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的佔有並不會讓有限的人生變得更好|一週新書推薦

撰文 | 實習記者 莊佳怡 
編輯 | 姜妍
《虎溪山下》
蔡寞琰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5-3
“詩書傳家不止,積善行德無盡”,這是蔡寞琰的曾祖父留下的家訓,也是蔡寞琰在生活中恪守的原則。他白天是一名律師,晚上則變成了一名非虛構作家,他的眼睛總是看向社會中的不公與弱者,希望用文字鼓舞自己的讀者。然而,人們也會好奇,幼年失怙,家徒四壁,作過泥瓦匠還險些上不起學的蔡寞琰,心中的善意從何而來?
在《虎溪山下》中,蔡寞琰回顧了家族歷史中的善意傳承,記錄了自己家族的興衰史。湖南虎溪山,相傳為“猛虎棲息之地”,蔡寞琰的曾祖父德秀正是出生於此。在書中,蔡寞琰憑藉家族日記、信件和長輩口述,還原了德秀和三位夫人在戰爭、疫病和社會動盪中跌宕起伏的一生。德秀雖出身富家,卻有感於國難當頭,不願安穩消磨一生。他早年抗婚離家,成為湖南第一批新學師範生,後又學醫,投身革命事業。在四川署理縣政時,他斷冤案、剿山匪、禁菸,努力維持治下的公理與法治。
德秀生命裡的三個女人也同樣堅忍不拔。髮妻聰明獨守有名無實的婚姻,為了心中摯愛奉獻一生;丫鬟素貞受愛人感召投身革命,為家國犧牲無憾無悔;婉英為愛遠走千里,在虎溪山下建醫館,開女科,開風氣之先。
講述這些故事的目的,蔡寞琰寫道,仍是“希望自己能為自己、為他人帶來一點溫暖以及希望”。
《湖水永遠不會甜》
[意] 茱莉亞·卡米尼託 著 陳波 譯新經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25-3
“我的天才女友”裡努力就有回報的時代似乎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義大利的羅馬,階級愈發分明,教育只能將滿懷夢想的年輕人送到最接近玻璃天花板的地方,如果你想原路返回,就不得不經歷跌落的疼痛。
這正《湖水永遠不會甜》的作者卡米尼託的經歷。1988年,卡米尼托出生於羅馬,她的外祖父是公共汽車售票員,而她的母親是家裡第一個大學生,外祖父總是非常驕傲地談起女兒在大學裡學習文學與寫作,好像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然而,當新千年即將來臨,茱莉亞在羅馬城郊的小鎮度過了青春期,卻發現教育對改善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境遇起到的作用愈發微弱。
這也是小說中蓋婭的經歷。蓋婭的家庭並不如意,母親的身邊是坐在輪椅上、在街上亂晃和躺在紙箱做的搖籃裡的男性,母親獨立支撐起整個家庭的生活。她要求蓋婭努力學習,用成績證明自己,以免落得和自己一樣的下場。為了不讓母親失望,蓋婭為學習流汗、流淚,假期被無法透過考試的焦慮與恐懼佔據。從文科高中畢業,在大學裡取得了哲學學位,她卻沒能得到相應的回報與認可,或是一份工作。蓋婭一心一意、按部就班地履行母親與社會對她的期待,一步步完成她應該接受的教育,“而現在我受了教育,卻彷彿再次成為普通、膚淺的大多數,成為一個無用概念的集合”。
這不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正如現實生活中優績主義與精英敘事大部分時候淪為泡影一樣,蓋婭被困於“不甜的湖底”。作者試圖提出一個問題:在今天,對於女性而言,讀書與寫作還有什麼價值?
