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央視,鍾睒睒憑什麼?

作者 | 燕梳樓
短短12個月,鍾睒睒三上央視,在這三次《對話》節目中,他到底講述了什麼?
答案是革命——產業革命。
20247月,當鍾睒睒首次在央視鏡頭前解剖贛南臍橙專案時,人們看到的是一場持續17年的戰略虧損
什麼叫戰略虧損?即明知會虧,依然為之,既稱戰略,後必有謀。而鍾睒睒之謀,無外兩點。
一是先撐住農民,用契約精神重建農民信心。所以,面對黃龍病肆虐、農戶砍樹逃荒、百萬果園荒蕪的困境,他選擇以高於市場價86%的保底收購價,簽訂4300份長期合同。
二是在穩住農民這個基本盤之後,騰出手來專心破局。怎麼破?技術賦能。高價收購發於善意,但絕不是終點。
農夫山泉將研究團隊拉進果園,攻克榨汁後有包心菜味的技術難題。
正是這種工業化的技術賦能,讓贛南臍橙從論斤賣的初級農產品,升級為標準化商品,農戶年收入實現大突破。
202412月,第二場與央視的對話,發生在江西贛州信豐縣的臍橙種植基地裡。鍾睒睒將矛頭指向直播帶貨亂象:你今天幫農民賣貨,明年怎麼辦?農民得到錯誤資訊,種下去賣給誰?
這一次,鍾睒睒給出的破局之道,叫做授人以漁”——紮根土地構建種植加工品牌的全產業鏈。
而當主持人質疑持續虧損的意義時,鍾睒睒答:產業進步需要時間,就像東方樹葉虧損7年才等來無糖茶風口。
20254月,主持人陳偉鴻再次對話鍾睒睒。這次,是在雲南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的茶山上。
鏡頭中的茶農歡天喜地,多少年來他們只採一季茶,而且賣不出好價錢。農夫進山後,緊挨茶山建設現代化茶葉初制廠,白送給當地,還派了5個技術人員手把手授
問及鍾睒睒為什麼要提高收購價,他表示主要兩個原因:一是要增加農民收入,二是要推動標準化升級。透過價格槓桿,把工業思維砸進茶樹裡。

而他關於的一番理論,更是讓人印象深刻。他說,要卷就要往上卷,要到國際市場上卷,把終端定價權捲到我們這裡,這才是產業該有的卷。這背後,是他重構中國茶敘事,奪回國際定價權的野心。
與那些西裝革履、侃侃而談的企業家們不同。鏡頭中的鐘老闆一身工服,看起來真的像個農夫,甚至比當地茶農都更像農民。他一邊帶著央視主持人深入車間參觀,一邊如數家珍地介紹烘青工藝。
從卸料口設計到溫溼度調控,展現出專業、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細節把控。像他這樣級別的大佬,更多都是隻談戰略不談技術的。能把一個垂直領域研究的這麼透,背後顯然下了不少功夫。
提到雲南,很多人第一聯想就是普洱。這種單一路徑依賴,限制了雲南茶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其實雲南有著50萬畝的茶資源,除了普洱,還有綠茶,都是長出來的,不是種出來的。
守著全世界最好的茶資源,卻只採一季茶,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這讓鍾老闆看著心疼。為此他一年4次跑到雲南考察,手把手教當地茶農進行標準化升級。
而且這些現代化茶廠全部白送給當地。他也直言不諱,說捐贈茶廠的目的不是為了捐贈,而是為了建立產業標準。只有對茶農用肥、用藥、修剪、採摘等方面進行標準化管理,才能提高品質。

