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父母為孩子做對這5件事,他們會感謝你一整年

作者:吳漾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王安石在《元日》中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炮竹聲起,音樂響起,窗花貼起,點滴之間都透著年的味道。
對於中國人來說,過年,寓意著吉祥如意、祝福美好,因此,每到過年前後,父母總是耳提面命,告訴孩子們一定要說吉祥話、做吉祥事。
卻很少有人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孩子想要的吉祥與祝福是什麼,反而在春節時,很多孩子經常陷入尷尬。
心理學研究指出,越是重要的時刻,記憶越深刻。
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快快樂樂,感恩父母,春節期間,在這5件事上,父母要懂得處理。
01
在準備過年時,
父母給予足夠的儀式感
王小波曾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春節作為傳統節日,寓意著新舊更迭、永珍更新,在這個寓意著吉祥與美好的日子裡,增加儀式感的助力,讓孩子體會到對生活的嚮往。
帶孩子一起,給家裡大掃除、打年貨,除舊歲,享成果,用濃濃的參與感,激發孩子的生活能力,而不是隻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給孩子置新衣、買菸花,欣欣向榮,活力爆發。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置新裝不再是春節特有的禮物,城市的孩子也沒有了煙花自由。
正好藉著春節之際,讓孩子自己挑選喜歡的服飾,給他們一些對春節的期待,並帶著孩子一起,在允許的區域,用絢爛的煙花,迎接新年的到來。
除此之外,貼春聯、粘窗花、壓歲錢、拜大年、吃餃子、看聯歡晚會等習俗,都應該成為春節的主題。
儀式感的僅在,並不是給生活做做樣子,更多的是喚醒人們對生活的尊重,讓人們用美好的希冀,去迎接生活的每一天。
藉著春節的寓意,帶著孩子一起,給節日製造一些儀式感。
在未來的一年裡,讓孩子滿懷能量和信心,贏得學習的勝利,收穫生活的喜樂。
02
當孩子被問成績時,
父母要善於支援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到了春節,便會有這樣被問的尷尬:
今年有沒有處物件,準備什麼時候結婚呀;
忙活一年,賺了多少錢呀;
你大姑家的兒子,今年升上高管了,你呢……
春節期間,親戚朋友齊聚一堂,免不了總結過去,展望未來。
收穫滿滿的人,喜不自勝;停滯不前的人,尷尬不已。
其實,每到春節,孩子也會面臨這樣的尷尬。
很多成年人,一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便是:
期末考試考了多少分,作業寫完了沒。
考得好的孩子,自然得意洋洋求讚賞,而考得一般或差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問題時,便會很尷尬。
在網上看過一個段子:
一位親戚問孩子成績,孩子隨口回了一句:“您今年賺了多少錢?”
對方語塞。
換位思考。他人的詢問,或許是好奇,或許是沒話找話,父母千萬不要和外人一起,把孩子推向尷尬的無人之境。
當孩子面臨尷尬的提問時,父母要站出來,替孩子打圓場,帶孩子走出尷尬,而不是讓孩子覺得,父母也認為他不行、嫌棄他。
孩子成績不好,父母依然願意守護。
父母給孩子無條件的支援,孩子才會回報無條件的信任。
在新的一年裡,他們更願意接納父母的建議,用好的狀態,創造自己,回報父母。
03
當孩子被迫營業時,
父母要懂得拒絕
演員張譯曾分享過自己的春節體會:
“對於我來講,春節留給我的最深印象就是,我爸總是逼著我給大家演節目,這在我心中形成了巨大的陰影,導致我直到現在上臺還特別緊張。”
比起張譯,現在的許多孩子或許要幸運一些,有很多父母懂得“被逼營業”,對孩子的傷害。
然而,卻還是頂不住熱情的親朋好友,每逢節假日,簡直是大型“逗”孩子現場。
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的關係糾葛,為了面子,經常陷入兩難境地。
看過這樣一句話:
“凡是真摯的愛,都不是頭對頭,而是肩並肩。”
父母給予孩子的,不應該只有豐盈的物質,更多的是,在關鍵時刻,與孩子站在一起。
或許,讓孩子表演節目的親戚,並沒有惡意,但是,對於不願意表演,或者對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來說,越是鼓動,越是傷害。
強迫孩子當眾表演,無論是被誇,還是被批,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被誇的孩子,容易滋生虛榮心,而忽略學習才藝的初心。
被批的孩子,容易產生自卑心,而拒絕投入努力去精進。
要不要展示自我,孩子才是擁有決定權的人。
如果孩子願意,春節一樂,也無妨。
如果孩子不願意,父母要懂得拒絕。
04
當孩子當眾淘氣時,
父母要控制情緒
無意中,看過了一位知乎網友的分享:
10歲那年的春節,媽媽帶我去舅舅家拜年。
當時,我們家住農村,舅舅家住城裡,我一直很羨慕表姐,穿的衣服就像公主一樣,玩的玩具都是我平常少見的。
那天,我看到表姐書桌上的一個水晶擺件,就是裡面有雪花飄落、小人兒跳舞的那種。
沒有忍住好奇心,便拿起來看,彼時,表姐突然進來,我嚇了一跳,沒有拿穩,水晶摔碎了。
聽到聲音進來的媽媽,二話不說,拉著我一頓罵,全然忘記了,旁邊的表姐、舅舅、舅媽。
即便舅舅、舅媽、表姐都說沒有關係,媽媽依然沒停止數落。
如今我已經30歲了,見到表姐依然有些尷尬。”
經常有網友調侃:“難道我不要臉嗎?”
作為媽媽,特別理解孩子淘氣,讓自己下不來臺的感受,然而,正是因此,也特別理解孩子,他讓我們尷尬,我們不能用同樣的方式,將尷尬轉嫁給他們。
實際上,孩子比成年人,更要面子。
即便他們犯了錯,他們也希望父母能剋制情緒,關起門來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
“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裡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你懂得給孩子面子,孩子才能擁有厚實的“裡子”,再催生出無限的力量,不斷完善自我。
05
當孩子被比較時,
父母要及時制止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春節期間,哪怕見到的、遇到的,基本都是親戚朋友,卻也瀰漫著一股無形的“江湖之風”。
尤其是父母見面,“比孩子”幾乎是必備“招式”。
比才藝、比成績、比禮貌、比身高等,各種攀比,在春節期間,幾乎都可以集齊。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但凡比較,就會有優劣、高低之分。
《中毒的父母》一書說: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誠然,孩子不會因為一次比較,就會變得無可救藥,但是,春節每年都有,“愛比較”的習慣,也源於平常。
或許,“比較”是想讓孩子更好,但是,只有“好”才能催生“更好”。
人生如攀登,能夠讓人產生動力的,從來都是頂峰的美景,而不是腳下崎嶇不平的石堆和雜草。
實際上,人生路上,從來都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大多數“比較”,贏了是虛榮,輸了是否定。
而聰明的父母,早就明白:
與其讓孩子被“結果”刺傷,不如給孩子“成長型思維”,帶他們挖掘自己的優勢,有信心、有底氣,不斷去放大。
06
寫在最後
春節,之於我們每個人,都有其特殊且難忘的意義。
父母若愛子,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更應該給孩子更多美好的回憶,讓孩子體會到什麼才是真正的“父母之愛”。
春節的味道,不僅是拜年拿紅包、放假玩手機。
最好的新年,是瀰漫著愛的年味、是父母的尊重與理解、信任與鼓勵。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絡授權。
今日推薦
《青少年心理報》2025全年訂閱
情緒 社交 學習
8-15歲孩子的成長心理書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