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鍾睒睒的「農民合夥人」

2024年,對鍾睒睒來說註定不平凡。
年初,因為一場“莫須有”的網暴,他墜入低谷。數以萬計的謠言和辱罵,在各大平臺發酵。
數月之後,他走進央視,回應一切。
他重新講述自己作為一個農民的本分和野望,亦重視、尊重、喜歡農民的身份。在當下的輿論場,他是為數不多敢於直面輿論,勇敢表達的企業家。
即便一直在“中國首富”的聚光燈下,他並沒有停止思考、停止表達。他銳評電商帶貨平臺,直言“企業家不要做電商直播”,他不惜將自己置於風口浪尖,甚至做好了第二次被網暴的準備。
這是企業家珍貴的品質:不因質疑而動搖,不因打擊而退縮。
今年12月,這片真心被看見,央視《對話》欄目,再次找到鍾睒睒,講起農夫山泉助農的故事。新華社在贛南臍橙豐收季也來到現場,報道《為什麼贛州農民要點贊農夫山泉》。
人們驚訝於,鍾睒睒對農業產業鏈竟如此深入和熟悉,亦再次看見,他與中國農民的深度繫結。
雙腳踏進泥土裡,接受陽光、風雨,然後旺盛生長。這個年近古稀的老人,始終沒有離開土地。
“天一直是亮著的,但太陽總有照不到的角落。像我這種人,本身就應該承擔比別人更多的委屈。”鍾睒睒說。
贛南山區,位於江西南部,章江、貢江在此合流為贛江,地形多山地、丘陵。北緯25°的陽光和煦,太平洋溼潤的季風,從東部吹來。這裡是極佳的臍橙種植地。
2024年11月,鍾睒睒來到這裡,在央視的鏡頭下,緩緩講起自己和這片土地的故事。
江西贛州農夫山泉信豐工廠,佔地面積420畝,是亞洲最大的鮮果分選和加工工廠,每天處理的鮮橙達到2500噸。
廠內,機器轟隆作響;廠外,臍橙旺盛生長。如今,贛南臍橙,已成為全世界紐荷爾臍橙的最大產區,種植面積世界第一。從2007年入局到如今,農夫山泉在當地的鮮橙採購量,已經佔到當地產量的10%。
鮮為人知的是,這座累計投資12億的工廠,每年只運轉45天,至今仍在虧損。
農夫山泉信豐工廠
鍾睒睒並不把工廠理解為“虧損”,而是理解為“成本”。他說如果沒有這個工廠的投入,農夫山泉在贛南整個臍橙產業,是無法做起來的。
種一棵橙子不是目的,為當地打造一個百億產值的產業鏈,為果農帶來實際利益,才是目的。
也正是在贛南十多年的摸爬滾打,親身經歷,他對於農業的想法,產業鏈和穩定價格的重要性的思考,才得以被看見。
面對央視的鏡頭,他提到2013年贛南地區臍橙產業遭到毀滅性打擊,要不要繼續成為橫亙在他心頭的問題。
最終,他決定投資,建廠,並把臍橙的價格從1元一斤提升到2.6元一斤,“全國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是把農產品的價格從1元錢提升到2.6元來收購的”。
這既是為了給當地農民信心,也是為了能夠將臍橙的產業做大。從種橙、收橙、運輸、榨汁,再到推出品牌,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鍾睒睒用大規模商業化、標準化、體系化的方式,以巨大的資金熨平行業週期,不僅僅讓農民增收,他還有更大的想法。
“我們欠農民很多……因為做過17年的農民,沒有同樣的生活經歷,不可能有共情。”這個經歷過苦難,已經成為“首富”的人,有自己心中的共同富裕。
到贛南種橙子,源自於2005年鍾睒睒的一次考察。
那時贛州欣欣向榮,橙子產業發展不錯,他應邀前來參加臍橙節,第一次品嚐到臍橙的風味。“太好吃了,從感官來說,味覺是最直接和真實的。”鍾睒睒說。
“看到的、聽到的,可能有假,但味覺不會。”
