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外面出差坐網約車,遇到的司機恰好有兩個是之前做生意的小老闆。
路上和他們聊了會天,感覺還挺有意思的。聊完以後最大的感觸就是,這兩年破產的小老闆可真多啊。
另外還有個感觸是,佔坑和下手都要趁早,越拖越完蛋。多數行業的紅利期,可能也就那麼三四年。
過了這段紅利期以後,整個行業都會變得越來越卷,你可能需要付出幾倍的努力,都不一定會有之前的收穫。
01
這裡面前一個小老闆,應該是七八年前就開始做網約車了,那時候正是網約車生意好做的時候。
他說自己快二十萬買的電車,基本上認真開一年就可以回本,後面幾年每年都可以賺差不多這個數。
在他入行之前那幾年,網約車這個行業正在開拓市場,那時候整體的行業紅利更大。
網約車公司為了拉新基本天天發打車券,乘客三公里以內基本都是免費坐車的。
這個拉新階段網約車供給增長的速度,遠沒有乘客需求增長的速度快,去跑車每天的訂單基本就停不下來。
除了正常的跑車收入以外,還有各種獎勵和補貼,什麼高峰時段一到兩倍的補貼,每天連續跑還有100的汽油補貼。
而且監管那個階段也不嚴,還有司機開著兩個手機同時刷單,等於同一時間賺兩份錢。
這批最早入行的人,基本上每個月輕鬆賺個兩三萬問題不大,當時平臺還不扣份子錢,現在差不多要扣掉三成的水平。
所以那個野蠻生長階段根本沒人像現在一樣,動輒就是專職十幾個小時累得要死跑車,都是兼職就能賺不少錢了。
這老哥說自己從做小生意轉行,買電車開始認真跑車的時候,其實相比之前網約車開拓市場的階段,已經算是賺辛苦錢了。
那些七七八八的獎勵已經越來越少了,之前什麼油貼啥的早就取消了,而且單價也比之前下來不少。
但是即使是這樣,他買個電車入行好好跑,基本也能每年賺個十幾二十萬,比他在的這個城市平均工資高多了。
真正讓他覺得這個生意沒法乾的時候,是2022年疫情放開之後,整個行業因為進來的車太多,基本捲到沒法幹了。
按照他們司機的想法,本來以為疫情結束人們出行多了,這個行業肯定比疫情期間好做。
不過沒想到的是,疫情結束以後不知道是人們收入少了還是出門叫車的人少了,訂單還沒有疫情時候多。
當然還有個可能是,疫情結束以後很多新司機因為之前的行業幹不下去之後,選擇進入到這個行業。
進入到這個行業的原因也很簡單,這個行業只要你花時間跑車,那基本上就每天有現金收入。
這裡面主要的投資也就是買個車,這個車即使不做網約車生意,自己也能開了當個工具用。
做其他行業就不是這樣了,比如你開個飯店,裝修房租人工到處都要花錢。
這些錢花出去就花出去了,基本上如果這個飯店不盈利,全部都要打水漂。
不盈利的飯店你就算轉讓,裝修沒人給你折價吧。房租和人工已經花出去了,基本上也就變成消費了。
來跑網約車好歹手裡還有個車,而且就算你不想跑了,這個車也能賣出去折點價,並不會損失那麼多。
而且每天只要你肯花時間在這上面磨,那麼大機率你是有現金收入回來的。
這不像你開個飯店,初期投入是裝修房租,後面還有人工材料等一系列成本,不賺錢的話轉讓基本是全賠。
所以這兩年很多生意不好做以後,不少以前的各種傳統小老闆們都逐漸轉行,開始做這個網約車生意。
我說你這麼說就很容易理解了,只要是商品就離不開供需兩個字,供給和需求的再平衡,其實就是所有生意週期的波動。
每個城市日常叫車出行的人就那麼多,因為這是收入水平決定的。一個城市某個收入水平的人群,是不會突然增加或者減少的。
短時間突然湧入這麼多司機,等於是需求穩定但是供給增加了,自然每個司機分到的單子就少了。
供給多了以後,等於供給端的競爭就激烈了,價格下行就成了必然的趨勢。
02
另一個小老闆開網約車之前是做快遞驛站的,除了驛站他還有一家快遞公司。
按他的說法,他那個驛站還是挺大的,裡面僱了五個人從早忙到晚,才勉強忙的過來。
每天少的時候能收兩三千件貨,當時說幾毛錢收一件我忘記了,再加上要寄的快遞每件好像能得一塊錢。
