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內容綜合自網路,謝謝。
據海關統計,2025年前兩個月,我國貨物貿易(下同)進出口總值6.5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下降1.2%(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前兩個月少了2個工作日,剔除不可比因素影響,進出口增長1.7%)。其中,出口3.88萬億元,增長3.4%;進口2.66萬億元,下降7.3%。按美元計價,前兩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9093.7億美元,下降2.4%。其中,出口5399.4億美元,增長2.3%;進口3694.3億美元,下降8.4%。
其中,2025年前兩個月,我國積體電路出口1804.4億元,同比增長13.2%。
前兩個月,進口機電產品1萬億元,增長3.2%。其中,積體電路834.6億個,增加6.3%,價值4022.8億元,增長3.9%;汽車5.6萬輛,減少45.8%,價值216億元,下降49.7%。
據國聯證券研報,中國半導體市場約佔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三成。
中國企業大規模投入傳統晶片製造,正處於全球晶片產業即將迎來複蘇的時點(28nm等成熟製程)。
機構統計,中國大陸半導體廠商2023年產能同比增長12%,達到每月760萬片晶圓。預計中國大陸晶片製造商將在2024年開始運營18個專案,2024年產能同比增加13%,達到每月860萬片晶圓。
由於美國等對先進裝置出口管制,這導致中國大陸轉而擴大投入成熟製程(28nm及更成熟的製程),預計2027年中國大陸成熟製程產能佔比可達39%。
隨著全球半導體行業競爭愈發激烈,中國在成熟製程晶片製造和矽片生產領域正逐漸嶄露頭角,對全球市場構成了深遠影響。傳統上,成熟製程節點(即大於20nm的節點)一直是非前沿晶片製造商的主要優勢所在。這些傳統節點主要為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領域提供支援,其矽片生產為整個晶片行業的研發部門提供了寶貴的利潤來源。然而,隨著中國的迅猛崛起,特別是在矽片製造方面,西方半導體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過去,成熟製程節點晶片的生產主要由一些傳統的大型半導體公司主導,如美國的英特爾、德州儀器(TI)以及日本的瑞薩電子等。這些公司依靠成熟製程工藝(通常是28nm及以上的節點)提供大量的晶片產品,涵蓋從家用電器到汽車、工業裝置等多個領域。
儘管中國在傳統制程節點晶片生產方面的增長勢頭強勁,但也不可忽視一個潛在的市場風險——供應過剩。IDC分析師指出,隨著中國企業的大規模擴張,成熟節點晶片的供給已經開始出現過剩現象,市場的供需平衡受到影響。許多中國企業過度依賴本土市場,但這種過度依賴可能導致產能過剩,進而帶來價格戰的惡性迴圈。
此外,由於中國晶圓廠的數量不斷增加,西方公司將不得不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價格下降將直接影響到這些企業的利潤水平。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公司很可能會加大創新投入,尋求技術突破,以保持競爭力,但這需要巨大的資金和時間投入,短期內難以迅速扭轉局勢。
END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專注半導體領域更多原創內容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關注全球半導體產業動向與趨勢
*免責宣告: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援,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絡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4058期內容,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即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公眾號ID:icbank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點“在看”分享給小夥伴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