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沒遇到真愛,50歲後也可以靠這些「關係」過得很好

如果一輩子沒有遇到合適的伴侶,或者決定不結婚、不生娃,我們要如何度過老年生活?
在東亞文化裡,我們對老年生活的想象往往只有一種:老伴和孩子。當一個人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進入傳統的婚育體系,ta 得到的最大威脅通常是:小心孤獨終老。
必然如此嗎?前段時間熱播的日劇《住在住宅區的兩人》,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它以兩個 50 歲的普通女性為核心,講述她們的生活:野枝,離異無娃。小奈,曾和戀人同居,分手後一直單身。她們最終都回到自己從小到大居住的小區,這裡也住著很多老年人,50 歲的她們反而常被當作「年輕人」。
該劇溫和地討論了「我們該如何獨自老去」這一現實話題,並試圖給出解決方案,那就是「關係」。
人們始終要靠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照才能度過人生的大部分困境,老年生活亦是如此。但這並非僅僅是親緣和性緣關係——
這也是該劇最可貴的地方,它展現了在傳統的家庭生活之外,關係還有很多種。這些新型關係具有同等的、甚至更大的支援性作用。人們可以彼此信任,一起面對脆弱的時刻。
01
年老時給你重要支撐的,很可能是姐妹
全劇最讓人羨慕的就是主角野枝和小奈的友情了。
她們是認識時間超過 40 年的好朋友,共同度過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時光。隨後兩個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野枝當了大學老師,結婚,再離婚。小奈在設計公司工作,成為自由插畫師,和喜歡的男人同居,再分手。
最後,兩人都不得不回到小時候的老宅,再度做鄰居。她們戲稱自己就像「潑出去的水又潑了回來」。
小奈獨居。野枝和年過 80 的父母住在一起,但每天晚上都會和小奈一起吃飯。她們一起賣二手物品,和小區的老人們做操,在工作日的白天出去釣魚,生活平淡且充實。
作為知根知底的好友,兩人經常一起回味過去的時光,年輕時痛苦的分手和離婚,現在也能笑著講出來。
姐妹陪在身邊,能一起敷面膜,討論衰老恐懼。
快樂變得簡單,便利店的帥哥店員和冰淇淋成為平淡生活的調劑。
不少觀眾表示,「如果能有這樣一位好朋友,我就不怕一個人變老了」。不少研究發現:友誼對老年生活很重要。相比較收入和婚姻狀況,朋友的承諾對老年女性的生活滿意度甚至有更大的影響[1]。
一直以來,友誼都都受到性別角色的強烈影響,女性朋友之間的親密度更高女性也比男性更有可能為朋友提供安慰、同情和複雜的情感支援[3]。
且 50 歲後的女性友誼會煥發出新的活力,也更加堅韌。年長女性的生活經歷和對朋友的深入瞭解,可能會拓寬她們處理衝突的方式。就像劇中的野枝和小奈也會鬧矛盾,幾天不見面,但又會自然地和好。
研究還發現,女性友誼的功能不止是親密和情感支援,還包括工具性的方面。比如在事業上互相幫助,幫彼此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並引導女性意識到自己的力量,甚至在公共領域發揮作用[6]。
但與此同時,父權制影響著女性友誼的建立。與男性相比,更多女性聲稱約會或結婚會導致同性友誼的喪失[7]。在以異性戀霸權為中心的社會文化下,不少女性年輕時依然會把婚戀當成唯一重要的事,尤其在組建家庭後,忽略對友誼的投入和經營。
事實上,在年老時給你重要支撐的,很可能是姐妹。

「紅帽會」是美國一個由中老年女性組成的協會,成員帶紅色帽子,穿紫色衣服,定期舉辦各種活動。不少研究者認為這種由女性朋友群體組織的養老或退休社群在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多。

