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中國留學生,正在被印度人包圍


出國留學,你永遠不知道印度人會以一種什麼方式“入侵”孩子的留學世界。老師、同學、室友可能是印度人,甚至實習單位主管可能是印度人,甚至在期末趕due時開啟油管臨急抱佛腳時,出現的也是印度人。在不知不覺間,印度人真的已經“佔領”全世界了!
文|Yanic
From 留學全知道
微訊號:EduKnow

01.
我在油管上“印度大學”
眾所周知,國內有B站大學,國外有Youtube大學 。
在油管上,印度老師已經成為留學生們心中的“明星教授”。
Quora上一位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生扎克曾說:“如果知識是一座神殿,坐在那把交椅上的一定是印度人。”
雖然有些誇張,但你只要在油管上搜索大學課程,就會發現幾乎所有老師都是印度人。
從C語言到高等數學,從開顱手術到法語入門,簡直是全世界的“新東方”!
留學生活壓力山大,油管成了許多中國學生的救命稻草,臨時抱佛腳的“開小灶”,結果卻發現了新大陸。
Quora使用者斯賓塞曾提到:“老師不會隨時給你補課,提簡單問題還可能被罵得劈頭蓋臉,而印度人永遠在油管上等你,不管凌晨三四點。”
課堂上教授用高深的語言講得雲裡霧裡,油管上的印度老師總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抽絲剝繭給你掰扯明白。
“又一個印度人教會我們——那些教授教不了的東西。謝謝你的存在。”
有學生甚至想把油管上的印度老師寫進畢業論文的致謝中,感激之情難以言表,唯有借教師節向他們說一聲節日快樂。
油管上的印度老師,受眾群體不僅侷限於學生,還有入職西雅圖微軟的員工、醫院主治醫師都繼續在油管接受印度老師的點撥。
不得不說,搞教育,印度人真的有兩把刷子,尤其是在程式設計、物理、數學和金融等領域。
Abdul Bari被網友奉為“恩師”,是演算法界的救星。據說每一個CS留學生在期末季都必須要接受他的洗禮。
一支筆、一塊白板,課程內容乾貨滿滿、毫無套路,從基本概念到深度解析和實操,思路清晰,循序漸進。
雖然最後一次更新已經在5年前,但這並沒有影響大家對他的課程熱情,許多人依然活躍在評論區討論學習。
另一位備受歡迎的老師是Telusko,他的講課風格生動有趣,影片製作更加精緻。
他的課程結合了有趣的小動畫,學習過程更具吸引力,無論是Python、Java、Node.js還是區塊鏈課程,剛入門或零基礎的學生的學生都可以輕鬆上學。
大名鼎鼎的Ninja Nerd是醫學生的救星,火到有人做Ninja Nerd的跟學影片都會有幾十萬播放量。
他可不僅僅是網紅老師,而是聖約翰費舍爾學院的客座助理教授。
幫你用20分鐘解決一個醫學難題,教你3天衝刺考試,對他來說簡直不在話下。
儘管印度老師的口音可能帶有濃重的咖哩味,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用清晰的表達方式和豐富的教學技巧,把知識送進你的腦子。
看完他們的課程,甚至會愛上這種充滿智慧的口音。
沒有人能永遠是大學生,但總有新的大學生。
油管上的印度老師為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點撥迷津,很多留學生調侃道:“印度人欠我一個畢業證!”這真不是一句玩笑話。

