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這件小事建議你多嘗試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長期堅持運動,鍛鍊的不僅僅是身體,還有一個人的思想、意志,這些內在的品質,會讓孩子受益一生。讓運動的習慣伴隨他的一生,是我們可以為孩子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薩姐
作者:錢志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現如今,心理健康狀況成為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問題。
很多生活富足的孩子,內心並不快樂,他們備受關愛與呵護的同時,也肩負著巨大的壓力:學業壓力、家庭矛盾壓力、社交壓力……
在小小年紀的孩子身上,我們就能看到焦慮的影子。
《反脆弱養育》的作者瑪德琳·萊文曾說:
“我看到的孩子享有各種物質上的優勢,但覺得人生沒有方向,他們缺乏自發性、創造力、熱忱,最惱人的是沒有快樂的能力。”
所謂快樂的能力,不僅是指感知生活的豐富和快樂,還包括對壓力、困擾的自我調節。
如何幫助孩子緩解壓力,如何更有效地幫助他們度過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危機,成為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一件成本極低,卻能改善孩子心理健康的小事——運動。
01
運動,讓孩子更快樂
當我們提起運動時,最先想到的是強身健體。
實際上,運動也有益於我們的心理健康,比如,運動能讓孩子獲得純粹的快樂。
我們都曾記得兒時與小夥伴們在田野間、巷子裡追逐嬉鬧的畫面,整個人的身心都得到最大放鬆,一些不開心很快就會被拋諸腦後,在那一刻,我們雖然沒有學習到什麼知識,卻是成長中最寶貴的瞬間。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的作者也曾將運動視作是對孩子教育的一部分,他寫道:
“我經常在教小斯賓塞一些知識後,帶著小斯賓塞從鎮上跑步到德文特河邊,在那裡先是大叫一陣子,然後用石塊在河中打水漂,看誰打得多,或用泥沙堆城堡,看誰堆得快。
我們在夾雜著苜蓿草氣息和河水氣味的岸邊盡情地呼吸著,看著夕陽在對岸的小山坡落下,把金黃絳紫的餘暉灑在叢林和教堂的尖頂上。
這是每天最讓人愜意的事了。神秘而壯美的大自然更像一隻小牧羊犬,又跳又鬧。”
運動真正傳授的是一種生活方式,讓孩子們瞭解他們的身體之外,同時激發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從這個角度來說,具體的運動專案對孩子來說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邁開腿,讓身體和大腦活躍起來,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整日坐在電視機前。
尤其對於一些好動、坐不住的孩子來說,多運動,還會幫助他們消耗掉過剩的精力,學習起來更能集中注意力,身體也能得到能量的補充。
02
運動,幫助孩子釋放壓力
有研究表明,即使是每天只運動十分鐘的人都比那些久坐不動的人快樂、開朗得多,抑鬱和焦慮的可能性也會降低。
作為成年人,我們也會有這樣的經驗,感到疲勞或煩躁時出去散個步,跑兩圈,心情會好很多。
對於孩子而言,運動同樣可以緩解學習生活中的壓力。
有朋友曾說,讀高中那會,每當感到壓力時,他就和朋友出去打打籃球:“我知道運動可以讓我解壓,所以就去運動一下。”
有一天,他和媽媽因為學習吵架,他離開家去附近籃球場打了一小時的球,在揮汗如雨的過程中,對媽媽的憤怒情緒不知不覺消失了,繼而感到輕鬆和平靜,接著抱著球回家,一場親子大戰無聲息地結束了。
成長中很多類似的鬱悶時刻,運動都可以讓孩子巧妙化解。
而現在的孩子是如何應對壓力呢?
他們選擇了網路、遊戲、零食……
表面上似乎放鬆了,快樂了,實際上幾個小時下來,煩惱沒有消失,精神反而愈發萎靡,時間與精力被掠奪,沉迷這些事物的快感轉瞬即逝,留下來的只有空虛。
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他們的慢性壓力沒有得到及時地排解,內心的焦慮也越深。
正如哈佛醫學教授約翰·瑞迪所說:
“處理壓力的方式不僅能改變你的感覺,還能改變你的大腦。如果你只是被動應對或聽之任之,壓力極可能變成危害。”
運動,有時候就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宣洩渠道,放鬆身心,讓孩子的大腦遠離生活的壓力,有助於改善情緒,緩解緊張。
03
運動,讓孩子更自信更有活力
有位家長曾跟我們抱怨正在讀高中的兒子不愛動:
“他很宅,成績雖然好,但就是不樂意出門,一天到晚坐在家裡,除了學習,就是看手機。回學校上課,課間十分鐘也不見他離開座位,對他脊椎、頸肩都不好。兒子現在走路就不喜歡抬頭,有的時候真挺擔心他的。”
按照他的話來說,孩子身上,少了一份少年的活力。
愛運動和從不運動的孩子,一天兩天看不出來差別,但長期下來,差距真的蠻大的,有時候從精神面貌上就能看出區別。
我們經常能從愛運動的孩子身上,看到那種健康活躍、陽光自信的形象。
這是因為運動增加內啡肽,這些讓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釋放到孩子的身體中,直接改善孩子的心情和精力。
運動還能提高睡眠質量,孩子白天多動一動,晚上睡眠更好,自然充滿活力。
僅僅是這兩點,就能讓孩子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娜·希伯特在《心理健身房》一書中也提到過鍛鍊可以提升自尊:
“體育活動會顯著影響孩子的勝任能力和自我價值感。”
“有規律地鍛鍊可以增強自尊、自信、自我效能(相信自己可以在生活中發揮作用)、自我接納和自我意識(如何看待自己)。當我們鍛鍊時,我們會更加積極,更加充滿愛心和自信。”
除了自信以外,勇敢、堅持、抗挫折能力、積極思維,這些優秀的品質,孩子都可以從運動中獲得。
長期堅持運動,鍛鍊的不僅僅是身體,還有一個人的思想、意志,這些內在的品質,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有意識地增加孩子的運動時間。
我們雖然不必將每個孩子都培養成職業運動員,但是運動的習慣要從小給孩子培養,哪怕是多帶著孩子去戶外走一走、轉一轉,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轉變。
等到孩子6、7歲,根據他們的興趣,選擇一到兩項運動專注發展,如游泳、排球、足球、乒乓球…….如果能堅持,幾年過後會有驚喜。
家長對運動的重視,也會讓孩子愛上運動。
讓運動的習慣伴隨他的一生,是我們可以為孩子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點個【在看】,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多出門運動,獲得身體的健康與精神的放鬆。
-END-
本文轉載於錢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名師。專注於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標題,檢視近期課程安: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