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黑貔貅俱樂部
來源:雪球
站在當下看未來的3-5年, 反內卷或許會成為影響中國社會以及經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對映到資本市場上也會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 尤其是對商品而言, 可能會成為影響部分品種的核心變數。 儘管大家都在類比16年的供給側改革, 但是我覺得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性。
15年過剩的行業相對集中在中上游領域, 產品的同質化競爭是比較嚴重的, 比如鋼鐵, 水泥, 電解鋁, 玻璃等等, 大家生成的東西沒有多少不同, 價格上也沒有多少差距。 而且這種過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2011-2012年的經濟繁榮帶來的投資, 主要是週期性因素為主, 透過棚改貨幣化刺激需求以及行政手段壓減無效產能, 退出效果還是比較顯著的。
但是本輪產能主要集中在終端消費領域, 產品的差距還是很大, 中低高階都有, 很難透過行政命令去去化, 比如光伏是差異化過剩問題。 而且當下面臨更大的問題是內需的壓力, 大家都賺不到錢後, 資本都往少數長期預期好的產業去擁擠, 當然也有較大的外部需求壓力問題, 造成產能過剩。 現在終端產品和服務都存在一定異質性, 快速去產能將對產業鏈以及消費者都帶來更大影響, 因此重點是提升產品品質, 加快優勝劣汰。

02
產業的上下游有很大的差異
15年的情況是, 下游的需求雖然有壓力但是沒有這麼差, 也沒這麼卷, 主要是上游同質化競爭導致產能嚴重過剩, 透過中上游的去產能, 把相對過剩的行業利潤給釋放出來, 改善了很多行業的資產負債表, 化解行業的危機。 比如煤炭, 水泥, 鋼鐵, 化工, 玻璃等等供給側改革後行業利潤大幅度的改善;
當前的情況是卷下游, 新能源汽車持續的價格戰, 打到白菜價了, 生產出來的東西沒有人買, 但是上游呢, 其實情況沒有這麼差。 除了地產鏈的影響確實比較大以外, 有色, 煤炭, 鐵礦, 石油等行業, 無論是資產負債表, 還是行業利潤都沒有問題, 甚至是下游不斷地超量生成, 帶動了上游價格的持續維持在強勢狀態, 進一步擠壓終端利潤。 由於終端不賺錢, 大家卷玩製造業卷服務業, 卷完資本卷勞動力, 就是這麼個情況。

03
政策目標與手段演進預期也不同
15年的情況是採取了較為激進的, 採用“ 休克療法” "透過行政手段強制淘汰無效供給( 如關停鋼廠) , 本質是凱恩斯式的需求側干預—— 在產能絕對過剩的危機下, 以短期陣痛換取供需再平衡。 我到現在還記得, 每一次環保督察組的檢查都帶動一波商品的上漲, 速度非常快, 效果立竿見影。
但是當下, 而本輪則轉向 “ 動態療法” , 更注重供給結構的最佳化升級, 透過市場競爭倒逼企業創新, 將過剩產能轉化為技術躍遷的動力。 當下直指全球價值鏈攀升, 發揮中國製造業的創造力跟規模優勢, 在全球化競爭中構建不可替代的產業優勢。 根本不可能如15年那般鬍子眉毛一把抓的去產能, 只能透過慢慢技術升級來帶動產能去化, 速度上肯定是慢很多的。

其實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輪產能過剩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地產進入下行週期後, 大家都想搶產業, 引發了不正當競爭和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 供求關係是次要矛盾, 這跟15年有很大的區別。 舉個例子, 別的縣都有鋰電池生成企業了, 你們縣沒有, 縣領導會怎麼想, 大家都攀比下, 產能就過剩了, 保護主義也就起來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 本輪去產能的過剩一定是有更大的難度跟波折的, 持續的時間肯定會更久。
寫在最後: 這輪反內卷可能會帶來終端利潤的好轉, 但是很可能並不是因為漲價, 而是下游供給減少帶動上游價格下跌, 形成產業利潤向下遊轉移, 這麼看不見得上游的價格就能如供給側改革般暴漲, 我覺得還是需要做好這個心理準備。 頭部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有較大機率率先走出泥潭, 開啟上行週期。 如果供給側改革是暴風驟雨般雷厲推進, 那麼這次反內卷更可能是潤物細無聲緩慢但是有力的進行了。

雪球三分法是雪球基於“長期投資+資產配置”推出的基金配置理念,透過資產分散、市場分散、時機分散這三大分散進行基金長期投資,從而實現投資收益來源多元化和風險分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