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電影表現日本家庭生活,表現日常的缺殘和創傷的時刻,慢而不悶,充滿了對日常細節的深刻體認。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戴錦華老師對《海街日記》的導賞。在戴老師看來,《海街日記》是和此刻開始感到寒意的冬夜比較吻合的影片。某種程度上,這部影片其實無需導賞,“只要我們用眼睛觀看,用心體驗,分享其中柔情漣漪,體認其中視覺的、空間的、表演的美感,其實就足夠了”。


文|汪琦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
攝影|王東隅
本文原刊“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
《海街日記》是當今日本影壇最重要的導演之一——是枝裕和的作品。大家如果看過《小偷家族》,再來重溫《海街日記》,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們會在導演作品序列中獲得更豐富、更有層次感的感悟和體認。
是枝裕和是作為又一輪日本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登臨日本乃至世界電影舞臺,他最初是非常明確以藝術電影風格進入觀眾視野當中。從他最早的電影至今,已經形成相當驚豔豐富的作品藝術累積。
在戰後日本電影形成“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和“日本電影之神”小津安二郎兩個序列之外,是枝裕和發展出自己的脈絡。如果一定要選擇,是枝裕和更偏向小津安二郎的序列一些。在小津開啟的序列中,日本電影以視聽方式重新捕捉、編織、展現日本文化,這是一個特有的、經歷了現代化歷程之後的自我指認。除了延續了上述脈絡,是枝裕和還組合出另外一系列、與同時代日本導演相近的平民脈絡,即他表現不同人群日常生活中細碎瑣屑的時刻,經由這些時刻完成對於生命、哲學、生與死這些本體論問題的碰觸。
《海街日記》在導演作品序列中又略有特殊。是枝裕和早期電影作品在日本藝術電影院線發行,而本片標誌著導演的轉軌時刻,從此開始導演正式簽約日本最大的製片公司東寶株式會社,本片即由東寶發行和放映。曾經人們擔憂導演將有巨大的商業轉型,但是看過導演後來的作品就會發現,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導演在《海街日記》裡集中使用了明星級女演員,四姐妹中只有飾演淺野鈴的廣瀨鈴是新人。而《海街日記》構成了是枝裕和影片中、也是日本電影歷史中乃至世界影壇中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時刻,即成為一部又叫好又叫座的影片。片中四位女主角一度受到國民女神級的熱愛和擁戴,尤其是新人廣瀨鈴所表達出的沉鬱、層次感,同時又有女足選手的健美動感,以及導演鏡頭捕捉到的青春洋溢的美,更是因此被視為國民瑰寶。
《海街日記》再次重複了導演作品序列中一以貫之的主題——家,但是成為這個家最大感召和暖意的並不是血緣,或者說血緣並非一切,而是一份柔情漣漪、親密關係、相濡以沫所形成的親情。
《海街日記》的英文片名之一叫做《Our Little Sister》,即指故事中的淺野鈴這位同父異母的妹妹。小妹妹進入三姐妹之家,形成四姐妹連屏畫,然後成為這個故事最迷人、最具感召力的存在,所以與其說家是本片的主題,不如說親情、親密關係、相互救助、相互拯救、相互攜手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連線,這是本片的一個主題。

因此引申出討論日本流行文化時經常用的詞——“絆”,羈絆。人與人之間關聯形成一種羈絆,這讓我們留戀此間,留戀生命,留戀此刻,留戀日常生活中平常的、平庸的、瑣屑的時刻。雖然有人指出,“絆”屬於日本流行文化特定時期的特定的梗,但是戴老師仍然樂於用“絆”來討論是枝裕和的影片。

《海街日記》最終展示的四姐妹之家,是親情所形成的羈絆的連線,她們在相互扶助、相互攜手中給自己以生的確認和生的價值,並賦予彼此生的確認和生的價值。本片中至少三次由不同人物說出“你真是一個寶貝/饋贈/奇蹟,因此我們相信你父親是一個溫柔的人/有意義的人”,這是對於一個孤兒的確認,同時也是三姐妹對曾經遺棄她們的父親的原諒。一個經由原諒達成的與自身生命創傷時刻的和解。本片中非常感人的是,幾次經過日常場景所完成的和解,是對逝去之人、傷害自己之人、對有罪之人的原諒,但同時是對自己創傷的自我放過、自我和解,是對創傷時刻的補償。

