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曉
今年前三季度GDP出爐,廣州掉隊的聲音再次漸漸多了起來。擺在廣州面前的,正是一場新興產業之戰。無獨有偶,近日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簡稱:芯粵能)宣佈完成約十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
由粵財基金管理的廣東省積體電路基金二期與國投創業基金聯合領投,社保灣區科創基金、深創投、廣州產投、科金控股集團、大眾聚鼎、博原資本、復樸投資與曦晨資本聯合參與。
至此,廣州半導體獨角獸又新增一員大將。成立於2021年的芯粵能,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專注於車規級碳化矽晶片製造的企業,還創造了國內規模化晶片製造廠建設最快紀錄。據其此前透露,公司投前估值為60億元人民幣,投後估值超70億元人民幣。
回顧近幾年,珠三角半導體追趕戰愈發激烈,希望改寫昔日落後被動的局面。
01.
成立三年
廣州最新半導體獨角獸
官網顯示,芯粵能成立於2021年,位於廣州市南沙自貿區,是一家面向車規級和工控領域的碳化矽晶片製造和研發企業,產品主要包括碳化矽SBD/JBS、MOSFET、IGBT等功率器件,主要應用於新能源汽車、工業電源、智慧電網以及光伏發電等領域。
深扒股東資訊發現,芯粵能與吉利系淵源頗深。根據出資資訊顯示,芯粵能的股東包括威睿電動汽車技術(寧波)有限公司、廣東芯聚能半導體有限公司、廣州芯合科技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其中,威睿電動汽車由浙江吉創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100%控股,後者為吉利汽車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廣東芯聚能半導體是成立於廣州南沙的半導體企業,而吉利控股是其天使輪及C輪融資的投資方。
吉利扶持下的芯粵能,直指碳化矽專案。提到碳化矽,很多人都不太瞭解,它作為寬禁帶半導體材料,適合做功率器件,目前是第三代半導體最火的材料之一。近幾年,在新能源汽車的帶動下,全球碳化矽市場爆發式增長。但目前全球碳化矽市場主要是國外巨頭壟斷,國產替代顯得尤為重要,於是芯粵能應運而生。
據悉,芯粵能碳化矽專案總投資75億元人民幣,分別建設年產24萬片6英寸和24萬片8英寸碳化矽晶圓晶片生產線,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專注於車規級、具備規模化產業聚集及全產業鏈配套能力的碳化矽晶片製造專案。整體工程經過15個月努力建設,目前實現正式通線,創造國內規模化晶片製造廠建設最快紀錄。
資料顯示,芯粵能核心團隊主導過國內領先的主流晶圓廠建設營運,擁有碳化矽晶片製造的大規模運營經驗;技術團隊由來自海內外頭部企業和高校的專家組成。2021年,廣東強芯工程提出構建積體電路“四梁八柱”,做大做強晶片製造業,芯粵能碳化矽晶片製造專案被正式列為“廣東強芯”重大專案,隨後被列為國家級重要專案。
如今,芯粵能碳化矽晶圓晶片生產線順利進入量產階段,達到月產1萬片產能,包括1200V、16毫歐/35毫歐等一系列車規級和工控級碳化矽晶片產品,已與40多家客戶簽約流片,覆蓋了全國絕大部分碳化矽晶片設計企業,包括了多家主機廠和送樣驗證客戶。
要知道,能夠月產上萬片的碳化矽工廠,在國內屈指可數。從成立到建廠、實現量產再到躋身獨角獸行列,芯粵能只用了三年時間,令人驚訝。
02.
