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已過半,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程序如火如荼,據LiveReport大資料,截至6月27日,境內企業境外上市備案共有301家,香港作為上市地依舊是企業的頭號選擇。此外,除港、美外,今年備案企業中新增了新加坡、阿斯塔納兩家上市地選擇;上市架構上,紅籌架構依舊是境外上市主流,企業佔比超三分之二。
備案透過方面,申請美股IPO企業稽核加速,透過率超越港股IPO,達到74.7%;VIE架構企業今年4月進入密集透過期!
審批時長來看,申請“全流通”企業平均透過時長40天,基本可在兩個半月內完成;申請IPO上市的審批時長平均在半年以上,美股IPO時長略高於港股IPO;VIE架構企業在今年的稽核速度雖然加快,但審批耗時依舊最長,高達9、10個月。
超300家備案,新增多家上市地選擇
據LiveReport大資料,截至6月27日,境內企業境外上市備案共有301家,香港依舊是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的青睞之地,申請上市地為港交所的企業達199家,排除僅申請“全流通”的企業,擬香港上市企業佔比也接近六成;申請赴美上市企業99家,申請瑞士交易所GDR1家,申請阿斯塔納國際交易所上市企業1家。其中,截至6月30日,2024年新增申請備案企業有97家,已超去年半數(排除秘密遞表企業)。

從申報型別來看,申請間接境外上市(紅籌架構)的企業依舊為主流,佔比達三分之二;申請直接境外上市(H股)有71家,全流通28家,2024年新增1家企業申請新加坡介紹上市。(相關閱讀:第15、16家VIE架構企業透過,海倫司申請新加坡上市)
紅籌架構分為兩大類:股權控制模式和協議控制模式,後者也稱為VIE(可變利益實體)架構模式。兩者主要的不同在於控制方式,前者是境外公司透過直接持有境內公司股權控制公司資產和業務,而VIE架構模式是境外公司透過合約方式間接控制境內公司。備案新規實施以來,VIE架構企業首次被納入監管。
在申請間接境外上市的企業中,排除無招股書資訊的企業,以VIE架構申請上市的企業共52家,或因其存在透過難度高、時長久的特點,所佔比例較小。

從行業分佈來看,備案企業大多分佈在軟體服務、醫療保健、工業製造、食品飲料、貨運物流、居民服務等主流行業,其中前三大行業軟體服務、醫療保健、工業製造已佔據半壁江山。
對於上市主流地香港來說,吸引科創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來港上市是政策所向,港交所也推出18A、18C章,鼓勵生物醫藥公司、特專科技公司來港上市,目前從備案企業的行業分佈情況來看,已初見成效。

從時間分佈來看,經歷了備案新規頒佈的“興奮期”、“低谷期”,2024年企業備案節奏迴歸“穩定期”,每月備案企業數量較穩定,保持在17家左右。

美股IPO透過率飆升至74.7%,VIE架構企業進入“視窗期”
據LiveReport大資料,截至6月30日,共有184家企業透過備案,整體透過率61.1%,相比於去年10月底(37%)顯著提高。
細分來看,對比港美股IPO情況,截至6月30日,申請香港IPO企業透過備案共有84家,整體透過率49.1%;申請美國IPO企業透過備案共有74家,透過率達74.7%,顯著高於赴港IPO的備案透過率。這主要源於2024年美國IPO企業透過備案數大幅增長至48家,半年透過數遠超去年全年水平,中國證監會對赴美企業的稽核進一步提速。

從申報型別來看,僅申請股份“全流通”的企業依舊透過率相當高,達到89.3%;申請H股上市的企業透過率已過半,略高於申請紅籌架構上市企業;其中,紅籌架構中以VIE架構申請上市的企業備案透過率較低,僅32.7%。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17家透過備案的VIE架構企業中,15家均為今年透過,且今年4月份有6家VIE架構企業密集透過,說明監管對其稽核正在加速,未來其透過率或有大幅提升。(相關閱讀:VIE架構密集透過!雲工場、廣聯科技等6家透過備案)

從時間分佈來看,備案新規實施以來,首個季度企業備案數量很多,但透過非常之少,監管、企業方面均在“探索期”;自2023年第三季度至2024年2季度末,每季度備案透過企業數量相當穩定,保持在37家左右,不曉得是不是KPI呢?

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倆月搞定“全流通”,VIE架構依舊“老大難”
境內企業申請備案是境外上市的重要一環,透過備案也是境外上市的前置條件,其時間把控往往影響企業整體的上市節奏,那麼究竟企業申請境外上市備案需要多久呢?
據LiveReport大資料統計,2024年上半年共有103家企業透過備案,整體平均審批時長約165天。
對比港、美IPO及僅申請“全流通”企業,僅申請股份“全流通”企業不僅透過率較高,且審批時長也最短,平均40天左右,最短僅需13天,目前透過的企業都在兩個半月內透過備案;申請港、美IPO上市的企業平均審批時長都在半年以上,申請赴美上市的時長略久於申請赴港上市,平均在208天。

從上市架構來看,申請紅籌或H股上市企業的平均審批時長均在5個月以上,紅籌架構企業申請平均稽核時長高出12天;而以VIE架構上市的企業審批時長最久,平均282天,大約得花9-10個月,相對其他架構得多花3、4個月。

從時長分佈來看,2個月內完成備案的較多,主要是僅申請“全流通”的企業;其餘申請境外IPO上市的企業的平均審批時長大多集中在6-10個月;10個月以上的有5家,大多為VIE架構企業。

轉自活報告 作者 Olivia(本文首發於活報告公眾號 ID:livereport)
本文由「華爾街俱樂部」推薦,敬請關注公眾號: wallstreetclub
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版權宣告:「華爾街俱樂部」除釋出原創市場投研報告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圖片和資料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新增WSCHELP微信聯絡刪除。謝謝授權使用!
關於我們
華爾街俱樂部凝聚華爾街投行的高階資源,為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顧問服務,包括企業赴美上市、戰略投資、併購、私募路演和投資者關係等。在投資理念和技術方面提供華爾街投行專家實戰培訓,為您進入華爾街鋪設成功之路。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掃碼加入華爾街俱樂部&活報告讀者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