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一個訊息在國內留學圈中炸裂:美國副國務卿發表了一段言論–



△原文選自路透社官網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中國留學生一直是美國最大的外國學生群體,僅在2022/23學年,中國留學生的總數就接近29萬;而在十幾年的留學熱潮中,數學與計算機學科、工科和泛商科是國內留學生群體選擇最多的三個專業方向。

△資料來源:門戶開放報告
其中,據《2023年美國門戶開放報告》顯示,在2022/23學年,中國留美學生學習STEM的人數比例達到51%,約為14.77萬人左右。

但“第一”的紀錄在2023/24學年已經被印度留學生打破。今年,根據美國國土安全域性(HSI)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印度首次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國際學生來源國。

△資料來源:美國國土安全調查局(HSI)釋出的「2023年海外留學生與訪問學者專案(SEVP)資料報告」
預計到2025年,印度留學生的人數將飆升至200萬,留學支出費用將達到7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79.8億元)。
恰逢此時,副國務卿放出針對我們“重文輕理”的言論,中國留學生繼敏感專業拒錄、過海關被盤查之後,是不是又雙叒叕要被卡脖子了?


留美學文,能撈回留學成本麼?
發表這番言論的是美國副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
這位美國副國務卿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畢業、出版過幾本與專業相關的作品,多年來一直算是美國亞太地區關係的戰略負責人,向來對中國抱持謹慎態度。恰逢這兩年中美關係敏感、現在又是美國總統大選期,他在這個時候發表這番言論一點也不奇怪。

我看了整篇報道,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副國務卿的這番言論在美國本土其實無人care,我翻了好多主流媒體,網友們不關心。偶爾冒出一兩個評價,本土人也是認為這是政客在大選時期的各種作秀、兩黨之間的角逐。
但留學圈裡還是掀起了一點風浪:

更多留學生關心的是成本問題,申請理工科是不是更難了?想在國外工作的話機會是不是更少了?學文科就業怎麼辦?你們給發工作籤和綠卡?能收回留學成本?


咱們實事求是說,從美國人、政客的角度,我們是能理解庫爾特·坎貝爾的這番言論的。
從技術保護層面來說,美國一直對其在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保持高度重視,並對技術外流保持警惕。透過鼓勵中國留學生選擇人文學科,可以減少他們接觸和學習美國先進科技的機會,從而減少技術外流的風險。
近年來,中國崛起、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美國政府擔心中國學生在美學習先進技術後回國,助推中國的科技發展,進而威脅到美國的科技優勢 。
從美國本土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說,科技領域的許多研究和開發都與國家安全緊密相關。透過限制中國學生進入這些敏感領域,可以更好地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限制中國學生在理工科領域的學習也可以被視為減少這種風險的一種措施 。
但這番“吃相”過於難看,“既要、又要”,這位副國務卿就差把“歡迎中國留學生來美國送錢”這句話頂在腦袋上了。

不過,我們拋開技術保護、國家安全這些大議題來看,美國對印度留學生學習理工技術的鼓勵態度,也是有由來的。
首先,在地緣政治和戰略關係上來說,美印在多個領域都有著比美中更深的合作關係,說是平等的戰略合作伙伴,其實大家都知道是“老大哥帶小老弟”,美國願意培養印度的理工科人才,以支援兩國的長期合作——畢竟科技網際網路公司那麼多外包都在印度呢——很合理。
其次,在紮根美國這件事上,中國留學生的決心根本沒辦法和印度留學生比。
雖然多年來中國留學生一直是美國國際學生的第一生源,但學成歸國的人也不少。從2020年起,中國留學生回國發展人數首次超過出國留學人數,2021年留學回國人員超過100萬。
自此,每年留學回國人數都在創新高。

中國留學生回國的原因有很多:國外工作不好找、身份不好拿、國內發展快機會更多、父母家庭因素等等,但換到印度留學生身上,這些原因統統不是問題,什麼也阻攔不了他們要紮根北美的決心。
因為回國對很多人來說,幾乎就是“死路”一條。據統計,印度每個月有100萬的年輕人進入工作年齡,但只有大約1萬人能找到工作;就算你懷揣鍍金的學歷,境況稍好一些,但大環境層面上政府終究無法為“人口爆炸”的社會買單去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
所以,普通家庭砸鍋賣鐵送孩子留學、然後窮極一切移民是他們的唯一齣路。
我在美國旅居了快十年,有過交集的印度留學生少說也有兩位數,無論是最高等級的婆羅門、還是第三等級醫生和商人的孩子(最低第四種姓的人也出不來),共同特徵是:
-
第一,無論碩士、博士,大家全部學的是理工科專業;
-
第二,沒有一個人要學成歸國,全都一門心思紮根北美。
印度人EB-2(擁有美國高等學位的職業人才)的綠卡排期才排到2012年,距今要等12年,大家也是初心不改地苦熬啊。

