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一條探訪過無數人的家,
這些風格各異的家,不僅僅是休憩身心的場所,
更映射出各異的生活方式與人生態度。
打造出獨屬居住者的空間,
而非網路上的模式範本,
其中繞不開的關鍵詞,就是「設計」。
3月末的廣州琶洲,第55屆CIFF
中國(廣州)國際傢俱博覽會落下帷幕,
這是一屆設計含金量拉滿的家博會——
精心打造的「當代設計展」
集合了大量先鋒家居設計,
40000㎡的空間,7大主題特展,
60+商業設計品牌,20+設計師品牌,
40+海外設計品牌及設計工作室,200+設計師……
成為一扇中國設計進化的透視視窗。
我們與一些參展的品牌創始人、設計師聊了聊,
看見成長和轉型中的,充滿生命力的設計,
也看見中國家居設計走向世界的決心。


DAaZ的展位將“暗黑”玩到極致,傢俱作品有一種硬朗立體的雕塑感,而外立面選擇了柔軟垂墜的毛線編織,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

其中大部分展品來自Essential-edition系列,意為“純粹的”,靈感出自小朋友的畫作——他們尚未經歷技巧的薰陶,就像當今世界上留存的部落文明一樣,透過想象力,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東西向外表達,粗野而充滿力量,帶來原始藝術純粹的觸動。冷傳福將之總結為“視覺的權力”。
解決居住問題的人很多,那自己要做的是什麼?DAaZ的答案是,讓傢俱成為一種表達媒介。不同於“先功能後風格”的常規設計思路,DAaZ把傢俱視為藝術創作,先捕捉一種具有力量的感受或情感,然後展開一系列材料、形態、比例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賦予作品一定的功能性。這種有點叛逆的做法,讓每件傢俱都成為創作者的自我表達,並因脫離流行,變得更耐看。

從抽象的感受出發,“人”的角色就變得無比重要。設計師團隊前期的磨合動輒幾年,至今仍會每年一起去世界各地遊歷,從博物館美術館吸收靈感,或被非洲大陸上充滿象徵性的酋長椅震撼,感受比例、質感、色澤的想象空間。冷傳福笑道,“長命的產品都是難產出來的,前期是痛苦的,後期是幸福的。”
這必然是一條小眾道路,但他覺得,不管做設計還是做品牌,都關乎「分享」二字,能夠持續表達就夠了。“就像招待遠道而來的朋友,你一定想帶他去吃最好吃、最有誠意的美食,可能是路邊並不出名的攤子,或者親手做幾道最拿手的菜。也許對方會覺得特別好吃,甚至在之後某個時刻懷念它,和視覺觸覺一樣,形成了一種記憶。”

這次當代設計展上,DAaZ以“DNA”為主題,將自己的十年剖開,呈現那些冒險、創新與蛻變。從早期更關注生態與自然,到現在更關注人,越來越抽象和直覺化,品牌不斷成長著。自己的DNA究竟是什麼?它不指向一個答案或是句點,而是對審美、材料、形式等可能性的持續探索。
參加一場展會,是交卷,也是分享。“在這個充滿可能性的時代,我們很欣喜地感受到國內日益豐沃的創作土壤,讓更多創作者獲得了一種真正做自己的自由。”冷傳福從觀眾停留的時長、姿態的變化、目光的轉移中,感受到了解與共鳴——而這就是分享的意義。


作為由一群90後創立的年輕原創品牌,四歲的間則在這屆設計展上初見體系感,吳博塵選擇直接用品牌名作為展覽主題,對已有產品進行空間化的完整呈現。

PONY梯、PAT- PAT、YǍNG椅
間則既是“GenZ”的諧音,也寓意空間的規則。她想將空間的規則交還使用者,在桌椅沙發這類用途明確的傢俱之外,推出補充型產品,比如PONY是個小梯子,也可以用作置物架、床頭櫃;毛茸茸的PAT- PAT,既可以坐也可以擱腳,取決於使用者當下的需求。
而這把叫YǍNG的椅子,椅背採用3D曲面設計,使用者可以仰躺,也可以坐在椅背上,讓腳完全懸空。“大家都說我們這一輩坐沒坐相嘛,在家居上可以玩點東西。”

作為年輕品牌,吳博塵深知自身的供應鏈相對較弱,整體打磨週期較長,缺乏“卷”的基因,因此在外形之外,更注重能夠讓產品落地的綜合設計力。比如這把叫QIÁO(橋)的椅子,考慮到家庭或餐廳的實際運用的場景,設計成了可疊放形態。
這樣的節奏和發展方式,是間則在不斷的試錯中趟出來的。“大家也許並不需要太多新傢俱,而是從美學和質量上可以長期使用的。我覺得品牌不宜發展過快,否則沒有那麼多時間沉下心來,去看之前的選擇是對是錯,或是否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間則展覽現場
吳博塵感嘆,這次在以貿易聞名的家博會上,居然遇到許多做設計的好朋友。從前自己會焦慮於行業的更迭速度,而展會上與同仁的直接溝通,讓她更接納了自己的節奏。
參展也是最直接地觸達專業觀眾、抓住潛在機會的方式,“希望能讓更多的專業觀眾知道,我們還在持續地做品牌。”也許在不久的未來,整體的傢俱行業都可以“慢”下來,不再單單地卷速度,而是向上卷設計和卷質量,出現越來越好的行業生態。