在贛州,他聽到了很多專家的介紹,以及當地產業鏈的發展故事。這對當時想要尋找國內優質橙果產地,投身農業產業化的他來說,如逢甘霖。
多年對農民的情懷,加上企業家的嗅覺,他默默在心裡算了一筆賬:贛州臍橙兩塊四能榨一升橙汁。而在巴西,則需要六塊錢。他想有的賺,決定“下山摘桃”。
先期投產3萬畝,2007年,又前往贛州建廠。懷著對農村、農民的感情,一腔孤勇撲下去,他沒想到,讓他走上了另一條道路。也是他後來的反思:
越是美好的想象,越容易成為可怕的事情。
對土地的感情,源自鍾睒睒的個人經歷。成為中國首富之前,他做了17年農民。
1954年,鍾睒睒出生在浙江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建國前,父親曾在浙江東部游擊區做新聞宣傳工作,之後進入《浙江日報》做編輯。
讀小學5年級時,父親被下放到紹興農村老家,鍾睒睒也跟著回到老家生活。此後的17年,他不再讀書,反而跟著泥瓦匠、木匠學手藝,跟大多數農民一樣下地。
直到如今,他仍記得當時父親為了讓番茄早上市售賣,用熱水將種子泡好,包在毛糙紙中間,再用塑膠布綁在腰上維持溫度。
農民對農作物的情感,他觸動很深。
鍾睒睒在贛南摘橙子
改革開放後,鍾睒睒隨父親回到城市,前往浙江廣播電視大學讀書,專業是漢語言文學,畢業後輾轉幾份工作,一直到29歲,才透過社會招聘的方式,進入《浙江日報》工作。
那時他擔任農業記者,做了大量調研和採訪報道,對農村、農民的處境,有了更深的瞭解。他深知農民疾苦,想要為此發聲。
針對農業問題,他先後發表多篇講述農民困境的報道,如《六萬公斤蘑菇倒入新安江的教訓》《白菊花生產的風波》。
那些年時常走在田間地頭,深入產業,他分析農業豐產不增收導致農民利益受損的原因,也研究農業問題,產銷問題。
在《白菊花生產的風波》結尾,他寫道:
“商品經濟是一個大課堂,杭白菊大起大落就是一篇生動的重要課文,無論是生產者還是經營者,領導者還是資訊傳播者,以及一切參與這場風波的人們,如果能夠圍繞這篇課文聯絡實際好好學習、討論一番,不是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啟示,接受不少教訓嗎?”
時隔多年,這篇報道依舊常看常新。從年輕時做農民,到為農民發聲,再到深入產業調查、走訪,多年的歷經,讓他內心多了一份理解和動力。
1985年,他寫出一篇引發國內對於人才和創業討論的報道《洪孟學為啥出走?》報道中,洪孟學因不滿國營單位對個人才能的限制,自學技術加入一家鄉鎮企業,帶領企業實現飛速發展。
這篇文章不僅獲得總編輯的推薦,還被人民日報轉載,引發激烈討論。
鍾睒睒也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農民走出長久以來的農業困局。1988年,帶著多年的心願和借來的30萬鉅款,鍾睒睒親自下場實幹。
鍾睒睒與果農交談
他的想法很樸實,做記者時他了解到一個蘑菇種植專案,果斷出手。但也是第一次的實際行動,讓他明白,農業遠比他想象的複雜。
問題出現在海南島空氣的溼度上。蘑菇的種植對氣候要求嚴格,海南島清晨傍晚溼度太大,中午日照強烈溼度又太小,導致蘑菇剛剛發芽,被風一吹就幹了。
那時幾乎賭上全部的鐘睒睒,無奈失敗。
這些感受、經驗,歷經時間的磨洗,最終產出果實,掛滿了贛州地區的橙樹。時隔多年後,在贛州臍橙的產地,面對媒體和記者,鍾睒睒數次哽咽。
他說:“做農業,你要做成功,真的是要有情感的。沒有真正情感的人幹不了。如果是想來撈一把,不會有什麼收穫。農業很苦,對任何一個企業都是個試金石。”
