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財賦、軍隊是維繫一個王朝系統的基礎,而對這兩樣東西的控制都需要人事來完成,所以,人事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忽必烈在建立元朝之後為了維持不佔人口優勢的蒙古人對天下的控制,於是就放棄了傳統的科舉制,將中原士人完全邊緣化。但這看似維護了蒙古人的利益,卻也造成了中原士人和元朝系統的徹底分離,從而加速了元朝的滅亡。
眾所周知,忽必烈的天下是依靠中原儒士和漢人世侯的支援打下的,但在建立元朝並初步穩定局勢之後,忽必烈卻逐漸將漢人邊緣化,具體表現為:剝奪漢人世侯的軍權;逐步稀釋處於中樞權力核心的儒士的權力,並將中原士人上升的通道徹底堵死。
至於忽必烈為何要如此又是因為,他要證明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合法繼承者,有統治包括中原漢地、漠北草原和外圍各大汗國的合法性。而要做到如此,就必須堅持蒙古貴族的主體地位,代表蒙古貴族的利益。
只有始終堅持蒙古貴族的利益,元朝皇帝才能坐穩蒙古帝國宗主國的地位,也才能維持蒙古人控馭天下的格局。
所以,元朝的高階官員就基本為蒙古勳貴、色目貴族和少數漢人勳貴所壟斷。而中下級官員也主要從各機構中的吏員中進行篩選。
元朝高階官員主要來源於怯薛群體。1204年,成吉思汗在整頓軍隊時,挑選了一部分貴族和平民子弟作為自己的護衛親軍,在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之後,成吉思汗又將衛隊規模擴充到一萬人,分為四班,稱為四怯薛,分別由大汗的四個親信博爾術、博爾忽、木華黎和赤老溫統領,且四怯薛長的職位是世襲的。
在建立元朝之後,怯薛的軍事功能就逐漸弱化,轉而在宮廷內主要從事服務性工作。由於怯薛中大部分人都是出身貴族,所以元朝為了維持蒙古貴族壟斷中樞權力的格局就直接從怯薛中篩選高階官吏。一般來說,怯薛可以直接進入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等主要部門出任相關職位。
尤其是世襲怯薛長的幾大家族,其更是壟斷了核心職位,比如:木華黎的後裔安童在二十歲時就被忽必烈任命為中書省的右丞相;博爾術的後裔玉昔帖木兒在忽必烈時代曾長期擔任御史大夫一職…
等於說,不管是之前的大蒙古國還是之後的元朝,其核心權力始終是被成吉思汗及其心腹的後裔所壟斷。
至於其他的怯薛成員,也可以透過兩種途徑進入官場:透過武職世襲、文職蔭敘的正常途徑做官;被怯薛長推薦,越過中書省和吏部的正常選官程式,由皇帝直接授予相關官職,這種選官模式被稱為“別裡哥選”。
等於是,怯薛先是在宮廷透過為皇帝服務的方式進行歷練,熟悉政治,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再被推入官場。和秦漢時代的郎官一樣,怯薛就是元朝高階官吏的培養機構。
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皇帝可以透過將怯薛外放朝堂進而控制朝局。元朝皇帝比較特殊,不行常朝,每年僅在元旦、皇帝生日以及某些重大慶典的特殊時間舉行“朝賀”,平時並沒有接見官員的制度。
這種情況下,元朝皇帝很容易失去對朝堂的控馭能力。但是呢,皇帝完全可以透過外放怯薛為官的方式完成對外朝的控制,因為,怯薛本質上是皇帝的家臣,又長期在宮廷內為皇帝所服務,是皇帝的“自己人”。當“自己人”控制了各重要崗位之後,皇帝完全就可以在深宮中實現對外朝的權力控制。
說白了就是,元朝皇帝以內朝來控制外朝。和前代不同的是,元朝皇帝進一步將內朝成員放到了外朝的關鍵崗位而已。
由於怯薛之前屬於大汗的家臣,所以,元朝皇帝也只是將家臣外放到朝堂擔任重要官職而已。既然是家臣,那就值得信任。元朝的人事屬於典型的“家臣政治”。

元朝屬於典型的家臣政治
圖源/劇照
總結起來就是,元朝的上層人事是被兩大因素所決定的:草原本位和家臣政治。元朝皇帝透過將怯薛成員和蒙古勳貴安排在重要崗位的方式實現了對帝國機器的強力控制。
當然,元朝皇帝之所以如此做還受一個因素的影響:不管是之前的大蒙古國還是之後的大元王朝,本質上都屬於成吉思汗子孫的共有財產。
既然是黃金家族的共同財產,那麼元朝的核心崗位理應由貴族及其家臣所壟斷。
