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_d_n_f_
最近看一個日劇,挺輕松治癒。
主人公是一對55歲的老姐妹,聊的是她們的悠哉日常。
倒是可以藉此暢想一下,老齡化少子化之後,我們的未來老年生活,haha
分享一下。
一
劇叫《團地的兩人》,也可以叫它——
住老破小的單身老閨蜜們。
兩個主人公都55歲了,打出生起就住一個小區,幼兒園起就是好朋友。
友誼持續幾十年後——
她們這個原本很時髦的中產小區,已經成了老破小。
年輕人紛紛搬走,住戶都是夕陽紅。
主人公們也成了“只剩枯萎餘生”的老女人。

團地是啥意思呢?
類似於我們這邊的“居民小區”,一系列公寓樓組成。60年代日本經濟飛速發展,大量勞動力進城,團地以規模化住宅滿足大量人居住,當年很受歡迎,如今已衰敗頹廢,成了老破小。
主人公野枝和主人公小奈在年輕時,都在外奮力打拼過。
也有過不錯的事業和愛情,但最後都竹籃打水了。
成了——
被時間拋下了的失散之人。
野枝有博士學位,但卻當著兼職講師,拿不到編制和長期合同。
大學不續簽,她就立馬失業。
小奈是一位插畫家,當年畫風挺受歡迎,現在過氣了,很久也都接不到單子。
只能在網上賣賣二手貨,賺點零花錢。
兩個老閨蜜在人生面臨重大挫折後,不約而同的回到了出生之地。
住回了父母的團地老房子。
過起了散漫的餘生。

二
底色挺灰暗,但這部劇沒想渲染中老年人的焦慮,倒是聊起了美滋滋的小日子。
一餐一飯、絮絮叨叨、瑣碎日常。
很多人都暢想過這樣的未來吧——
如果五六十歲了和閨蜜都還單身,那就搭夥過日子、一起養老。
這劇把這個設定拍出來了。
同一個小區、兩個老閨蜜,一碗湯的距離。
天天一起吃晚飯、吐吐槽,飯後看看綜藝節目;
一個人突然唱起老歌,另一個就默契跟上,手舞足蹈。
休息日跳跳廣場舞、釣釣魚曬曬背,偶爾約著看展、幫阿姨們換換紗窗,解決點鄰里糾紛什麼的。
在父母和老鄰居的眼裡——
“才”55歲的她們,還都是小姑娘呢~~

雖然兩人日常消遣,已經從購物逛街美容變成了針灸整骨和按摩。
但又離“87歲的日本女人平均壽命”倒還遠得很。
可以慢悠悠地做一些喜歡的事。
還對事業第二春有所憧憬。
雖然50幾歲了還和父母擠在老破小,但父母身體也相當硬朗。
偶爾陪同著看個病,還能拿到百八十塊的零花錢當“獎勵”。
被老父親當小孩子哄著。

雖然兩人單身未育、養老無著,讓80多歲的老父母沒少嘮叨。
改善伙食都得靠賣二手。
但一沒房貸,二不用交房租,又或許比大部分人生活狀態要強。
過往雖喪,但也懷抱著一個個微小的希望。
不用考慮收入、社會地位、養老隱憂什麼的

也算是一種理想的老年生活吧?
三
當然了,也難免涉及一些現實因素。
比如說,少子化——
兩人50多年前就讀的幼兒園,因為招不到學生,即將拆除了;
比如說,老齡化——
曾是職場精英的鄰居阿姨得了嚴重的阿茲海默,時不時離家走失。
記憶停在了兒子小學時,兒子只能提前退休照顧媽媽,和自己妻子大吵一架,鬧到差點離婚;
比如單身獨居的老建築師,因為中暑暈在了家裡。
差點“孤獨死”

比如說,隨時可能到來的失業危機…
和人生動盪。

都是難解的宏大問題…
但部劇給了烏托邦式的解決方案——
比如說,“鄰里互助”
當大家都變成了脆弱的個體,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變得更加重要了。
失智老人走失時,全小區出動幫忙尋找;
單親爸爸和全職主婦為生活頭疼時,鄰居們也會抽空幫帶帶娃;
兩個女主角節假日幫很多老人修紗窗…
甚至野枝在失業之後,新工作都是老鄰居幫介紹的


人情味滿滿~
另一個解決方案是——“自我消解”
一切都會隨時間過去的。
這部劇雖然主打一個心靈按摩,但沒有猛灌雞湯,反而很自嘲幽默。
很多臺詞是上了年紀之後,更能會心一笑的。
比如女主的媽媽聊起往昔戀情時一臉懷念——
當初深愛的那個人最近過得怎麼樣了呢?
“沒準早就死翹翹了吧哈哈哈哈哈”

比如野枝一到過年就躲到了閨蜜家裡——
哥哥一家三代12口人上門拜年,如果每個孩子都要給壓歲錢,我肯定要破產了。

比如老閨蜜們偶爾就會互相毒舌幾句:
“其實你就是個廢人吧”
“啊?這個你不是早就知道了嗎”



就是這樣暖烘烘的老閨蜜日常,淡淡的,很治癒。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看~
一股子被陽光曬過的清新味,一點陰霾都沒有。
或許——當人生困頓時,也能從中獲得些許靈感和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