他們自己都會開玩笑說,等職業綠卡不如“母憑子貴”等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孩子成人後爹媽直接拿綠卡。
因為“老大哥”願意給、“小老弟”願意追隨,整個印裔在美國混得相當不錯。從名氣上來說,政界、商界、科技界、學術界,印裔全面開花,

△表格由chatgpt統計
以高科技公司雲集的美國矽谷為例,有句半真半假的玩笑是這麼說的“印度人統治了矽谷”。因為在矽谷,華裔大部分是普通的“上班族碼農”,而印裔CEO卻比比皆是。
印裔CEO多到什麼地步呢?——幾乎“佔領”了矽谷大部分的跨國科技網際網路公司。

相較之下,華裔在上述方面能拿得出手的人才寥寥無幾。
再從收入上來說,亞裔是美國各族裔中收入最高的族裔(無論是中位數還是平均數)。

但亞裔不同族裔中,印裔的收入可謂遙遙領先。

上面這張表我大致翻譯一下:
-
在整個亞裔中,低收入群體裡印裔最有錢、華裔倒數第二窮;
-
在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體裡,印度都位列第一、華裔分別排第二、第三位;
雖然名次相差一、兩位,看上去不多,但你看具體數字就會發現,金額差不少呢。
所以,對印度人來說,美國是他們的風水寶地;對美國來說,無論是人才輸入、還是納稅大戶,各項資料都顯示印裔這幾十年來對美國的貢獻確實不小。
雙方簡直是天作之合,難怪“老大哥”不遺餘力地提攜“小老弟”。


論頭腦和努力,華人都不弱於印裔,為什麼在美國取得的成就沒有對方高呢?
除了美國給印裔留學生更多便利、印度人鐵了心要“死磕”美國外,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原因是印度人在語言、思維方式和認知方面與美國更接近。
雖然英語不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但條件尚可的家庭很小就培養孩子的英語,帶有咖哩味口音的印式英語讓我們聽起來費勁,但美國人聽起來非常習慣,雙方做深度的交流和溝通完全沒有困難。
我曾經和一位美國人、一位印度留學生一起聊天,最明顯的感受是,三個人坐在一起扯淡、侃大山沒問題,但聊起稍微深點的話題,比如當時那個美國人說起《我的天才女友》這套書,雖然中譯本的書和劇我都看過,但用英文交流起作者的寫作意圖、著作裡的時代背景、你對作品中人物刻畫的看法這些問題,自己只能談一些皮毛,不像對方彼此能表達的很長深刻和透徹。

日常生活尚且如此,背景換到職場中大家的差距高低立現。
除此之外,我個人的一個感受是印裔在美國更加尋求職業上的多樣化。
雖然兩個國家的留學生都會為身份問題擔心,但華裔因為求穩妥的基因,高學歷人才更加願意在高校謀求一個職位,賺的不多,但勝在穩當。
而且高校工作環境相對單純,對溝通、“畫餅”、領導力等軟實力要求沒那麼高,關起門來自己搞學問就好。
但我認識的留美印裔,進學術圈並不是他們的首選,很多人的職業軌跡是–
-
理工科專業留學+商科讀完後、進大公司從技術做起、逐漸升至管理層;
-
甚至讀完博士進公司後,過幾年再去讀個MBA的人也不在少數,然後在商界“大殺四方”。
這幾年,中美關係的敏感確實導致一些中國留學生利益受損——“國防七子”簽證不批、留學生過海關被關“小黑屋”、華人青睞的科技大公司不提供簽證……
但副國務卿這個言論我覺得更多就是針對當前大選兩黨之間“大放厥詞”,對於那些原本也沒有打算留在美國的留學生來說,其實不會受太多影響,畢竟這批人也不會選敏感專業申請,讀完本科或者碩士鍍金後就回國發展了。

另外,現在留學美國的價效比也受到很多家庭的質疑。
名校學費連年看漲、花了百萬出去,回國找一份月薪只有幾千元的工資不是大家預期的留學結果;以及在全民考公熱的當下,繞地球半圈再回到原點去和國內高校的畢業生一起競爭一個崗位,真的有必要折騰這麼一番麼?
美國有全世界最豐富的教育資源不假,但對於那些只是抱著鍍金態度的留學生來說,加拿大、英國、新加坡、甚至香港的教育資源也不弱,價效比也許更高。沒必要在美國這一棵樹上吊死。
而受影響的是少部分真正想在美國紮根的留學生,他們也許只能轉非敏感專業申請、或者先從歐洲或加拿大讀個書被“篩”一遍後,再入境美國讀書這番操作“曲線救國”了。
本期互動
Zhen Bang
美國這次奇葩操作大家怎麼看?
歡迎大家來下方留言區留言吧~



關鍵詞
美國人
留學生
華裔
公司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