他自己那時候還有個挺大的電商客戶,每個月這個客戶把貨放在他倉庫代發貨,還能發個一兩萬單。
驛站這塊說每個月能收入六七萬都不止,再加上另外的快遞公司這塊的利潤,拋去各種成本差不多每月有個六七萬利潤。
我問他現在還有這類客戶麼,他說早就沒有了。現在這類客戶都把倉庫放在義烏或者廣州,那邊價格非常便宜根本就競爭不過。
這老哥感嘆說,當時這個生意自己開始做的時候還覺得很煩,因為確實沒有什麼休息。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能有三百六十天你是沒辦法休息的,能休息的就是春節的五天。
所以這個生意當時雖然挺賺錢的,但是他後面越幹越煩,索性在2020年初就轉讓給別人了。
賺了幾年前手裡已經有了一筆積蓄,轉讓費當時也拿了不少錢,想著回去先休息幾年
後面休息到實在沒意思了,了不起再出來幹這個行業嘛。反正也知道該怎麼做了,也知道怎麼能夠產生更多的盈利。
結果剛剛轉讓完之後,就趕上疫情發生了。自己心裡覺得很慶幸,趕在最好的時候把這個生意賺了。
之後就是開開心心在家裡花著積蓄玩了兩年多,後面不是疫情結束覺得玩得無聊了嘛,就想著出來再做點啥。
看了一圈發現,各個行業都比之前卷太多了。就連自己熟悉的驛站和快遞公司,現在也已經基本捲到沒法做了。
因為單價相比過去不停的往下走,每天忙死累死也賺不到什麼錢,所以到最後也就沒有重操舊業。
但是在家待著也無聊啊,除了和狐朋狗友打麻將就是喝酒,還是覺得想找個事情做。
最後看來看去,決定出來開網約車,畢竟自己不以網約車為生,所以也不像專職司機一樣,每天那麼辛苦開十多個小時。
基本上睡醒才出門,有單子就接,沒單子就當遛彎消遣了,每天干六七個小時就回家。
這哥們也在感嘆說,有時候想想萬事都要趁早,我就是在合適的時間進入到這個行業,所以賺到了點錢才現在過得輕鬆一點。
要是好死不死現在進來的話,別說賺錢和我沒啥關係了,價格戰每天就卷死我了,想想這也是命。
以前有人說什麼一命二運三風水,我自己其實是不信的,但現在也越來越信了。
我說確實是這樣的,很多東西紅利期就是這個行業剛剛開始幾年,人們還沒有扎堆湧入的時候。
等到很多人聽說這個行業賺錢,開始扎堆湧入的時候,往往這個行業就已經要不賺錢了,甚至逐步要變得非常捲了。
剛開始卷的時候基本是溫水煮青蛙,大家都覺得行業越來越難做,但是又說不出來為什麼。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個行業的市場天花板就這麼高。剛開始發展的時候進來的參與者不多,大家都能吃到不錯的蛋糕。
現在資訊傳播速度這麼快,多數行業本身的門檻並不高,被人知道賺錢以後就會有大量的人湧入。
總的蛋糕就這麼大,分蛋糕的人越來越多了,自然這個生意就沒那麼好做了。
所以一個行當能賺錢的基本就是早期有紅利的時候,參與這個事情也要趁早,能給你賺錢時間視窗也就那麼一兩年。
等後面紅利期過去以後,你再去卷也沒啥用了,這時候可能努力也不見得有多少回報了。
03
其實這個底層邏輯放到任何行業和任何事情上,底層邏輯都是一樣的道理。
一個行業剛出現又在快速發展的時候,先進去的就能吃肉,後面進去的只能吃屎了。
另外就是如果從經濟整體和就業的角度講,本身經濟增速代表的就是機會和增量紅利。
經濟整體增速慢下來意味著機會和增量紅利少了,整個社會能提供的就業崗位自然也就少了。
崗位的需求雖然少了,但是你看看後面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那麼多,這意味著勞動力的供給根本不會少。
需求少了供給多了,意味著供給過剩供大於求,自然需求方就會提出更高的條件。
這意味著隨著時間流逝,越往後同樣的就業崗位要求就會越高,競爭的難度也會越大。
我們以前總說萬事要趁早,尤其是這兩年經濟增速慢下來以後,更是要趁早才行。
