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國飯,砸中國鍋?!這個印度留學生引爆眾怒!遭全球網民圍剿….

“我只想快點畢業,離開這個髒亂差的地方。”
“中國人路邊小吃太髒了,一點都不衛生。”
最近,這些影片火了,而拍攝者是個在中國混得風生水起的印度留學生Samk,影片內容卻不是正面的。
拍的影片不是旅遊日常,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滿滿的“反向種草”。
比如,有個影片拍的是村民在地裡種菜,結果配文卻寫著“沒有機械,中國農業全靠人拉肩扛”。這就有點意思了——你總不能指望人家種個小菜園也來一臺拖拉機熱身吧?
還有在武漢的小吃街拍夜市,配文直接來了句“中國人生活在嘈雜和混亂中”。呃,夜市不熱鬧還能叫夜市嗎?難不成大家都捧著豆皮和熱乾麵,躲圖書館裡吃?
他的影片不僅在國內引發爭議,甚至在海外社交媒體上也有不少轉發和熱議。不少在華的外國博主站出來怒斥:“吃著中國飯,砸中國鍋,這是赤裸裸的雙標!”
畢竟印度的城市衛生狀況咱大家都知道,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曾指出,印度每年有超過6萬人因飲用受汙染的水患上嚴重腹瀉病;新德里、孟買的“垃圾山”已高達數十米高,靠人工分類、燃燒為主;截至2022年,印度仍有約5%人口日常生活中存在“露天排便”的現象。
1
印度人的“上升曲線”與“信任危機”
如今印度移民遍佈全球,在矽谷、華爾街、倫敦金融城,印度裔的名字已經不再陌生。他們是谷歌的桑達爾·皮查伊,是微軟的薩蒂亞·納德拉,是前Twitter的帕拉格·阿格拉瓦爾。他們頭頂精英光環,登上跨國公司的權力頂峰,被視作“印度智力輸出”的驕傲。
截至2021年,英國的印度裔人口已超過180萬人,佔總人口的約2.9%,是英國最大的少數族裔群體之一。這一群體主要由印度出生的移民及其後代組成,分佈廣泛,尤其集中在倫敦、伯明翰、萊斯特等城市。 
以倫敦為例,據統計倫敦印度裔人口約為656,272人,佔倫敦總人口的7.5%。 
但這些年,印度裔移民群體的“精英敘事”也逐漸顯現出另一面:越來越多的爭議、疑甚至被辭退的風波不斷發生。從矽谷高管到咖啡巨頭CEO,從學術醜聞到技術移民濫用,印度移民的“影響力曲線”正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深度反思。
提到印度人的這些事兒,去年夏天,安大略省的瓦薩加海灘火了,不過不是因為陽光沙灘和比基尼,而是一段頗有“味道”的影片登上了社交媒體熱搜。
一位本地居民拍了一段影片爆料,說一些遊客(多是印度裔)居然把海灘當成了臨時廁所,現場操作完還不忘用沙子“掩護”。

這位網友氣得不輕,表示她都不敢帶孩子去海灘挖沙子了,生怕挖出什麼“意外彩蛋”。她還在鏡頭前控訴:“這不是偶爾為之,是有計劃的!人家先挖個洞,再搭帳篷,你以為是露營?其實是在辦大事。”
她的第二條影片直接引爆話題,播放量飆到40多萬。影片中,她憤怒控訴:“別再說這是他們老家的習慣了!這裡是加拿大,我不可能讓孩子在屎旁邊玩沙子!”
影片一齣,網友們也是吵翻了。有的質疑她在造謠,也有人力挺,說這事他們也遇到過。一位在海灘工作過的網友留言:“我那年夏天天天勸他們別這樣,但勸不動啊,真是攤手。”
不過,也有來自印度社群的聲音站出來平衡一下。有位印度裔博主特地發影片澄清,說這些“奇葩操作”只是極個別人乾的事,別一杆子打翻整艘船。他還強調,這些人的行為確實“不太正常”,但絕不能代表整個印度裔社群。

2
CEO職位上的“印度風暴”
2023年,印度裔高管拉克斯曼·納拉西姆漢(Laxman Narasimhan)剛剛上任星巴克CEO不到兩年,就突然被董事會解職。表面原因是“公司增長停滯”“銷售未達預期”,但坊間討論的焦點卻是他在一次訪談中透露:“我每天早上四點起床,但晚上六點之後從不工作。”
這句本應體現“生活平衡”的表述,瞬間在美國社交媒體上炸鍋。一些員工和媒體批評他“沒有危機感”、“高管不拼命,員工如何跟隨?”,更有投資者質疑他的領導能力是否匹配星巴克的全球擴張野心。
於是,一個從寶潔、百事、Reckitt跳槽過來的履歷光鮮的高管,在接任18個月後就被掃地出門。

