的驚人成績,落子四年即賣爆南洋。
另外在文娛行業,網易攜遊戲《巔峰極速》佔領泰國、馬來西亞、泰國多地免費榜單榜首;2024年中國出海微短劇單月收入突破5970萬美元,下載量增長高達1893%,而東南亞以超780萬次的下載量位居第一……
在看似卷無可卷的亞洲市場,企業家們交出了實實在在的戰報。
中國企業家熟悉的商業劇本正在全球新興市場再度上演——這些國家快速崛起的中產階級正成為新一代消費主力軍,催生出規模龐大的增量市場。
過去我們“時間換空間,用市場換技術”的招商打法在如今換了主客,發展中國家與出海中企達成不言而喻的利益默契,中國企業家打出了一條血路,力證其市場仍然大有可為。
“學會付出,才能在當地紮根”
過去許多中國企業對出海滿懷信心,想當然地認為能對東南亞、墨西哥、中亞等產業承接地進行商業模式或者產業發展上的降維打擊,但隨著中國企業出海的日益深入,企業家們逐步發現,唯有紮根當地才能真實地獲得當地市場的成功。
正如去年峰會上財經學者秦朔所言:“對中國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能力的‘溢位’,而是對所到地的‘付出’。開拓一個海外市場,要學會付出,要讓利益相關者感受到你對他們是有價值的,只有這樣做,你才能長期紮根當地。”
首屆出海全球峰會
秦朔演講現場
去年6月,比亞迪烏茲別克工廠首批新能源汽車下線。這家與烏方合資、比亞迪佔40%股份的工廠面向中亞市場,全部建成後將達到30萬輛。
從產品出海到產能出海,比亞迪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贏得了市場認同,如今比亞迪疾馳在中亞街頭,成為當地精英階層的身份標籤,口碑反哺市場,實現了正向迴圈。人心佔有率就是市場佔有率。
“中國企業去其他國家出海投資,一定要帶著帶動當地的想法,不要讓別人感覺你們是去剝削的。”
去年峰會上馬來西亞偉事得總裁導師羅煒雄點出了過去許多出海人現實中遇到的關鍵問題。
對於承接國家來說,誰能有耐心留下來互惠互利,誰才是真正的朋友。在出海企業開拓市場的過程中,比的不再只是全球化品牌的遷移和擴散能力,企業對出海模式和本土市場基礎設施、政策法規的理解,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事實證明,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過去,近年快速獲利的出海玩家,反倒是那些耐得住寂寞的長期主義者。
“產業叢集有機會為出海賦能”
“在全世界所有的製造業者裡,沒有一個國家的人像中國人那麼喜歡抱團,沒有一個國家的製造業像中國一樣擁有那麼豐富的產業叢集。
我們看到在東南亞、在墨西哥都有很多中國工業園區,我們需要把國內打造產業叢集化的部分能力搬到海外。
新加坡在二三十年前幫我們打造過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但那個基本上還是一個綜合性的‘經濟鎮’,如今我們在國內做了很多以產業上下游供應鏈為主的產業叢集,這部分的經驗完全有機會為出海賦能。”
去年的峰會上,吳曉波老師的演講言猶在耳。
首屆出海全球峰會
吳曉波老師演講現場
2024年中國產業龍頭出海的大船乘風破浪,帶領許多國內的供應商尾隨其後,滿載而歸。許多領航者在各國建立了工業園區,擁抱出海中企。
去年,華立集團在中亞烏茲別克建立了繼泰國、墨西哥中國工業園區後的第三個出海園區。截止去年年底,數百家企業已經入駐海外的華立園區,把這裡作為出海第一站,逐步融入海外社會化和文化並向外輻射,拓展自己的海外版圖。
新一輪中國企業出海熱潮中,在海外搭建平臺,產業鏈主企業團結上下游企業共同出海,不斷完善產業鏈配置佈局已經成為共識。
2024年9月,華商出海產業服務聯盟正式成立,這是由吳曉波頻道聯合建發股份等出海產業服務機構發起的一站式抱團出海社群,目前聯盟中已有2000+企業,200+企業出海服務機構,社群中大家互通有無,連結資源。
利人利己,合作共贏,抱團借力,才能把蛋糕做大,生意做長久,這是許多出海中企立足當下格局迫切需要做出的思維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