02.
佔領全球的印度人強得可怕
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了一個現象,現在無論走到哪裡,印度人的身影似乎無處不在。
近年來,印度裔在全球各個領域的崛起令人矚目,尤其是在高科技行業和政界。
迄今為止,至少有七個國家的總統、首相和總理都是印度裔。
2022年,裡希蘇納克成為英國史上首位非白人的印度裔首相,甚至連華人國家新加坡,2023年選出的總統尚達曼也是印度裔。
這次衝擊總統寶座的卡瑪拉·哈里斯是美國首位擁有非裔和印度裔血統的副總統,誰又能說得準她會不是印度裔的再一次勝利呢?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資料,全球500強企業中,印度精英擔任CEO的比例已經達到30%。
在科技行業,印度裔領導的密度更是高得離譜。
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CEO桑達爾·皮查伊、微軟的CEO薩提亞·納德拉以及Adobe的CEO山塔努·納拉延…都由印度裔擔任。
印度人縱橫政商科三界的競爭力到底源自何處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便是教育。
都說東亞是卷王誕生地,但南亞的印度人對精英教育追求有過之而無不及。
印度是一個階層極其固化的國家,精英家庭早早移出國,走國際化道路,而普通家庭只能往死裡卷印度大學。
印度電影《起跑線》就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拼命讓孩子擠進好學校的故事。
許多孩子從小就被灌輸一個觀念:考上名校後,階層、背景和社會關係將不再重要,憑藉一張畢業證就能立足社會。
雖然印度高考不是一錘定音的獨木橋,各大學自主命題,考試語言五花八門,包括英語、印地語等,但競爭依然異常激烈。
從每年4月開始,考生需要遊走於各個大學參加考試,有的學生甚至要在一個考季參加20多次考試,以提高錄取機率。
印度是人口大國,大學數量卻十分有限,高等教育資源非常稀缺。
印度理工學院被稱為最難進的大學,錄取率不到2%,比哈普耶斯麻的錄取率還要低很多。
想要進入IIT,印度考生必須參加IIT-JEE入學考試,這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考試之一。
JEE第一次考試是筆試,內容涵蓋數理化,所有科目在一張卷子上,考試時間為3小時,這場考試會淘汰排名靠後的40%學生。
透過筆試後,考生還需參加長達五天的面試,並根據筆試排名選擇專業。
很多印度小孩從11歲起,就開始為考進印度理工學院做準備,日夜補習苦讀。
坊間流行的說法是:“考不進印度理工學院的,才會去麻省理工學院(MIT)。”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大學原型正是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
電影中校長對新生說:“每年有40萬考生報考皇家工程學院,只有200人能考上。”這句話生動地揭示了IIT的殘酷與競爭的激烈。
即便許多學生考入了IIT,仍然面臨嚴格的課程和考試,輟學的學生不在少數。
因此,能夠從中卷出來的印度精英,都是人中龍鳳。

03.
中國留學生對印度人:又愛又恨
中國留學生對印度人的看法可謂複雜又豐富,既有欽佩,也夾雜著些許不滿。
2020年,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助理教授陸冠南曾發表了一篇論文:《為什麼東亞人而不是南亞人在美國的領導位置上人數不足》。
在美國少數族裔的發展中,華裔與印度裔一直是某種意義上的競爭對手。
論文指出,華裔和印度裔在許多方面的品質是一致的,然而,印度裔的某些優勢常常讓華人感到羨慕和自愧。
最突出的特點是他們的極度自信。儘管對我們來說,帶著咖哩味的英語或許顯得“不堪入耳”,但在他們看來,印度英語才是真正的地道英語。
印度人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印度在西方國家的殖民統治下,逐漸接納了西方文化,使得他們在西方社會發展如魚得水。
這種適應力還源於印度本土文化中的外向性和強烈的表達欲。他們熱愛社交,擅長建立聯絡,並懂得如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相較之下,一些中國留學生可能在跨文化溝通上遇到困難,導致在學術和職場競爭中面臨更大的壓力。
中國留學生的內斂和低調在許多情況下使得他們更難以展現自己的能力。
另外,在印度人的社交文化中,抱團是一種常見現象。
他們常常形成緊密的社交網路,一個人成功後,會努力幫助身邊的人,甚至整個家庭和社群一起向上發展。
這種“團結互助”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競爭力。
此外,印度裔在政治參與方面的熱情也較高,他們透過參與政治來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有效爭取自己的權益。
熱愛辯論的印度人積極投身於政治,喜歡參加各種社團組織,透過能言善辯成為其中的領導者,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當然,有印度人的地方,也令中國留學生特別“煩惱”。
在討論課上,印度同學通常表現得非常積極,頻頻發言,甚至爭搶發言機會,這常常讓習慣於聽從教師指引的中國學生感到不適。
許多在美國工作的華人發現,儘管自己更加努力,取得的成果也更為優秀,但往往不如印度裔同事更容易得到提拔。
印度學生在聚會中的開放態度和幽默風格,常常與中國學生的保守和低調形成鮮明對比。
如果身邊有一個印度朋友也是“寶藏”,比如印度同學給出的求職tips,潤色過的簡歷,提供的面試技巧都非常受用。
印度精英的成功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恰好說明了一點,學歷是門檻,但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軟實力才能走得更遠。
因為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西方社會的執行邏輯,印度人強大的模仿能力、無人能敵的自信和“厚臉皮”令人歎為觀止。
在中國留學生與印度人之間的交融與碰撞中,不僅豐富了留學生活的體驗,也為中國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鑑。
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學會欣賞和學習彼此的長處,我們或許能在對方的故事中找到共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