身後國資雲集
梳理這次融資,我們看到不少國資的身影。
翻開長長的股東名單中,既有國資平臺廣東省積體電路基金二期、國投創業基金、社保灣區科創基金、深創投、廣州產投、科金控股集團的參與,也有CVC機構大眾聚鼎、博原資本的加入,還有市場化機構復樸投資和曦晨資本,陣容豪華。
從公開資料來看,這或許是廣東省積體電路基金二期第一次落子。去年底,廣東省成電路產業基金二期正式成立,肩負著廣東省實施“強芯工程”的使命,助力廣東半導體產業崛起。
成立於2020年的廣東省積體電路基金一期,至今深度挖掘廣東省重大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專案,所投專案中已經跑出了粵芯半導體、志橙半導體、大普通訊、安凱微電子等獨角獸或即將IPO的企業。與首期一脈相承,二期基金同樣體現了投資多樣化、期限長、讓利機制活等諸多特點,持續關注汽車晶片、半導體材料裝置、化合物半導體等領域,這次投資芯粵能也是廣東省積體電路基金二期首次公開出現在領投名單中
而另一位領投股東——國投創業,成立於2016年,是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按照市場化方式獨立運營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則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也是中央企業中唯一的投資控股公司。
國投創業在投資過程中,注重投資標誌性影響力的專案,投早、投創新、投團隊,致力於尋找和支援具有產業抱負的科技企業家。透過基金投資,國投創業支援了一批打破國外壟斷、實現進口替代、保障產業鏈自主可控的優質科技專案,比如寒武紀、奇安信、榮昌生物等等,每一次出手,頗有風向標的意味。
還有今年剛成立的社保灣區科創基金。基金規模51億元人民幣,其中,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認繳出資50億元,基金交給深圳本土機構深創投來管理,重點投向粵港澳大灣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
進一步看,廣州產投、科金控股集團背後分別代表著廣州市政府和南沙區政府。
以往,大部分政府引導基金都以LP的身份活躍在創投圈,但從最近的重大專案來看,越多越多的政府基金正直接下場投資專案。這也許意味著,政府引導基金除了扮演LP角色之外,也正在嘗試以直投的方式參與引進重大專案,實現精準招商。
03.
大灣區的焦慮
打響半導體追趕戰
如此一幕,正是大灣區重倉半導體的一縷縮影。
曾幾何時,“珠三角為何在半導體上落後於長三角?”這一問深深刺痛珠三角產業界。當長三角在半導體產業高歌猛進時,以廣州、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卻一度在半導體產業上幾乎隱身。
用一位資深投資人的話來說,珠三角積體電路產業發展不平衡,設計產業很大,晶片製造產業底子薄、全面佈局晚,晶片研發、高階科技支撐不足,晶片人才供給體系不完善,總體競爭力受到影響。
這一點本地投資人感受深刻:以往在他們的接觸中,不少初創公司可能拿著來自珠三角的投資,卻傾向於在長三角落戶。
危機感撲面而來。於是,從廣州到整個大灣區,都不約而同地吹響半導體產業的號角。
早在2021年,廣東提出要打造中國積體電路第三極,並描畫出“強芯行動”的詳細“廣東路徑”——做大做強設計業,加快補齊製造業短板,重點發展模擬晶片、功率器件和第三代半導體等,引進和培育封測、裝置、材料等領域龍頭企業。各地行動起來,廣州、深圳、佛山、珠海等地接連出臺半導體扶持政策。
其中,廣州提出要打造“一核兩極多點”的產業格局,南沙作為其中一極,重點打造寬禁帶半導體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全產業鏈基地;而廣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則打造積體電路產業創新高地的核心承載區,建設華南地區最大的積體電路產業基地。
深圳也不甘落後,2022年《深圳市培育發展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業叢集行動計劃(2022-2025年)》釋出,計劃到2025年,深圳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值要突破2500億元,並提出加快建設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高質量人才保障體系,包括高階人才引進、 政產學研聯合培養等高層次、複合型人才等政策。
此後,《佛山市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叢集發展行動方案》《珠海市大力支援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意見》《東莞市促進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集聚區發展若干政策》等等陸續出臺。
很快,一條涵蓋設計、製造、封測全環節的半導體及積體電路全產業鏈逐漸展開。廣東省半導體產業迎來爆發,2023年全省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叢集營收超2700億元,躍居全國第二,並跑出多家半導體領域的頭部公司。
印象深刻的是去年,潤鵬半導體引入大基金二期、國調基金二期等一眾外部投資者,擬募集資金總額為126億元。按此計算,潤鵬半導體估值將達到150億元。其中,深圳市重大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引導基金、深圳寶安區引導基金等國資機構集體出手。如此大手筆,堪稱深圳在重大專案引進上的一個超級案例。
當然,最為人熟知的還是粵芯半導體。2017年,粵芯半導體在廣州成立,隨即火速實現量產,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家專注於模擬晶片領域和進入全面量產的12英寸晶片製造企業。
時至今日,廣東省已經基本形成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帶動佛山、東莞等地協同發展的“3+N”產業格局。放眼整個大灣區,大力建設積體電路產業已成為共識,越來越多半導體投資人的目光逐漸從長三角轉移到珠三角,變得活躍起來。
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半導體崛起是一場漫長的征程。過去一度缺席的珠三角,正在全力追趕。而一個個崛起的獨角獸們,便是這段波瀾壯闊歷史最好的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