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封面來源|Pexels
最近,港股IPO升溫了。
6月有好幾家企業掛牌,還有很多提交招股書,包括一些遲遲沒有進展的公司,也通過了聆訊或開始招股。最誇張的是6月28號那天,7家公司同日開啟招股,兩家公司上市。
這還只是開始。7月第一週已經掛牌3家,9號會有兩家,10號有3家。後面還有一大群公司排隊等著過聆訊。按這個趨勢下去,下半年的港股IPO數量會大幅超過上半年。
港股上市潮似乎又來了。一位在券商工作的朋友印證了我們的判斷,她說最近做IPO業務的同事明顯忙起來了,手裡專案很多,都在加班加點趕進度。
行業上也出現了扎堆現象,新茶飲、共享出行、黃金珠寶,都是好幾家公司組團一起“闖關”。

去港股IPO的公司中,約90%來自中國內地,以TMT、消費行業為主。
這些企業知道,上市的視窗期不會一直開著,趁著行情轉暖衝一把,上市即“上岸”。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很多公司就“盯上了”港股。
茶百道、如祺出行在去年8月首次向港交所交表;夢金園、老鋪黃金不久後“轉戰”港交所,徹底放棄A股。如今茶百道、老鋪黃金已經上市。
從流程上,一家公司從準備材料,到提交招股書,再到正式掛牌,短則半年,長的要好幾年。今年上半年上市的這一批公司,很多是去年下半年交表的。
今年4月是一個小分水嶺,當月港交所雖然只有3家公司掛牌,但正在處理的上市申請數量卻達到101個,5月進一步增加到108個,而1月、2月、3月分別只有68個、77個、89個。越來越多公司申請在港上市,趨勢非常明顯。
6月到達一個小高峰。連鎖餐飲品牌綠茶、造車新勢力哪吒汽車、快遞巨頭順豐、黃金珠寶公司週六福,紛紛交表。當月,一共有9家公司在港IPO,為上半年最多。6月和5月加起來,趕上了前4個月的總和。
雖然單純就IPO來看,上半年港股表現一般——30家公司掛牌,去年同期是33家。但4月之後提交申請的公司明顯多於去年,且IPO的速度加快。比如在6月24日至28日這一週,一共有19家公司遞表港交所,是今年以來遞表數量最多的一週。

圖源 / Pexels
信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侯秀如從事境內外IPO業務,他對“定焦”說,從去年開始,珠寶、茶飲、服裝、傢俱等消費類公司很難在A股上市,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官方有視窗指導,稽核趨嚴,於是內地這類企業開始轉向港股。
最典型的是黃金珠寶行業。夢金園、週六福、老鋪黃金之前想在A股上市,但都沒成功。週六福嘗試了三次,老鋪黃金提交了兩次,夢金園第一次被否決後,更換上市保薦人為中信證券,籌備第二次A股上市申請,後中信證券轉介中信證券(香港)籌備港交所上市。
港股其實不是內地黃金珠寶品牌上市的最佳選擇,但在A股IPO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只要能上市就不錯了。老鋪黃金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為其他品牌赴港打了一個樣,說明這條路可行。
新茶飲行業競爭激烈,企業需要持續融資,大部分品牌靠加盟模式擴張。奈雪的茶在2021年“孤身”赴港上市後,一直沒有其他新茶飲品牌跟進,直到今年,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滬上阿姨集體向港交所遞表,蜜雪冰城和古茗更是選在同一天遞表。
侯秀如說,內地公司去港股上市有兩種方式,一是紅籌模式,需要重新搭建股權架構,時間週期較長,而且重組可能會產生稅費成本;二是H股模式,境內公司不用做股權架構方面的調整,可以直接去港股申請上市,進度會快。
過去,內地很多創業公司將美股作為第一選擇,在拿融資時就會搭建VIE架構,隨著中美博弈加深,美股不吃香了,這些企業開始迴流港股。
如今絕大部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都已經赴港二次上市,之前在美提交上市申請的公司,會主動撤回再轉投港股。從美股“溢位來”的這部分需求,也成了港股上市的一部分。

排隊的比掛牌的多
申請港股上市的公司很多,但掛牌數量並沒有明顯增長,絕大部分在排隊或等待時機。
上半年這一批交表的公司,很多是第二次甚至三次、四次交表,可謂屢敗屢戰。
比如,綠茶曾在2021年3月首次向港交所交表,後來又在2021年10月、2022年4月再次交表,三次均未完成IPO,今年6月是第四次衝刺;嘀嗒出行在2020年就交表了,今年3月是第五次,這次終於成功在港交所掛牌;4月上市的茶百道,也是提交了兩次申請後才掛牌成功;目前正在招股即將掛牌的如祺出行,也經歷了二次遞表。
港股IPO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政策,二是資金。
去年3月底實施的《境內企業境外上市備案管理辦法》(簡稱“備案新規”),改變了港股IPO的遊戲規則:中企赴境外上市,得先在證監會提交備案。
古茗在今年1月3日向港交所遞表後,被證監會要求提交補充材料,其中涉及VIE架構、股權激勵、資訊保護等,比如其中就有一條,“請說明紅籌重組過程中多次增資後再減資的原因”。
證監會至今未給古茗發放境外上市備案通知書,古茗的IPO也沒了下文。按照港交所上市規則,如果企業在提交招股書後的6個月內未能透過聆訊,招股書就會失效。現在,古茗的招股書已經失效了。
證監會發放備案通知書的速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港股IPO的進度。根據以往資料統計,每個月證監會透過的數量在10-20家之間。證監會官網資料顯示,截至6月27日,仍在備案流程中的企業為112家,102家公司的備案狀態為“補充材料”,其中有81家是要去港交所。