他用118項有機種植標準和數字化品控體系,把看天吃飯的曬青工藝,硬生生改造成溫溼度可控的烘青技術,並把產能直接提高5倍。這不僅是一種技術投餵,更是一種工業化思維下的農業突圍。
大家都知道農夫不僅有山泉,還有東方樹葉。以前不太理解農夫是如何把茶葉做成飲料的,現在才知道鍾老闆對原料、工藝和細節把控這麼嚴格,這種垂直有根的經營哲學,也是農夫暢銷不衰的密碼。
無論是贛南臍橙,還是雲南茶葉,農夫山泉都始終堅持高標準收購,用高標準帶動當地產業發展,並派遣專家為當地農戶提供技術支援。這背後的底層邏輯就是農夫堅持的與土地共生的產品主義與長期主義。
節目後半部分,是主持人和鍾老闆在茶山上,就茶工業和茶文化的一段對話。正是這段對話,讓我看到了鍾老闆內心裡湧動的東西,那就是爭氣。他要為中國茶正名,要用一己之力重構中國茶的全球敘事。
這段確實是我的知識盲點。此前我只知道中國茶,也知道中國茶聖陸羽。但竟然不知道外國人其實是不認中國茶的,在國際市場上每公斤中國綠茶最多能賣5美金,但如果是日本的則能賣上30美金。
明明中國才是綠茶的祖宗,憑什麼日本茶卻能賣出高於中國5倍的價錢?我想這才是讓鍾老闆下定決心,選擇雲南作為推動中國茶工業化的深層原因。這背後,是爭奪中國茶全球話語權的野心。
當然,作為一個務實的企業家,他也一眼看到了背後的差距。一個就是工業化。中國大大小小茶廠數十萬家,卻至今未能完成產業化升級,甚至沒有一個標準,很多地方都是人工採,人工搓。
另一個就是文化性。我們都知道陸羽和他寫的《茶經》,但在國際上傳播更廣的其實是日本人寫的《茶之書》。也正是這本書,才構建了日本綠茶文化霸權,讓真正的中國好茶難出國門。
所以節目中鍾老闆也呼籲更多的文化佈道者,能參與到中國茶文化輸出的民族使命中。構建以溯源認證、工藝傳承、產業標準為核心的現代茶文化話語體系,撕下了中國茶的低價標籤!
他把工業思維帶入農業,從茶葉的烘青工藝到臍橙的檸檬苦素去除,均親自參與技術細節。透過標準化打破看天吃飯的困境,展現出一名企業家難能可貴的務實作風和農民情結。

這兩年關於鍾老闆的爭議很多,而12個月內三次央視《對話》,讓我對這個年近古稀的企業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尤其是把幫農民寫進了企業的DNA裡,讓人肅然起敬。
這位像農民一樣思考的企業家,用三次央視對話,完成了他獨家的商業價值重構”——
他用長期主義對抗投機主義:17年虧損的臍橙專案、7年蟄伏的東方樹葉,印證慢即是快的產業規律;
他用共生邏輯替代零和博弈:農民增收20萬元與Log6生產線2000萬元投入看似矛盾,實則構建起品質提升品牌溢價利潤反哺的發展閉環;
他用工業化賦能而非替代:無量山的古法制茶技藝被保留,但曬青變烘青的工藝革新,讓傳統茶文化獲得現代產業載體,簡而言之,工業化絕不是消滅傳統。
正如鍾睒睒在茶山上所言:商業的最高境界是讓土地增值,而非收割土地。這或許解釋了為何三次對話始終圍繞同一主題——用工業文明啟用農耕文明,既是一場產業革命,更是一次文明覺醒。
從果農到茶農,從贛南臍橙到雲南茶葉,從價格牽引到技術幫扶,到建廠捐廠到授人以漁。農夫山泉正以工業化思維推動傳統農業突圍,完成了臍橙、茶葉的產業化、標準化革命。
當別的企業家還在流量燈光下頻頻現身時,鍾老闆卻悄悄跑到農村當起了農民。他說,我們欠農民太多。我相信做過17年農民的他,是真的能共情農民,真心在幫助農民。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為富者樂於農。央視三次對鍾睒睒的深度訪談,蘊含著鍾老闆長期主義的經營哲學,也是農夫山泉垂直有根的長盛秘訣。
央視的長鏡頭下,聚焦的不僅僅是企業家敘事,更是中國消費品牌從製造質造的升級——用東方哲學做產品,以全球視野卷產業。
向上卷,把中國茶推向全世界;向下扶,把致富經傳給新農人。

位卑未敢忘憂國!

@關注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援@
對話作者請新增微信:
Y2023-205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