這種“文化錯位”與“領導氣質”上的偏差,成了印度高管在歐美職場中頻頻“高開低走”的縮影。
2021年,帕拉格·阿格拉瓦爾(Parag Agrawal)被任命為Twitter的CEO。彼時的他年僅37歲,是史上最年輕的CEO之一,也是又一個印度裔科技精英的代表。但這一輝煌僅持續了11個月。隨著埃隆·馬斯克的強勢收購,帕拉格連同CFO在第一時間被掃地出門。

馬斯克在內部郵件中暗諷他“過於學院派”、“不懂社交媒體真正的邏輯”。這場權力更迭暴露出的,不僅是企業併購的血腥殘酷,還有技術型、學院型、低調型印度高管在面對商戰型、爆炸型老闆時的適應困境。
3
“佔據高位”的背後:系統性問題初露端倪
許多研究早已指出,印度裔在歐美各國的移民中屬於“精英型移民”,學歷高、技能強。但當這個群體逐漸集中在高階職位,並形成閉環網路時,歐美社會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摩擦:
1. 技術簽證制度被“集團化利用”
在美國,印度裔移民是H-1B工作簽證的最大獲益者,佔比一度超過70%。大量外包公司,如Infosys、TCS等,透過“批次化”方式申請名額,使得系統性傾斜。
一些美國本地年輕人抱怨:“我們畢業後無法拿到簽證,而整個公司卻被印度外包人員填滿。”他們不僅感受到“崗位擠壓”,更擔心“公司文化印度化”。
2. “種姓歧視”悄然蔓延到西方職場
一個曾被認為只存在於印度的問題——“種姓歧視”,如今卻悄悄出現在矽谷。2020年,加州對Cisco公司提起訴訟,指控兩名印度裔高管對一位低種姓的印度工程師長期邊緣化、羞辱。這起案件震驚美國,迫使許多科技巨頭重新審視內部的多元文化政策。
“你可以離開印度,但印度不會離開你。”——這句諷刺,開始被用來形容那些將陳舊價值觀帶入新世界的移民精英。
3. “資訊孤島”與“族群團體主義”加劇
在矽谷、加拿大高校、英國醫院等機構中,印度裔形成了密集的社交網路、語言圈和內部推薦系統。一些報告指出,部分印度移民更傾向於“只僱用自己人”,並形成“隱形壁壘”。這種行為引發了當地人的不滿和警惕,甚至在一些職場內部引發公開投訴。
除了那些被媒體關注的高層人物,在普通移民層面,印度裔移民的“副作用”也在被討論:
  • 加拿大“假錄取信”事件(2023):超過700名印度留學生使用假錄取信申請學生簽證,被查後面臨遣返,引發巨大外交風波。
  • 澳大利亞“論文代寫黑市”調查:多起論文、考試作弊團伙與印度留學生中介機構有關,嚴重影響了當地教育誠信。
  • 英國“醫療體系依賴但投訴頻發”問題:部分印度醫生因語言、醫療程式、溝通問題頻遭投訴,同時也面對歧視反彈。
這些案例並不能代表所有印度移民,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一個“快速擴張但未完全融合”的系統性問題。
4
理性與批判之間,我們該如何看待“印度移民現象”?
不可否認,印度移民為歐美社會帶來了大量的技術紅利和人才儲備。他們也是全球化教育制度的重要成果之一。
但問題也恰恰在於:當“精英輸出”變成“系統性輸入”,任何文化慣性、社會盲區、價值差異,都會在新環境中被放大乃至失控。
這不僅是印度裔移民的問題,也暴露了全球化中的“身份焦慮”“本地利益失衡”與“文化融合的盲點”。我們不該妖魔化一個群體,但也不能美化一個體系。
全球移民時代的下一階段,是時候討論“責任”與“邊界”的重新劃定了。
寫在最後
對於Samk這樣的人,我們只能說:來中國留學,是一種緣分與機遇;可若轉頭就靠抹黑中國換流量,那就是明目張膽的吃飯砸鍋,毫無底線。享受著中國的便利和資源,卻在網路上造謠帶節奏,這不是表達觀點,這是出賣信任。
世界這麼大,文化差異難免,但理解和善意,才是一個留學生應有的修養。黑中國騙關注,不光傷人,也終將砸了自己的名聲。
END
作者 | Eva、葉火大
編輯 | 葉火大
文章參考 
澎湃新聞、維基百科
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
歡迎關注我們
一個有思想、有內涵,有深度的自媒體平臺
管理員長駐倫敦
英國金融監管局註冊金融專家
英國內政部移民事務署註冊專家
分享、在看與點贊
我們將持續推送精彩好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