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立:歷史學者行走間的“一期一會”

“學歷史的人應該努力回到歷史的現場去。”大阪經濟法科大學名譽教授華立接受中國僑網“華人故事”欄目專訪時說。
華立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1993年,她赴日本執教,在20餘年間先後出任大阪經濟法科大學國際學部教授、亞洲研究所所長等職。
在日本任教期間,華立繼續從事清史和亞洲史研究,並多次與同行專家學者深入歷史現場,展開學術考察,足跡北至俄羅斯遠東地區,南至東南亞多國。
行走間,華立見到諸多華人遺蹟。在海外生活多年,她對這些歷史細節感觸頗深。“作為同樣長期生活在海外的遊子,我對這種留存在海外的華人遺蹟更多了一份親近和共情。”她說。
01
行走遠東,踏足漠北
2011年,華立隨考察隊前往俄羅斯遠東地區。行程中,讓華立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從共青城乘船前往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時,路過特林巨崖,仰望崖壁之上的明奴兒干永寧寺遺址。
華立在行程中乘火車路過阿穆爾大橋。受訪者供圖
當時,華立與考察隊一行人已沿江航行近9個小時。在一處江水轉彎處,高聳陡立的特林石崖映入眼簾,崖頂平坦展開,其上有一門用作紀念的俄國重炮。
華立介紹說,重炮所在之處及其周邊原是1413年初建及1433年重建的兩座永寧寺遺址。
特林巨崖(特林岬)近景,永寧寺遺址在崖頂,今無存,可見崖頂的大炮。受訪者供圖
行船轉彎,特林石崖被留在身後。華立在行程結束後查閱資料,還原了當年永寧寺的模樣。
考古發掘顯示,初建永寧寺較小,構造簡約。重建的永寧寺更靠近巨崖南端,以重炮所在地為中心,規模和氣勢都超過了初建寺廟。
漠北地區則承載了華立更多的個人情結。
華立曾在草原上生活過7年多,“我對草原文化和遊牧生活覺得親近,在這裡見到歷史的悠久印記,有一種跨越時間的共情。”她說。
2008年夏季,華立隨考察隊來到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在預定日程之餘,她循著依稀線索,來到烏蘭巴托市東南郊外的一處曠地,尋找“買賣城”的遺址。
清朝時期,旅蒙商逐漸形成。商人們不遠萬里,從中原、湖廣等地運送茶葉、綢布、日用百貨等商品到漠北草原展開交易,形成了一條漫長的茶葉之路。
在茶葉之路上,旅蒙商人曾聚集於庫倫(即今天的烏蘭巴托),居住交易,逐漸形成名為“買賣城”的活動區。
隨著歷史變遷,近代以後,庫倫的買賣城逐漸荒廢不存,連其遺址之所在也少有記述。尋找買賣城遺址,成了華立一直以來的心願。
在這處曠地,華立看到大小不一的4座牌樓,其中最大牌樓的橫樑下方繪有彩圖,彩圖內容正是旅蒙商的日常生活。
華立拍攝的牌樓。受訪者供圖
華立表示,旅蒙商人開拓商路,萬里奔波,歷經了許多艱難,這些商業活動也帶動文化上的交流,是十分珍貴的史料。可惜的是,2020年,華立透過線上實景地圖再次搜尋買賣城舊址所在地影像時發現,牌樓上的彩畫已經消失無存。
“或許這就是人與文物‘一期一會’的緣分。”華立感嘆說,雖然一直期望著有機會再訪買賣城舊址,帶著更多資訊和線索去揭開未解的謎團,但時不待人,如今只留遺憾。
02
居於日本,看到文化交流之盛
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兩國文化交往與互相影響的歷史源遠流長。對於在日本工作生活了30多年的華立而言,這種交往留下的烙印堪稱隨時隨地可見。
在華人最早聚居的長崎,華立感受到華僑之鄉的親切。
長崎是明清時代華人在日本的主要聚集地。華立介紹,那裡不僅有同時供奉釋迦牟尼和媽祖的“唐寺”,還有沿河而建的許多座雙孔石拱橋,這種從中國傳入的造橋技法從長崎傳播到九州各地,成為中日文化交流不可磨滅的印記。
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稱為“眼鏡橋”的古橋,建於1634年,是明朝時期的中國僧人默子如定所建,也是如今長崎最知名的地標之一。
長崎唐寺中,最令華立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典型“中式風格”的崇福寺。她介紹,崇福寺不僅與中國福州的一所寺院同名,且兩所寺院的山門造型相同。崇福寺的建築用材和工藝都來自中國,是原汁原味的“中國製造”。