02
不生孩子也可以「養育」
劇中野枝和小奈都沒有生育。這並非刻意做出的決定,在各自經歷了離婚、同居分手後,她們隨著命運自然來到 50 歲。
不是所有女性都恰好有機會成為母親,但沒有孩子並不意味著沒機會經歷「養育」的過程。心理學上,我們討論養育問題時傾向於使用「養育者」的稱呼——也就是指行使養育職能的大人,而非狹義上的「媽媽和爸爸」。
野枝和小奈居住的小區有一個女孩,父母離婚,由單親爸爸撫養。熟悉後,野枝枝和小奈自覺承擔起一些「養育」的責任。她們會幫女孩除蟑螂,和女孩一起吃飯,還會特別為女孩準備講解生理期知識的小冊子和生理用品。就像一個「媽媽」會做的那樣。
當面對女孩喜歡的流浪貓被「驅逐」時(該小區不允許養寵物),她們也會挺身而出,幫流浪貓找到領養人,並留下女孩親自起的名字「小咪」。她們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著孩子。
劇中呈現了什麼是好的「養育」,且讓觀眾看到了這種養育不止可以發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作為一個大人,我們可以養育身邊的每個小孩,讓孩子也能從更多人身上尋找認同感,體驗被愛的感覺,並獲得關於「良好客體」的信心。
這種更廣泛意義上的「養育」,還可以緩解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的唯一性帶來的壓力。當孩子失去父母中的一方,或本身的父母不足以成為「足夠好的」養育者,他們依然還有機會獲得好的養育。父母在這種外部的養育支援下,育兒壓力也能減輕。
愛本身更重要,在一個更為理想化的社會里,當人們不再過度強調血緣的重要性時,或許女性們都能「擁有」孩子,孩子們也都能「擁有」媽媽。
03
鄰里:被忽視的重要人際關係
除了友情外,這部劇還花了很多篇幅去刻畫鄰里之間的關係,一條隱藏的主線是野枝和小奈去幫一個個鄰居們解決問題。
這也是現代都市生活中很少見到的一種關係模式。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年輕人失去了「鄰居」,也失去了「社群」。鄰里之間越來越陌生,很多人在一個地方居住幾年,都不知道隔壁住著什麼人。
該劇卻告訴我們,被我們一直忽視的鄰里關係,卻可能是解決很多問題(尤其是養老)的關鍵。
在這所老齡化較為嚴重的小區裡,50 歲的野枝枝和小奈被當作「年輕人」,幫其他老年人換紗窗,採購物品,作為回報。老人們常常邀請野枝和小奈一起點披薩吃,並把自己的老物件送給喜歡賣二手物品的小奈。
當一位獨居老人中暑在家裡暈倒後,是鄰居們第一時間發現,把他送到醫院避免了意外的發生;小區裡每年舉辦的聯歡會,成了老人們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

結成換紗窗小分隊的兩人

其實,鄰里關係(Natural neighborhood networks )對維持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都十分重要,它的重要性卻常常被人們忽視。作為一個非正式關係和互動的網路,鄰里關係幾乎塑造了居家養老的老年人的日常世界,不只是作為生活的簡單背景,而是作為一種社會關係和身份建構的過程[5]。
研究者們認為:理想的鄰里關係實際上應該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係,這裡的重點不是功能和能力(功能弱的一方依賴功能強的一方),而是「關係」,關係構建的基礎是相互尊重和互惠[5]。換句話說,就是相互幫忙,而不只是年輕人照顧老人。就像劇中的獨居奶奶,會幫年輕的鄰居夫婦照顧小孩,也會讓年輕夫婦來幫忙搬家。
依賴子女進行居家養老依然是大多人對理想老年生活的想象。但實際上卻可能有很多困難,劇中獨居奶奶因為突發事件和兒子兒媳婦生活了一段時間,卻發現,兩代人近距離相處(劇中的描述很有趣:端一碗湯也不會熱的距離)總有隔閡,自己也感覺不舒適。
於是,她還是選擇搬回老小區一個人住,和鄰居們相互依賴著生活下去。當然,鄰里關係無法取代正式的養老支援系統,卻是對正式系統的有力補充,也能大大緩解獨生子女照顧老人的壓力。
不少觀眾詬病劇中的設定有些理想化了,比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遇到這樣長久的友誼,友愛的鄰居,以及,很多人甚至沒有一個「老小區」可以回。
但它依然幫我們想象了一種嶄新的可能性。在傳統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之外,關係還有很多種。而普通人也可以依靠這些好的關係,彼此支援著好好生活下去。
以及更進一步地,它用一種溫柔的聲音提醒著人們:解決很多問題的方式不是隻有變得強,更強(正如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價值觀所提倡的那樣)。每個人都會有成為弱者的時刻,而人與人之間終究要互相幫助著才能一直往前走下去。
參考文獻
————————
[1]Trotman,F.K.,and Brody,C.M.(Eds.)(2002).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with Older Women. New York: Springer.
[2]Levine,S.B.(2005).Inventing the Rest ofOur Lives:Women in Second Adulthood.London: Viking Press.
[3]Basow,S.A., and Rubenfeld,K.(2003).Troubles talk:Effects of gender and gender typing. Sex Roles,48,183-187.
[4]Emily A Greenfield , Laurent Reyes 2,2014 Aug 7;70(4):607–618.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Relationships with Neighbors: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Middle and Later Life,doi: 10.1093/geronb/gbu084
[5]Gardner J. (2011). Natural neighborhood networks: Important social networks in the lives of older adults aging in place.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5, 263–271. :10.1016/j.jaging.2011.03.007
[6]Women Over 50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Edited by Varda Muhlbauer  and Joan C. Chrisler 
[7]Rose, S.M. (1984). How friendships end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 267–278.
作者:寒冰
責編:羅文
封面及配圖:《住在住宅區的兩人》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課程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