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圖/Unsplash)
一根木棍能怎麼吃?網路上不乏這樣的探店影片:在佈景精緻的雲南餐廳裡,一碗砂鍋米線被端上餐桌後,戴著黑色手套的店員隨即把一根木棍削出少許木屑,讓客人拌入米線湯中。當客人投以疑惑的眼神時,店員則會告知“這是我們雲南的吃法”。

△雲貴菜餐廳必打卡的“木屑”香料(圖/小紅書截圖)
最近幾個月,雲貴菜屬實大火了一把。如果用股市的眼光看待餐飲界,那雲貴菜毫無疑問是2024年被炒得最熱的一隻概念股。主打雲貴菜系的Bistro餐廳的扎堆出現,某種程度上回應了都市人對於“原生態食材”“迴歸大自然”和“山系飲食”的嚮往。
鋪天蓋地的山系餐飲還帶火了一種植物,木姜子由此進入大眾視野。
眾所周知西南地區的人嗜食山野滋味,但直接上樹根的吃法仍引來不少獵奇目光。然而,這些看似神秘的木棍,早已融入西南地區的飲食結構中。尤其在黔東南和滇西地帶,木姜子是平常到容易被當地人忽略的烹飪食材,往往出現在某個不起眼的早餐鋪子裡。但同樣一根木棍,只要換個精緻佈景,在食客面前表演一番,價格便可輕易翻倍。
木姜子究竟如何進入西南人的食譜,如今又在更廣闊的餐飲市場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一方山林,一番風味
小魚是土生土長的雲南人,在廣州經營了一家雲南菜餐廳。都說雲南人愛吃老奶洋芋,但把紅酸湯當作底料熬煮的老奶洋芋,在廣東還是不算常見,而小魚店裡一道名為“木姜子紅酸湯老奶洋芋”的菜卻成功征服了廣東食客的味蕾。
很多人是在雲南菜餐廳才第一次嚐到木姜子的味道。所謂木姜子,雖名裡帶個“姜”字,但其實跟姜沒有什麼關係。木姜子是一種樟科小喬木,據植物學家考證,這種樹廣泛分佈於我國西南和華南地區,尤其是海拔1500米左右的溫暖山區。
木姜子樹並不算高,綠色光滑的樹皮和長圓形的葉片在西南山區中並不惹眼。在黔東南一帶,木姜子從冬天開花直至次年三月,花謝了再結果實,而人們連木姜子花也不放過,採摘來泡茶喝。

△網友分享雲南芒市米線攤上的木姜子根(圖/小紅書截圖)
至於木姜子根,小魚的記憶是:在滇東老家的街邊早餐鋪,店家打好米粉後澆上肉湯,顧客再依據自己的喜好添上作料。每家粉店的作料臺上都會提供二三十種作料,除了常見的水醃菜、花椒粉、薄荷葉等,還有一個裝著木姜子根的筐,有些隨性的店主甚至會用塑膠桶裝,邊上配有一把小跳刀,供客人削木屑用。
將木姜子根的碎屑添於牛羊肉湯米線之中,這樣一來,既有優於檸檬和生薑的增香效果,亦有給牛羊肉去腥之神效,這是西南人發明出來的天才吃法。
從根莖到果實,木姜子可以說被西南人用到了極致。它被貴州人廣泛用在烹飪中,也成了諸多名菜中不可或缺的風味。例如名聲在外的貴州紅酸湯魚,少了木姜子,等於丟了靈魂。

△貴州的苗寨(圖/Unsplash)
貴州嗜酸,黔東南的苗寨尤甚。阿花是土生土長的貴州人,來自貴州東南部的清江苗寨,也是一名返鄉創業青年。她發現寨裡家家戶戶都愛紅酸湯,於是著手改良預製,沒料到這款酸湯很快就在全國賣爆。小魚的餐廳裡廣受好評的木姜子紅酸湯老奶洋芋,其湯底原料也是出自阿花之手。
熬製紅酸湯,需要將木姜子、紅辣椒和番茄等食材混合發酵3個月,將酸味最大限度地激發。當地人釀製紅酸湯,實際上也是在最大限度地儲存木姜子的香味。因為木姜子的果實在自然條件下容易腐爛,難以保鮮。
記憶中的“小魔豆”
小時候,阿花並不喜愛木姜子的味道,因為它的味道太沖;長大後,她才逐漸領悟這股味道的精髓。作家梅子小時候也不喜歡吃木姜子,這是因為“孩子味覺過於敏感”。隨著年紀漸長,人生閱歷豐富,口味也會相應改變,反倒會愛上那些童年時絕口不食的東西。
梅子在《味道與記憶》中這樣寫道:“尤其木姜子這樣有個性的東西,只有千錘百煉的味覺才能品嚐到它奇妙的滋味,木姜子的知音,應是有閱歷的人。”

△貴州(圖/Unsplash)
在梅子的筆下,一顆顆綠色光滑的木姜子果實化身為“小魔豆”。她記得童年時,母親在採摘木姜子果即時,常留下樹頂幾枝,等到果實熟至發黑、外殼變硬,再摘下來供人生食——當然只有口味特別重的人才敢這樣吃,若讓外地朋友生食品嚐,他們恐怕會一臉驚愕。對於這種吃法,阿花早就習以為常,當地人相信木姜子果實可以“通氣”,以解便秘之苦。
儘管木姜子的味道伴隨小魚直到成年,但她在離開家鄉後才關注到這種香料的存在。她說:“我們小的時候吃這些食物,其實沒有人會留意其中應用的香料是什麼。因為在當地生活,那些你認為的新奇的東西,其實只不過是當地的日常。”
……
不孤獨星球

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在哪?
點選公眾號卡片,回覆【濟州島】檢視
中國最美目的地

長期以來,在中國的主題樂園市場中,手握一眾IP的迪士尼和環球影城始終是斷檔級別的存在。而本土版主題樂園給人的印象,則一直與傳統遊樂園傻傻分不清。
千篇一律的遊樂專案、狂掉San值的敷衍設計、毫無互動體驗感的工作人員,仿若複製貼上的童年回憶或青春記憶。就在所有人對主題樂園即將做出如上定義時,近年來,中式主題樂園如異軍突起。
從《西遊記》到武俠小說,從盛唐到大明,中式主題樂園正以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方式,拳打米老鼠,腳踢威震天。暑假期間,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比開元盛世那會兒還堵,淮安西遊樂園裡的猴哥都快被遊客薅禿了,河南戲劇幻城更是聽取“中”聲一片……
點選公眾號卡片,回覆【中式樂園】檢視
九行是《新週刊》旗下的旅行公眾號——倡導高品質旅遊生活,從城市到鄉村,從景緻到人文,從美食到風物,我們的好奇心不止,步履不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