農夫山泉信豐工廠的大門前,一直樹立著6個大字:農民富,中國強。
這6個字,既是他對自己的鼓勵,也是對所有員工、來訪者的一種強調。本身作為農民的他,希望在鄉村,解決農民的工作和幸福感問題。農民富起來,國家便強起來。
他想搭建一個產業,讓果農、企業、市場和消費者同時獲益。在贛南種植臍橙,就是在往這條更先進的路上奔。
這6個字背後,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2013年,生活在贛南的90后王小青,一刀刀砍掉自家種植的橙樹,那是父輩半生的心血,也是往年整個家庭的全部收入來源。
彼時,在贛南,臍橙果樹患上了幾乎等同於“癌症”的黃龍病,迅速蔓延至大片果園。王小青形容“養了20多年,就像砍在我心上一樣”。
新種植的樹苗一時難以支撐產量,這不是王小青一家的困難。
此時,已經在贛南深耕近7年的鐘睒睒出手了。為了穩定果農的信心,農夫山泉在第一座工廠產能充足的情況下,決定投產第二座工廠,也就是如今的信豐工廠。
鍾睒睒來投產時,召開發佈會,面對300多位農民,他說出如今掛在工廠前的6個字:“農民富,中國強。”
即便在2016年,黃龍病仍然肆虐,果農信心不足,但鍾睒睒鮮明地表達和果農站在一起的堅定信心。
其次,當時農夫山泉決定補貼每棵樹50元,鼓勵種植戶砍掉感染的果樹,同時,提前訂購農戶的臍橙。
王小青稱當年新種的樹,三年之後農夫山泉依舊合作。“大的當鮮果賣,小的就榨汁,不用擔心。”
更為關鍵的是,價格牽引。透過提高收購價格,讓農民獲益,力保產業活下來。那時的農戶還記得,當年臍橙的收購在每斤8毛錢,但2014年開始,農夫山泉將價格提升到2塊、2塊5。
很多農戶正是這一年,真正信任了農夫山泉。
近些年,農夫山泉更是應用黃龍病搜尋犬,依靠搜尋犬的嗅覺嗅出潛在的病樹。自2017年成立的“柑橘黃龍病防控技術研究”專案組,投入千萬元。
用真金白銀,給農民信心。要知道,2013年時,鍾睒睒才剛剛解決一個“世界難題”,他的投入,還遠遠沒有看到回報。
2007年,鍾睒睒滿懷信心來到贛南種橙、建廠。但第一批榨出的橙汁卻口感異常,“有捲心菜味,酸苦”。當時很多人都沒想到,享譽世界的臍橙,居然無法榨汁,高價買的裝置成了擺設。
深入研究,鍾睒睒發現,“臍橙榨汁如何脫苦,是世界性難題。”下苦功夫走訪,他親自率隊走遍巴西、美國等橙子產地,花了7年,才將臍橙榨汁的難點解決。
在央視的節目中,他帶著主持人挑選橙子,親自榨汁。很多橙子他用手一摸,便能知道成熟度、風味,多少親身實踐,可見一斑。
2013年,農夫山泉創立17.5°橙品牌。次年,17.5°橙汁上市。2023年,農夫山泉果汁飲料業務營收達到35.33億元,佔公司營收的8.3%。
解決完世界難題,挺過黃龍病,2023年,臍橙又面臨滯銷的問題。當年的採購季,贛南遭遇嚴重霜凍,臍橙滯銷,很多果農陷入絕望。
鍾睒睒為了保護農民積極性,做出擴收決定,額外增加2萬噸採購量。當年農夫山泉在贛南的收購突破18萬噸,創下歷史紀錄。
2023年,農夫山泉合作農戶平均每戶收入近20萬元,贛州當地數萬果農從中獲益。他們在央視的鏡頭下,講述這些故事。
很多農戶此前負債,如今不僅還清了債務,還買了車、換了房。他們坦言自己可以把控種植和產量,但無法把控價格。
從前面對滯銷,他們看到賣不出去的橙子一個個爛掉,心如刀絞。如今沒有銷售的後顧之憂,他們把重心都放在種橙這一件事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