《世界之中》
張笑宇 著北京貝貝特·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5-3
所有的歷史寫作,本質上都是篩選。如今我們所讀到的歷史,是歷代史學家歷經層層篩選留下來的原始歷史資料的億分之一。而“框架”理論認為,人們總是依據一些條條框框來認識複雜的現實,這就導致我們如今認識中的歷史,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世代積累的刻板印象的加總。
張笑宇認為,要想更加全面地認識歷史,我們必須打破這些刻板印象,用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自己的過去。比如,如果你認為中國人重道德討論輕科技研發,那麼這本書會告訴你,中國之所以名為“中國”, 是因為陶寺成功測量天象而成為遠古東方科技最發達的文明,他們締造了“中”這個概念;如果你認為中國與世隔絕,那麼在這本書中你會發現,一條鞭法得益於地理大發現帶來的白銀迴圈,但全球化的週期退潮也給大明帶來了崩潰的結局;如果你堅信農耕構建了古代中國的社會基礎,那麼你會從書中瞭解到,從事遊牧的中國人深刻塑造了中國歷史。
作者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國,是為了說明,中國是被世界多元力量共同塑造之中國。
《1517》
[德]海因茨·席林 著 王雙 譯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2
1517年,馬丁·路德在德國的維滕貝格貼出《九十五條論綱》,開啟宗教改革。這一年,在新教歷史上被稱為“奇蹟的一年”,即便在四個世紀以後,當時最負盛名的神學家和科學策劃人阿道夫·馮·哈納克(Adolf von Harnack)還堅持認為,近代肇始於1517年。
然而,說1517年以反贖罪券為先導的宗教改革觸發了全球範圍的現代化程序,這一論述越來越遭到質疑,畢竟它與啟蒙運動一樣只是西方歷史中的概念。因此,本書跳出歐洲中心主義,以全球視角重新評判1517年。席林從德法西意的歐陸、陌生的莫斯科、崛起的奧斯曼帝國,寫到明朝中國、中美洲的阿茲特克帝國,內容涵蓋金融、宗教、文化,講述新世界的發現和歐亞大陸諸多古老國家經歷的巨大變革,描繪了1517年以來現代世界形成的複雜過程。
《數字文化》
[法] 多米尼克·卡爾東 著 馬愛芳 譯人文書託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5-3
微博成為公眾“斷案”的空間,小紅書和抖音透過演算法將我們困入無限的資訊流……數字文化已經深入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上列舉的現實問題正是法國巴黎政治大學社會學教授多米尼克·卡爾東在《數字文化》一書中關注的重點,書中內容涉及對公共空間的解釋、演算法和搜尋引擎對消費者的影響、數字經濟催生的新經濟形態以及數字文化造成的社會治理問題等等。社會學的視角,使得作者從權力與社會變革的視角解釋技術變革,在這個反烏托邦的時代,為人們提供理性審慎的技術反思。
書中詳細講述了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但未能將類似ChatGPT這樣的大語言模型包含在內。卡爾東分析,在微軟的扶持下壯大起來的OpenAI充分表明,不同於以往最具決定性的數字技術創新實際上來源於“大眾創新”的模式,技術創新重新回到了具有市場主導地位的大企業手中。如果說數字革命曾經象徵著與傳統秩序的決裂,那麼它現在正在固化傳統的結構,建立起新的壟斷帝國。
《守護健康》
李晶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2
“當你需要選票的時候,你總不能讓選民還生活在豬圈裡。”
1866年,美國內戰結束不久,紐約經濟發展率先進入快車道。然而,城市化帶來的人口集聚讓紐約民眾的生活環境進一步惡化,天花、黃熱病、霍亂等疫病時有爆發。為了破解健康困局,紐約公共衛生制度化提上日程。
為了研究新冠疫情以來備受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李晶根據這一時期公共衛生觀念的演進——瘴氣致病論和細菌致病論,從環境衛生治理到疫病防治的兩個階段描述這場改革。書中沒有采取平鋪直敘的手法,而是立體化地描繪了改革中的諸多面相,例如人們的傳統觀念,生活習俗,經濟狀況,地方政府,市民團體和醫護人員,為讀者理解那個時代提供了參考。
《舊物錄》
[英]芭芭拉·彭納等 著 丁宇嵐 譯後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25-2
進步的背面——矛盾、淘汰、意外、破壞和失敗,這正是這本書所關注的。事物的發展從來不是直線上升,短暫的後退,往往包含著歷史故事的另一面。編者邀請各行各業的作者,包括策展人、評論家、藝術家、建築師和學者,撰寫各種規模的消亡之物。
書中包含85件舊發明,有些故事會令你啞然失笑,比如愛迪生的反重力內衣和蝸牛電報;有些故事會令你唏噓,意識到物品的輪轉背後有著沉重的底色,比如含砷桌布(因色彩異常鮮亮美觀而被大力推崇,也將砒霜的成分——砷帶進千家萬戶)和腦白質切斷器(透過向大腦“開刀”來治療精神疾病,曾被視為精神醫學的巨大進步,數不清的人接受了這項治療);有些故事令人沉吟,你反覆思索著“得”與“失”,最終只感受到一切在流逝的空茫,比如電話桌、廣播電視櫃、柯達膠捲、迷你光碟和月亮塔。舊物的故事讓人看見,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短暫地經歷一段歷史,無限的佔有並不會讓有限的人生變得更好。
《我決定說不》
(澳) 優米·斯泰恩斯 / (澳) 梅利莎·康 著 諶萱蓁 譯100層童書館·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5-2
今年二月,廣西百色祈福高階中學教師唐毓文被舉報長時間性侵未成年學生,至其自殺,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再往前追溯,2023年九月,大同市大成雙語學校發生未成年人性欺凌事件,事件施害者與受害者均為未成年。事件引發了社會對未成年性教育的重視,人們希望教導孩子應該對性騷擾說“不”。
但是,同意權的概念不僅僅適用於性的範疇,能在感到不舒服的任何時候大聲說“不”,能夠有效推動未成年的自我發展。本書並沒有並沒有侷限於性同意的範疇,而是進一步討論了權力不對等會對同意產生的影響、為什麼不同意的聲音會被忽視以及如何撤回同意等關於同意權更深層次的問題。透過繪本的形式,為孩子們提供了多樣的視角與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莊佳怡,編輯:姜妍、潘文捷,未經介面文化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