影片結尾四姐妹出現在海灘的段落中,花樣年華的少女在暢想自己的臨終遺言,笑言五十年後我們都是老太太時再想這個問題。這一表述親情融融,視覺充滿美感,海灘天氣開闊、透視關係是清澈的,然而她們談論的是“死”,是從此刻到死之間生命的段落。回顧全片可以發現,這部親情融融充滿暖意的電影從葬禮開始(四姐妹父親的葬禮),也是以葬禮結束(海貓食堂二宮太太的葬禮),葬禮成為影片敘事基調,也是引人注目的情緒基調、主題基調。
《海街日記》作為導演轉軌之作、至高的成就還在於,導演有意識地用四姐妹在老屋的日常生活、鎌倉的四季流轉、她們的親情衝突與和解、她們的一日三餐,用這種極端日常的細節嘗試併成功捕捉到經由現代化衝擊洗禮、經由現代歷史激變衝擊,最後積澱下來的日本文化的自我指認和自我確認。
如果用一個名詞來形容本片,所有對日本文化有所瞭解的朋友都會選擇“物哀”。所謂“物哀”在日本文化中表達的是一種精神的體認、心靈的感悟、審美的態度,而這個態度一定是悲哀與美麗的辯證。
“物哀”同時也是一種生死觀,一種格物致知、洞穿生死、徹悟生死的一種態度,它還聯絡著非常日本式的意象——櫻花。本片對櫻花的敘述,其中最燦爛的場景是淺野鈴坐在小男朋友腳踏車後座上一起穿越櫻花隧道,導演的攝影機真切捕捉到櫻花盛放的燦爛;此外影片中鈴說,父親堅強地熬到櫻花盛開後才死去;還有二宮夫人的戀人說,二宮夫人臨終前回憶起兩人一起看櫻花的時刻,她的感悟是“即使在我死去的時候,我仍然知道美的東西還是美的”,此時鈴補充道,這也是父親臨終前的感悟,然後大家一同感慨他們的一生過得真不錯。
關於死、關於向死而生之死、關於向死而生之生、關於生死頓悟的表述,是影片一以貫之的主題基調、情緒基調和意象基調,這非常日本,也是構成導演轉軌的最重要組成。

導演選擇鎌倉作為拍攝地,戴老師也很喜歡這座日本小城。故事中導演非常有意識地包含了四姐妹與老屋、老屋與梅樹、老屋與女生宿舍、老屋與女舍監(長姐幸),用這樣幾組帶有玩笑、調侃和默契的稱謂,以及視覺形象和空間,將電影中的鎌倉結構成為心靈之家、心靈歸屬,某種外在於紛繁集聚世界之外的一座孤島,一個守護並且必須守護的所在。