多年農業經驗,鍾睒睒直指要害:“農民追求的是穩定,當你是穩定的時候,他就會跟著你。過去幾年,不論豐年欠年,農夫山泉一直以較為穩定的價格收購農民的橙子。
儘管,這給農夫山泉帶來不小的財務壓力,甚至當初的投資直到今天仍然虧損,但鍾睒睒依然堅定。
他心裡有一本賬。即便虧損,但拉起來一個產業,一個非常領先性的產業,這是他的動力,也是一個企業家的追求。
在央視的節目中,鍾睒睒再談價格牽引機制。農民的收成要看“天”,賣價要看市場,果賤傷農和豐年不豐收,便頻頻出現。
當有豐富產業經驗和雄厚資金的企業入場,用價格做牽引,穩定果農與市場,讓行業不僅僅活下來,更要活得好。熨平週期,讓利果農,農業才能真正成為老百姓的產業。
“對農業我是有情懷的,因為我本身就是個農民,所以農民的心理我非常清楚。農民是願意跟你共患難的。但是共患難以後我們是不是能夠共富貴?發展起來後,遇到了豐年不壓價,遇到了歉年不抬價,一定要有價格保證,一定要有契約精神。”鍾睒睒說。
重要的不是給魚,而是給漁。
在如今的贛南,曾經很多遠走他鄉打工的果農,回到原本的土地。
農夫山泉每年對果農進行系統培訓,從施肥到防治病蟲害,無論大小年都以穩定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購臍橙,數萬果農從中受益。
在新華社的報道里,今年他們的臍橙又取得豐收,甚至一年最多能賣到30-50萬。很多果農驕傲地喊出“奔大康”的口號。
過去多年,極少出現在公眾面前的鐘睒睒,頗為動容。
他提到,真正助農是需要知識系統來做支撐。他贊同企業家直播帶貨,但也勸各方警戒,企業家如果仗著社會的名聲去帶並不瞭解的產品,會出現很大問題。
他提到很多直播帶貨的大主播,一次價格賣得很好,但第二年卻給了農民錯誤的資訊。“農民第二年種下去以後賣給誰,你真在做農業,也沒有作假,也是事實,但是你有沒有給農民有三點水的那個漁。
在今年飽受網暴之苦的他,沒有因謠言退縮,反而大膽開麥。不僅對於謠言的傳播和造成的傷害深惡痛疾,同時將矛頭對準直播帶貨、劣幣驅逐良幣的電商平臺。
過去這些年,他經受過無數網路暴力,被謠言圍剿。無論曾經的砒霜門、標準門、還是今年的網暴,他都抗了過來,像個鬥士一樣,勇敢發聲,又埋頭苦幹。
土地不會講話,但土地總以豐收的喜悅回饋辛勤耕耘的人。農民也不會講話,但總以最熱忱、最真摯的心,對待市場、對待土地。
中國人耕種土地千年,不斷精進技術,土地便不斷給出反饋。鍾睒睒說,農業並非人們想象中的下蠻力,而是“非常具體的技術活”。
從小作為農民,他體諒農民的艱難,成為記者後,他大量報道“三農”問題,如今有了能力,甚至成為“首富”,他有了很多想法。
農業,首先要業。幫助農民實現產業化、商業化,穩定了收入,農民便開始學習、求知,不再是落後階層。他不僅希望改變農民的知識結構,更希望拓寬他們的視野,不再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實現共同富裕,農民的創造性自然被激發。
他希望農夫山泉成為一家垂直型的企業,而不是平面型的企業。紮根在土地裡,長出根系,從農民,到工業、商業、售後服務、消費者反應,最終形成品牌。
全產業鏈的結構,企業可以形成叢林一樣的生長。
這個年級古稀的企業家,仍像當初一樣,滿懷感情,帶著強烈的求知慾,去開拓。他亦希望更多的企業家,能夠一起思考。
“如果讓我說一下,作為企業家來說一句互相可以共勉的話,我們要學習新的東西,我們要打破原來的自己知識結構的範圍。我們的知識都是不足以支撐當代社會前進的步伐,問題出在我們身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