得閒,廣州本地人的口頭禪,意為“有閒暇,得空”,一份屬於老廣州的鬆弛。周安彬以此作為品牌名,高調地宣告來處;英文名Dak Haan對應的是廣州方言,強調在地性的同時,融入國際化的語言。

「曉園」休閒椅,靈感來自廣州街區
“得閒”的生活哲學被注入產品與空間之中。有天在家附近閒逛,周安彬發現小區裡有很多被丟棄的傢俱,被街坊鄰居匯聚起來,組成一起休息、聊天、下棋的公共場域,其中有很多帶獨特扶手造型的實木椅,那是90年代最時髦的廣州原創傢俱,承載著幾代人的溫暖記憶。
“以前的傢俱為什麼會被拋棄在路邊?不是因為它壞了或質量不好,而是因為不再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包括審美需求。我希望把我們記憶中的溫暖,透過設計保留下來,重新進入現代人的生活空間。”他以小區名「曉園」為題,設計了一把休閒椅,保留扶手造型,注入新的工藝,舒適而安心,同時更符合現代空間的佈置。

得閒展覽現場
周安彬受到的設計教育以西方體系為主,但在創作過程中漸漸發現,對海外設計語言保持關注的同時,還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經歷。在地性與國際化並不矛盾,比如「曉園」休閒椅來自廣東街區,但在外觀、工藝、功能上能夠得到國外使用者的認同:“設計像一部電影,文化像字幕,觀眾不看字幕也能看懂,有了字幕能理解得更加深入。”

“設計揚帆”特展外立面被設計成風帆
這次的當代設計展,周安彬不僅將得閒帶到線下,還策劃了特展“設計揚帆”,匯聚13個國內原創設計品牌,頗有惺惺相惜、抱團取暖的姿態。“設計師品牌最缺乏的,不是設計表現機會,而是商業對接機會。更多地跑到市場前端,聆聽消費者的訴求,走出去,是我想做的轉變。”
在他看來,家博會是個高效展示的平臺,觀眾大多都帶著選品採購的目的來,給到最直接的反饋。“人流量也好,訂單收穫也好,都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期,有很多國外客戶現場成交的案例。”

周安彬在當代設計展現場
作為有工廠、銷售等上下游經驗的設計師,周安彬對產業有自己獨到的觀察:前些年市場偏浮躁,沒有門檻的大牌復刻遍地,但世界上總會有更便宜的人工、更便宜的地點,惡性競爭捲到最後,不喪失創造力才是解法。在市場的自然競爭下,設計會成為新的商業手段。
“展館不單是在宣揚設計,還代表著國內設計的形象,甚至會成為周邊國家的榜樣。把最好的位置讓給設計,其實是一種決心——設計就應該被重視。”

當代設計展帶來的不僅是一場感官盛宴,品牌的成長、思考與收穫,在其中更為熠熠生輝。
東莞本土品牌RECASA,在CIFF見證了從代工到原創的十年蛻變——十年前在此接下第一筆美國訂單,十年後又將此作為設計出海的跳板。

HC28|都匯裡這次打造了沉浸式的“全球設計師會客廳”,展現東方待客之道。用現代語言演繹自身的文化、哲學、歷史、生活方式,是一種探索,也代表著中國品牌的話語權。

“設計力場”特展一角
URBANCRAFT則持續著眼於不同文化的衝撞與融合,其創始人李希米帶來一場先鋒性的“設計力場”特展,模擬舞臺劇形式,邀請海內外品牌共譜七樂章。“每個時代的消費者都是新的,我們的創意也應該是新的。”
從把中國好的傢俱產品賣向全球,到把中國好的傢俱品牌推向全球轉型;從產品出口,到品牌出海、設計出海、文化出海……這樣的轉型中,投入週期長等痛點必然存在,但CIFF當代設計展從2020年誕生之初起,已然邁出關鍵一步,以全球為佈景,以創意為底色,與展商相互成就,重塑著世界對中國創造的認知座標,並持續揚起風帆,將東方智慧融入全球語境。

自立和出海的歷程中,“我是誰,我將前往哪裡”,也許是每個個體都要思索的問題。
中國品牌如何在文化差異下找到自己的話語體系?國際品牌又如何建立進入中國市場的有效模式?問號也許還有很多,但我們已經揚帆起航。像這個暖春一樣,生機勃勃,懷抱無限希望。
廣告
點個在看👇見證中國設計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