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鍋都是資本的。
那麼到底誰是資本?
所謂資本,以前叫資本家,現在也叫企業家、冒險家。不同語境的話術,本質是一回事。
在經濟學上,這個群體統稱為“人格化的資本”。他們以資本增值,也就是利潤最大化,作為存在的最大目標。
股民,是投資者,買股票就是買公司,持有股票就是股東,承擔公司經營的風險,獲取公司盈餘的分紅,其實就是小號的資本家。人格化的資本,同樣追求資本增值最大化,其投資回報最終來自於公司的利潤。所以,我百思不得其解,股民罵“資本”,不就是自己罵自己嘛!
資本家/企業家/冒險家,他們去投資去創業去競爭,不是為了慈善,而是為了逐利。而在這一過程中,為社會創造了GDP,創造了就業,創造了稅收,解決了消費者痛點,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所以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慈善,無論其主觀動機是什麼。
正如亞當斯密所說:“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
《國富論》,第一個揭示出這個偉大的真理,使得啟蒙後的英美率先走上國強民富的現代化之路。
天不生斯密,萬古如長夜!
地不長大英,文明無曙光!

為什麼創業紅利、企業盈餘,要歸資本家/企業家/冒險家所有?這是不是老闆在侵佔勞動者的剩餘價值?
當然不是嘍!
用腦子想想,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邏輯。因為老闆承擔最終的資產風險,所以當然有權獲得最終的資產盈餘。一旦創業失敗、經營虧損,打工人無所謂,可以換一個地方繼續打工,而老闆卻要傾家蕩產,負債累累,淪為老賴,最終跳樓。
打工人賺得是穩定的工資,投資者(老闆)賺得是不確定的風險回報。資本盈虧(利潤或損失)天經地義歸於風險承擔者,而不是歸於勞動出賣者。
後者,打工人已經有工資作為出賣勞動力的對價了,其薪酬水平(勞動力價格)是市場上勞動力的供求關係決定的。勞動力供不應求,資本再貪婪,也得支付高工資;勞動力供大於求,資本再發善心,也無法持久給高薪,否則就會被競爭者擠垮。
所以,
工字不出頭,打工肯定是賺不到大錢的
,因為勞動者不承擔風險。而市場經濟是流動的、公平的,英雄不問出處,允許自由選擇,你想賺大錢也可以,有本事,敢冒險,可以自己去創業,當老闆,變成人格化的資本。
馬雲、劉強東、張一鳴、雷軍、黃錚、段永平,多少創業者平地摳餅,白手起家,從打工人成長為大資本家、大企業家、大冒險家,有錢後也可以熱心公益,有的還轉型為大慈善家,如曹德旺。改革開放四十年風起雲湧的創業史,不就是這一段段發家致富的傳奇組成的嗎?
但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甘蔗沒有兩頭甜,不要只看到賊吃肉,沒看到賊捱打。當老闆,你就得承擔老闆的風險。強悍到任正非,自述在2000年前後,他壓力之大,經常半夜被嚇醒,罹患抑鬱症,因為每天清晨一睜眼,就要面對日常1000多萬的工資支出。也就是,公司如果一天掙不到這個數,員工就得喝西北風。你以為老闆吃吃喝喝,剝削員工,就能發財呀?中國目前失信人名單據說已經有850多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創業失敗的大小老闆。
最近刷屏的,有位國防科大的技術專家張代兵,為創業辭去公職,賣了房子,借了網貸,熬到山窮水盡,意外辭世。
去年在某個微信群裡,張代兵曾留言描述目前老闆們的創業狀態:
“創業的盡頭是負債,負債的盡頭是老賴(限高、破產、離婚、流浪),老賴的盡頭是跳樓(逼債、絕望、自殺)?這真是人類社會最悲哀的一幕。很多限高的老闆們聚集在一起吃著盒飯喊三年上岸,何其難也,何其悲哉!”
一語成讖。

【真相】擺脫錯誤觀念,做個明白人。本號老朋友智本社,學習十大經濟學家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