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s Slowdown Has Changed the Trade WarAmerica Now Has the Upper Hand—but Trump's Maximalist Tariffs Would Still Carry Risks中國經濟放緩改變了貿易戰的格局美國佔據了上風——但特朗普的極限關稅舉措仍存在風險撰文/Daniel H. Rosen, Reva Goujon & Logan Wright載於/Foreign Affairs日期/2024.12.17
兔主席按:這是登載在美國頂級國際政治刊物《外交事務》上的一篇文章,站在美方視角,分析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下的美中貿易戰的格局,及對美方策略的分析及建議。作者認為,相位元朗普首任,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國內許多經濟問題待解決,為美方提供了有利環境。關鍵是:儘管中國仍是全球製造業和投資的重要參與者,但經濟模式仍然是投資驅動的,目前存在國內需求不足、依賴出口市場維持增長的結構性問題。並且如果內需疲軟,疊加美國對華加徵關稅,可能會增加中國對其他國家出口的動力,惡化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關係。簡言之,即歐洲等發達經濟體擔心中國出口商品挑戰他們的先進製造業;全球南方國家則擔心中國因為製造業太過強大,會阻礙各國在製造業/產業價值鏈上的爬升。各國都有動力減少對中國進口商品和供應鏈的依賴。作者認為,特朗普如果採取激烈的關稅及貿易限制政策,特別如果同時打擊盟友和夥伴國家,將導致破壞性的結果,並引發巨大的、不利於美國的國際反制;相反,中國有從“蘿蔔”到“大棒”的多重應對手段。因此,美國最好的策略是,一方面,對中國加徵相對溫和的關稅;另一方面,全力拉攏盟友,擴大在美國本土、盟國及合作伙伴的關鍵產業投資,以時間換空間,推動供應鏈的多元化,逐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作者站在美方視角進行分析,但對我方也有參考價值。最大的啟示即,一是要解決中國內需不足的結構性問題,以時間換空間,改變我們以投資、生產及出口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二是積極拉攏夥伴國家(特別是地緣政治友好國家),對他們進行投資、技術合作,助力他們的產業發展,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做大蛋糕,讓他們站到中國一邊而非美國一邊去。最後,美國作者所提建議,實際上更適合拜登政府,也是拜登政府努力去做的,但不太可能在特朗普政府實現。唯一要警惕的是,“中國製造”打遍天下無敵手,“卷完國內卷國外”的做法是長期不可持續的,一定會遭到各國圍堵。也許“美國優先”、充滿狹隘色彩的特朗普政府恰好可以給中國提供一個“轉型視窗”,在國際經濟舞臺上,在全球夥伴及認同多極化秩序的國家中間找尋並建立自己新的角色。2024.12.21
(全文約5,4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候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2025年將要面對的中國,與他在2017年首屆任期開始時面對的中國,乃至在他任期臨近結束時達成貿易協議的那個中國,已然有了很大的不同。如今,四十多年來頭一次出現,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佔的份額正在縮小——2021年,中國佔全球GDP的比重剛超過18%,達到了峰值,目前這一比重約為16%。
2021年,中國地產行業開始出險及出清;2022年的疫情防控措施影響了許多經濟活動,許多因素疊加,使得中國的經濟增長明顯放緩。2022年底,疫情措施解除後,國內需求和居民消費出現反彈,但力度仍然有限。
根據官方數字,中國的GDP增長率僅有小幅波動,但不斷加劇的貿易失衡,以及不斷收縮的國內物價,顯示了遠遠更加複雜的現實情況。中國仍然是一個投資驅動型的經濟體:它是全球最大的投資來源地(約佔28%)以及製造業總產值最高的國家(佔35%),但中國在全球消費中所佔的比重僅為12%。中國的國內經濟仍無法產生足夠的需求來消化本國生產的全部產品。因此,為了實現經濟增長,中國非常依賴將國內市場無法消化的產品出口到國外市場。不過,只有在其他國家減少製造業投資,或者中國繼續擴大在全球出口中所佔份額的情況下,中國才能進一步取得相對優勢。
··· ···
(全文約5,400字)
Last Multinational Standing?Can Volkswagen survive in China and still thrive at home?大眾——最後一家屹立不倒的跨國公司?大眾汽車能否在中國市場存活下來,同時還在本國市場蓬勃發展?撰文/Luke Patey載於/The Wire China日期/2024.12.15
兔主席按:這是一篇關於大眾汽車當前困境、應對策略和未來發展的深度文章,可以折射德國汽車產業與德國經濟。從文中可以看出,未來汽車產業的方向是數字化、人工智慧化,電動車的長期趨勢勢不可擋,大眾汽車對此也是堅決擁抱的。但最終可能只有兩個大國能夠跑出來,一箇中國,一個美國。而德國本土汽車產業,因為種種原因(包括治理結構、勞動成本、技術路線、供應鏈體系乃至文化等)已經不可避免的落後。大眾汽車的策略是,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在本土裁員閉廠,一方面抱緊中國和美國的大腿,加碼對兩個國家的產業投資,並試圖在中美兩個割裂的地緣政治區域分別進行垂直佈局,藉此繞過地緣政治衝突,並設想在未來將自己變為某種“整合者”。歸根結底,至少到現在,德國業界還是篤信自由貿易,相信資本、技術和人才的自由流動能夠給企業和產業帶來長期收益。但同樣可能的是,他們並沒有足夠的能力、洞見和勇氣去挑戰這一基本正規化和信仰。而至少到現在,德國政府也還在慣性的支援企業的海外佈局。在整個過程裡,能看到大眾汽車的股東及其所代表的資本的利益——跟著中國和美國走,沿著中國和美國進行佈局,則大眾有可能可以繼續發展、迭代,最終生存下來,但德國本土產業(從一般的供應商到產業工人)在整個過程中的角色,以及他們的終局出路,就沒有那麼清晰了。2024.12.21
(全文約10,5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位於德國德累斯頓的大眾汽車“透明工廠”原本被設計成一座“燈塔”,用來展示這家公司所能提供的一切。
這座小巧卻造型優美的工廠幾乎完全由玻璃構成,巧妙運用了“透明”一詞的雙重含義,大眾汽車的客戶來到這裡參觀,親眼目睹汽車生產過程。
然而,在最近11月一個陰沉的日子裡,大眾汽車全電動ID.3車型自動化裝配線發出的嗡嗡電流聲,掩蓋了這座工廠面臨的諸多困難。
就在幾周前,150名工人聚集在工廠外進行抗議,原因是有報道稱大眾汽車計劃進行大規模裁員,全面削減10%的薪資,並關閉至少三家位於德國的工廠。大眾汽車管理層指出,其德國工廠的製造成本難以為繼,生產效率低下,並表示公司的目標是最早於明年在本土市場削減約50億美元的開支。
由於作為展示視窗的德累斯頓“透明工廠”據傳也是關閉目標之一,當地工會稱這一重組公告“丟人現眼、厚顏無恥”,當地政客也警告說,如果工廠若關閉,將會在城市的中心留下一道“巨大的傷口”。
… …
(全文約10,500字)

歡迎加入「兔主席的寶藏」,這是兔主席/tuzhuxi和朋友們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風格:理性、邏輯、簡單、通透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內容:國際臻選(整理註釋評論、全網稀缺高質量內容)/快評(觀察、視角、心得、影書評、圖片)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可快速加入【兔主席的寶藏】知識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