圖源 / Pexels
政策鼓勵內地企業去港股上市,證監會4月19日釋出的五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其中明確提到“支援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6月19日在2024陸家嘴論壇上說,對於境外上市,證監會的態度是要加快備案。“現在的速度比以前快了一些,但還要繼續加快備案速度。”
但備案只是第一步,企業能不能在港股找到錢,直接決定上市能否成功。
一家公司在正式掛牌之前,要先進行招股,招股分為國際發售和公開發售,前者面向機構,後者面向散戶,只有兩者同時獲得足額認購,才能上市發行。
侯秀如告訴“定焦”,之前很多公司在港股上市沒進展,部分是因為股票發行不出去。港股非常市場化,只要符合港股上市條件,透過稽核很容易,難點是股票能夠銷售出去。有些企業的融資規模非常小,被稱為“袖珍IPO”。
比如去年上市的北森控股,市值超過200億港元,卻只發行了1%的股份,募資2.4億港元,減去8400萬港元的IPO花銷,實際到手1.55億港元。
“迫於一級市場投資人尤其是最後兩輪投資人的壓力,它不能降估值,在如此高估值之下沒有那麼多資金認購。”德物資本管理合夥人丁柏然曾對“定焦”說。
有些券商會勸企業降估值,折價發行,不想降估值的企業,繼續觀望可能導致招股書失效。
茶百道IPO淨募資24.63億港元,是今年以來港股最大規模IPO,公開發售只獲得了0.5倍認購,國際發售獲1.11倍認購,市場反響非常冷淡。
企業都想以最小的代價,募到最多的錢。現實情況是,市場上的錢不多,投資人只想折價買。茶百道上市首日即破發,盤中股價一度跌超37%。
有業內人士分析,茶百道募資金額太大,市場參與的散戶又太少,導致公配原本10%的比例最終只做了不到5%,剩下的全部給國配,相當於散戶打新百分之百中籤。“這種玩法一般也不是太好,只是為了上市的無奈之舉,上市一般都是跌為主。”

錢從哪裡來
IPO的首要目的是融資,然而要上市的公司太多,資金不夠了。
去年,一共有70多家內地企業在港IPO,合計募資463億港元。根據東方財富Choice資料,今年上半年的募資額不到130億港元,募資額超過10億港元的IPO專案只有一個。
這是什麼概念?
2021年快手在港上市,募資額是478億港元,超過去年港交所全年募資額。再往前,2019年阿里回港募資880億港元。更早之前,2010年友邦保險IPO募資1591億港元。
去年的港股募資額是近20年最少,今年上半年也沒有明顯改變,甚至比去年還下降了。
侯秀如認為,其實過去很多內地企業不願意去港股,一是IPO發行較難、融資規模小,二是掛牌之後股票流動性相對小。很多企業上市是因為跟投資人有對賭,要給投資人一個交待。
目前港股IPO的熱鬧現象,更多體現在集中交表,說明公司上市很積極,但市場還沒有完全熱起來。
今年年初時,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畢馬威、德勤、普華永道都預計今年全年港股IPO集資額可實現約1000億港元。6月下旬,畢馬威將預測值調低至600億港元。不過,它也強調,港股IPO有望於下半年回升。

圖源 / Pexels
港股是一個自由市場,行情走向跟流動性關係密切。
今年4月曾有一波資金湧入港股,助推了這一輪交表熱潮。一位投資人告訴“定焦”,當時美股資金瘋狂抱團“七姐妹”,風險不斷累積,日本和印度股市也創下歷史新高,對比之下港股成為價值窪地,一部分資金開始抄底港股。
當時證監會也意識到,要支援港股,得從流動性上做文章,五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中,有四條都是流動性相關,具體包括:放寬滬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資格產品範圍;將REITS納入滬深港通;支援人民幣股票交易櫃檯納入港股通;最佳化基金互認安排。簡言之,就是引導和吸引更多錢流入港股。
政策釋出後一個月,恒指斬獲十連漲,創下2018年以來最長連漲記錄,當時有很多聲音認為,港股步入技術性牛市。這波行情對IPO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
然而要讓IPO火爆起來,甚至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上市潮,還需要更多資金進場。
因為中美博弈,很多美元背景的資金撤出了港股,這部分空缺需要其他資金來填補。和高資本創始合夥人何宇華對“定焦”說,現在港股活躍的資金,除了當地資金和南向資金,主要就是歐洲和中東的基金。
近年來中東資金在中國市場頻頻出手,阿布扎比投資機構CYVN Holdings去年連續投資蔚來兩次,總金額33億美元。
港交所有意吸引中東土豪來港投資,比如將沙特交易所納入其認可證券交易所名單,允許在沙特交易所主機板上市的公司在香港申請第二上市。
從長遠來看,港股的流動性要有所好轉,還是依賴於美國降息。香港採取聯絡匯率制度,港息隨美息而聯動,如今美國利率很高,遲遲不降息,導致全球資金迴流美國,業內笑稱“高息定存是港股最大殺手”。
或許,只有等到美聯儲開啟降息週期,港股的上市潮才會進一步爆發。

獨家、深度、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