隨後戴老師又跟大家分享片中最為迷人的部分,也即四姐妹的日常生活和互動關係。戴老師開玩笑地講,最近重新看國片和亞洲電影得出一個特別不學術的結論:凡是不吃飯的電影都不是好電影。且不說日常的衣食住行、亞洲文化中的“民以食為天”,也且不說日本曾經歷長期的、普遍的飢餓的年代,即便暫且擱置以上不談,吃飯作為“日常中的日常”,作為最不足道的、但又最不可或缺的內容,在本片中反覆呈現,它不僅是一種日常感,而更是親情,是姐姐們的隱忍揹負,是長姐為母,是故事中重要情節和人物的構造。
此外,吃飯細節的反覆呈現引申出“爸爸的滋味”“外婆的滋味”“媽媽的滋味”。幸做的海鮮料理是媽媽教給她的唯一菜式,沙丁魚三明治是曾經鈴和父親相濡以沫時的記憶,千佳給妹妹做的一鍋咖哩是姥姥的滋味。他們之間親情的連線是如此的具體而真切,這種記憶彌散於正常生活之中而被我們感悟到,並且包含姐妹親情和衝突,尤其是大姐和二姐之間衝突,每次戴老師回顧此處都會忍俊不禁,這太像多姐妹家庭的日常了。姐妹之間洞察、默契和輕蔑,比如長姐早早預知二姐戀上的是渣男;比如長姐默默放下一兜梨子時,妹妹們立刻猜到“呵,男人”。這樣極端默契的時刻和小小的日常摩擦傳遞出強烈的日常生活的質感。
不僅如此,本片以隱忍的長姐幸、隨性的二姐佳乃、天真無邪的三姐千佳、天真爛漫而又沉重的妹妹鈴,以四姐妹清晰的、鮮明的、不同的個性,形成另外一重表述。在四姐妹父親的葬禮上,事實上在張羅操辦的是小孩子鈴,而遺孀陽子一直毫不顧忌旁人地以帕掩面哭泣,這表現出後者是一個不稱職的未亡人。日本文化中令戴老師時而感動、時而厭惡的地方正在於此,它非常強調你不能因自己的原因干擾了別人,在日文中的表述即是“迷惑”(めいわく),即你不能“迷惑”別人。導演藉此表明鈴在家庭中的雙重位置,被無視的、沒有人照料呵護的,和已然必須承擔起迎接姐姐們、招呼葬禮賓客、照顧同父異母弟弟、履行喪禮繁複禮儀種種。即便已然如此,繼母仍然希望讓鈴代替她作為家屬代表去跟來賓答禮,此時長姐幸堅決地制止了繼母。
影片非常不露聲色地讓我們看到,鈴不單純是一個孤兒,而且是已經被迫承擔起家長角色的孤兒。因此幸邀請鈴來自己家,並不僅僅因為她是父親的小女兒,也不僅僅因為她可憐,影片中清楚地告訴我們,幸在鈴身上看到了自己。十四年前父母離婚,母親拋棄三姐妹離家出走,當時15歲的幸就承擔起了家長的責任,所以幸對鈴的憐憫是基於共情。導演生怕我們不明白這一點,也是想使得柔情漣漪貫穿全片,於是讓醫生荒井對幸說:“你也被奪走了童年,請慢慢補回來吧。”
幸和鈴形成一種映象關係,同時影片也讓幸愛上一個有婦之夫,於是幸所居位置就是當年鈴的母親所居的位置,鈴的母親當年破壞了一個原生家庭而成為一個闖入者、劫掠者,因此幸之罪因為鈴的進入而被顯影出來。影片中幸帶著鈴走上山崗吶喊,同樣暗示了她們二人分擔著相近的命運,她們都被奪去了童年,都是力不勝任也要負擔起生活艱辛、面對人心險惡的角色。但有趣的是,幸喊出的是“爸爸是混蛋”,而鈴喊出的“媽媽是混蛋”,把一個完全無法登場的原罪式的人物代入了,也是幸在當下所居的位置。此時幸將鈴擁入懷中說:“關於你媽媽的事,說出來也沒關係”,這才是更進一步地與父親和解。片頭父親葬禮自始至終鈴的忙碌和花火大會時姐姐為她準備的浴衣形成一個對照,讓鈴恢復一個需要被照顧、呵護甚至寵溺的孩子的位置,這是幸為鈴做的,也是幸想象中對自己的補償。
影片中還有一些迷人的小細節,鈴對二姐三姐說:“我或許傷害到小幸姐了,我說過喜歡上一個有妻子的人是不對的”。鈴本來是在說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原罪,但她並不知道實際上這譴責了幸。本片結構了非常日常、非常瑣屑,但是又在人物之間相互映照和呼應。這樣的細節還有,母親臨走前拿到了幸帶來的外婆泡的梅酒,達成了母女和解;三姐千佳跟鈴分享咖哩飯時希望她有機會多講講父親,達成了三姐妹與拋妻別子的父親之間的和解。

戴錦華老師導賞
最後戴老師總結道:“本片中一個非常迷人的基調是,如何化解內心怨懟,如何不將自己生命創傷歸之於他人的行為,如何從容慷慨地接受每個人的行為有自己的邏輯和理由,而我們能做的是倔強頑強地活下去,如果可能的話對他人施以援手,如果可能的話互相挽起手來。”
戴老師重看《海街日記》時更深的觸動就來自於這份親情的、共情的連線,來自於如何靠情感的、心靈的羈絆攜手度過生命最艱難的時刻。結尾四姐妹在海灘邊談論死亡、邊躲開湧動的海浪,全景畫面中鏡頭調動的豐富性自不必說,同時也表現出影片的基本意義,即我們要如何巧妙地躲閃,而不要被潮水裹挾,如何在智慧之中完成我們的堅持,如何用善意去化解生命中的傷害。在多年後第N次重看本片時,結尾一幕成為最感動戴老師的一點。
相關推薦
戴錦華大師電影課
2022年是戴錦華老師於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大學執教的第40個年頭,在這個特殊的年份,她攜《中國電影50部》再度聚焦中國電影,分享她對於電影的無比熱愛。
活字文化出品的《戴錦華大師電影課:中國電影50部》,與戴錦華教授四十年的學術成就息息相關。經由對中國電影發展史的重新梳理,課程的結構最終達成了“從電影研究到文化研究這樣一個層次的分享”,戴老師說:“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的仍然是電影藝術自身,是電影語言革命,是電影新浪潮,是電影藝術家對於自身的一個無窮的開拓和探討。但是進而我想經由電影,和大家分享我嘗試去思考的,困擾著我的,同時我以為也許困擾著社會的一些共同的問題。”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臺:bilibili

戴錦華大師電影課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臺:bilibili、三聯中讀

52倍人生(音訊)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購買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