崇福寺山門,又稱“龍宮門”。受訪者供圖
崇福寺中還保留有一口鑄造於1682年的巨鍋,是長崎遭遇大饑饉後,崇福寺僧人趕造出來,用於施粥賑災,煮粥可供3000人分食,體現了華人先賢與當地民眾共克時艱的友好情誼。
“這些建築體現了在日華僑華人對故土的眷戀,在這些地方,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鄉愁。”華立說。
文化交融的影子也投射在當地的文化習俗上。1997年,華立訪問長崎期間見到舞龍隊伍在市內穿行。練習舞龍的青年告訴她,他們幾乎都不是華裔,只是因為喜歡舞龍,所以每年都參加舞龍活動。
華立1997年訪問長崎時遇到舞龍隊伍在市內穿行。受訪者供圖
在每年新曆8月的日本盂蘭盆節,長崎有燃放鞭炮祭祖和將承載亡親靈位的紙船送入海中漂流的獨特習俗。這種被稱為“精靈流”的習俗,也傳承自當年華人的“彩舟流”。還有長崎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春節元宵燈會,每每吸引數十萬遊客前來“打卡”。
03
南下東南亞,探訪“過番”足跡
在世紀之交,華立曾與一些日本學者在東南亞多地走訪。作為華僑華人“過番出海”的目的地,學者們在當地瞭解到一代代華人辛苦打拼、開展生活的歷史過往。
華立表示,行程中最讓她記掛的,是越南胡志明市規模最大的華人聚居區——堤岸。堤岸的典型地標是平西市場,其誕生離不開一位名為郭琰的潮州華人。
平西市場門前。受訪者供圖
19世紀70年代,14歲的郭琰隨老鄉來到堤岸,雖有腿疾,行走不便,但他白手起家,從力氣活幹起,逐漸積累起財富,在工商界取得非凡成就。
1925年,郭琰買下一處舊船廠,設計改造成街市,供堤岸華人商戶經營使用。遺憾的是,在街市竣工前,郭琰溘然長逝。
郭琰去世後,其子接手街市工作,完成了父親的心願。自1928年起,這處市場興盛不衰,造福堤岸華人,如今仍車水馬龍,充滿商業活力。
而在如今名聲遠播、遊客甚眾的馬來西亞雞場街,華立曾目睹古老華埠重新煥發光彩前的艱困面貌。
“雖然在雞場街感受到了華人之鄉的溫潤,但見到它當時的滄桑,心裡也有隱憂。”華立介紹,2000年初到訪雞場街時,當地年輕人多在新城居住,雞場街內難免老舊破敗,令人憂心。
華立拍攝的雞場街景,騎樓建築一字排開,皆為門面窄而進深長。受訪者供圖
可喜的是,在華立的行程結束不久後,在馬六甲行政議員顏文龍的號召下,雞場街的修復工作逐漸開展,“雞場街文化坊”的建設提上日程。
2008年,馬六甲和檳城聯合申遺成功,雞場街也成為馬六甲世界遺產的核心組成部分,成為遊客競相打卡的“活力街區”。
如今,顏文龍的兒子顏天祿接過接力棒,為雞場街的後續發展盡心經營。“老街重新煥發活力令人開心,但我最高興的還是看到年輕一代華人繼承了老一輩維護華人社會的精神。”華立說。
04
一期一會”間,見證歷史的生動
出於歷史學者的職業習慣,華立會在考察中將見聞細節逐一記錄。“這些遺蹟帶著歷史的餘溫,親眼見到它們,會讓我聯想到那些歷史中的人和事,是很特別的滋味,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記錄和傳達的願望。”她說。
當記錄內容積少成多,她將這些見聞梳理串聯,整理成書。因生活在域外,又在域外行走間記錄下這些華人歷史,華立為書取名《域外尋史瑣記——從東北亞到東南亞》。
書中記錄了許多“小人物”的故事,相比宏大的歷史脈絡,顯得具體而細微。
談及此處,華立表示,歷史固然需要宏大敘事搭建框架脈絡,闡明時代走向,但在來龍去脈間,還需要有血有肉的細節支撐。關注社會人物的生活細節,描繪“大歷史”中的具體環節,會使得歷史更加鮮活生動,也更加客觀、科學、公允。
當然,以筆為錄,難以窮盡所有細節。華立對此頗為坦然。她說,歷史是一個求實求真的過程,其中各種大小謎團,需要在行走間尋求答案。“我能夠看到哪一段故事,就講哪一段故事。”
這樣的看法頗具“一期一會”的意味,這句富有禪意的茶道用語如今多被解讀為“難得一面,世當珍惜”。華立也在《域外尋史瑣記》的後記中引用這句日本古語結尾,形容她在行走間與華人遺蹟的相遇和感觸。

記者:門睿
製圖:杜曉姣
責編:馬海燕

許傑:美國首位華人館長的文博四十載

建築師李新宇:找尋共同的“白月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