在核心崗位被貴族壟斷之外,元朝的中下層官員的來源也採取的是一種特殊的途徑,從吏員中進行篩選。
元朝的各級機構中,存在著包括令史、司吏、書吏、譯使、通事等在內的負責公文案牘、保管印信文書、傳達通訊、翻譯等工作的大量吏員。這些吏員按照所在機構的級別、從事吏職工作地位的高低以及工齡為標準是可以直接從吏職進階為官職的。
也就是說,元朝的大部分官員都是出身吏職,而擔任吏職的吏員也都是將來的官員,官吏之間的流通在元朝是極為通暢的。
這種模式有一個好處:所有的官員在出任官職之前都在吏職上經過一定程度的磨鍊,具備一定的業務能力,能夠將相關工作幹好,且極為務實。此模式和蒙古人實用主義的意識是有很大關係的。
對於如此局面,史書的原話是:“我元有天下所與共治,出刀筆吏十九。”
既然元朝的官員主要來自貴族和吏員,那麼中原儒士上升的通道基本就被堵死了,尤其是在元朝還關上了科舉的大門的情況下。
如此,儒士的進階之道就非常狹窄,一般只有補吏和任教官兩種途徑。不過呢,補吏也需要有人推薦,也要和專業的吏員競爭,優勢不大,就是任教官,由於週期特別長,也難以進入正統的官僚體系。
即使那些擁有一定名望的名士被徵召入朝廷,也不過是在翰林國史院中做一些無關痛癢的工作。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元朝的翰林國史院等邊緣部門就是專門安置這些有名望的儒士的。
不過呢,隨著家臣政治逐漸淡化,元朝皇帝就慢慢被大臣和貴族所架空,為了維護皇權,元朝還是決定以發展科舉的方式來給中樞換血。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元朝下詔開設科舉。規定:自次年起,每三年開試一次,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只是,元朝雖然開設了科舉,但錄取的人數卻相當有限,據統計:從1315年到1366年,元朝一共舉行了16次科考,但卻只錄取了1139名進士,而且還是以蒙古人和色目人為先。
元朝皇帝並沒有實現以科舉給中樞換血的目的。這是在貴族已經掌控權力和部分關鍵職位屬於世襲情況下的必然。當然,元朝為了解決財政問題也必須重用色目人,代表他們的利益。
在資源被蒙古貴族和色目人壟斷的情況下,中原士人上升的通道就無比狹窄,據統計:元朝官員出身怯薛的佔比10%,出自吏員的佔比85%,儒士僅佔比5%。
大部分儒士被拒之門外只能在基層從事教育工作。
而現實又是,這部分人的基數又是非常大的,大約有50萬人,加上他們的家屬,佔元朝總人口的5%。由於教育下沉,所以中原計程車人就進入了裂變式增長的爆發階段。
由於儒士的財產基本被保留,所以這些人憑藉財富和教育優勢依然是地方上的領袖,主導著地方政治。
因此,在儒士群體和元朝漸行漸遠的情況下,元朝就逐漸失去了對基層的控馭力。當元末天下大亂之際,這些已經進化為鄉紳的儒士在發現元朝已經不能保護他們的利益時就果斷和紅巾軍展開合作,並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

漢人精英最終選了朱元璋
圖源/劇照
沒辦法,漢人是人口的主力軍,漢人精英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失去漢人精英的支援,元朝的週期註定不長。
也就是說,元朝失去天下是從將漢人精英排斥在官僚體系之外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註定,和大秦之亡一樣,都是因為沒有形成對天下精英的全覆蓋所導致的系統崩潰。
只不過,大秦和元朝都有苦衷:大秦在秦軍將士的軍功都很難兌現的情況下是很難向六國精英分配資源的;元朝在草原本位、世襲、家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下也是資源有限,不能和漢人精英共享權力。
更要命的是,那些不能共享資源的人還佔了大多數,是絕對的實力派。
既然不能解決分配問題,大元的短命就是註定的。當元朝的主力軍在一次次內耗中被極大消耗之後,平衡就已經被打破。
可以說,就算紅巾軍不滅亡元朝,那些以漢人精英為主力的鄉紳群體遲早有一天也會主動更換代理人。
元朝雖然在短期內維護了蒙古人的利益,主導了天下格局,但最終失去的卻是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