這其實也是我的個人體會,因為十年來前我學校剛畢業在歐洲那邊短期工作的時候,中間的經歷給了我太多震撼。
那時候我就發現,來我們這個業內比較知名公司來應聘接線員的,有不少是當地一個挺出名大學的文科博士。
這個情況讓我覺得非常震驚,因為在我印象裡博士畢業在國內不是要麼搞研究,要麼做點啥牛逼的工作嘛。
為啥到了這個歐洲國家,就變成大公司接線員了。開始我以為是因為歐豬國家經濟危機導致的,後面才發現其實並不是這樣。
多數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本質上就是因為經濟增速慢下來以後,社會上能提供的機會和就業崗位變少了。
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我會覺得從發展的角度考慮,搶時間和增量紅利的視窗很重要。
這就是為啥我們會在曾經寫過的一系列文章裡,不斷的強調紅利和增量的重要性,而且還強調佔坑要趁早。
未來同樣的就業崗位要求會越來越高,如果當年本科能有合適崗位就業就早點就業,別執著於什麼考研考博。
可能你過幾年畢業了以後,到時候找的工作還不如本科畢業的同學,因為坑位減少的速度後面會很快。
這一切的大背景就是經濟增速放緩以後,全社會的機會再減少,大家都需要拼速度佔坑了。
因為每年學校畢業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坑位減少的速度顯然更快,誰能提早佔坑誰就能佔據優勢資源。
所以我們會看到,各個行業的基礎門檻往後一年比一年高,招的崗位也比之前要少。
如果你前面幾年想明白這個事情,現在就不會糾結說,為什麼我努力了幾年,好像努力了半天好像還不如別人早早出來工作的出路好。
尾聲:
其實很多事情的底層邏輯都是類似的,在機會更多的時候早點參與,你能獲得的增量和紅利就更大。
現在比較艱難的就是,留給普通人的新興和紅利賽道越來越少了,這也讓很多人比較迷茫。
肉眼可見的機會只剩下高科技賽道,比如人工智慧確實是發展方向,但這裡面優質崗位數量也並不多。
本質上AI這塊需要兩種人,一種是頂級的計算機和數學高手做開發,一類就是應用端賣產品的人
不過做AI開發這塊其實是不需要太多人的,只是非常需要這個領域那些頂級的高手。
其實不需要太多人,從openAI這樣的改變行業的公司就能看出來,這家公司在很長時間裡都不到500人。
這類人對天賦的要求極高,往往從中學時代就能看出來,資質普通的人也做不了,對他們也就沒啥機會。
開發出來以後就是應用領域的落地,尤其是在消費領域的落地,這時候就需要大量能說會道的推銷員,把這個東西賣出去
所以未來這個行業即使大爆發,普通人想在研發領域找個好工作,其實是指望不上的。
一方面這塊並不需要很多人,另一方面多數人受制於天資,也沒辦法從事這個領域的工作。
能提供就業崗位的,主要還是產品和銷售這塊,可以吸收不少人到行業裡就業
個人感覺這可能是未來很多人可以關注的方向,就像當年移動網際網路普及的時候一樣。
防槓宣告:本篇只是個人的一點片面的、靜態的、相對不成體系的一些看法。
個人水平有限,不排除觀點存在偏見和錯誤,大家很多東西沒必要爭論,求同存異就好了。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的第三部作品《人生起風時》已經出版。小夥伴們前段時間一直在問這個事情。
點選下方的小程式圖片,可以直接下單,最近噹噹也在搞雙十一優惠活動。
這裡面還有我們以前列書單時候,提到和推薦過的其他書籍。期待大家讀完以後,給我一些反饋。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財經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