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過年回家的他們,今年終於找回了勇氣:

Sayings:

快過年了,但實話說,我有些害怕回老家。
因為我恐懼一種落寞的情緒。
我熟悉的年味兒已經不在了。
記得小時候,每年大年初七,是送火神的日子。我們會早早地用棍子和玉米秸綁成火把,一個村子裡的小孩,在傍晚時分,不約而同地舉著火把,去村子的南邊送灶王爺。
我還記得那種你追我趕的快樂。
所有的年味兒最終都是要依附於具體的行動的,而那些無憂無慮的時光則是最好的證據。
但幸運的是,我隱約察覺到消散的東西正在迴歸。
前段時間我的朋友@七七 去山東玩,在村裡看到了虎頭鞋。回來,自己在網上扒教程,竟真的做成了一對小小的虎頭鞋。
是的,現在的年輕人好像越來越喜歡“老東西”了。
讀者@困困 和我們分享,因為在網上刷到打鐵花的影片,在一個加完班的週末,就真的和朋友去看了打鐵花。
@弦上喵喵 也是在網上看了汪滿田魚燈巡遊的影片之後,自己親手做了一個魚燈。
所以今天,我想帶你看看年輕人和非遺年俗的故事,看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那些看起來“舊舊”的民俗?
它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也順便也帶你提前預習下年味兒。
@弦上喵喵
我是一個手工愛好者。去年我在網上刷到了汪滿田魚燈巡遊的影片,被震撼了。
那是從小在城市裡的我,從未感受過的地域風情,隔著螢幕,我都覺得熱血沸騰。
二話不說,立刻開工。我躲在自己的小房間裡,照著影片教程,一個人開始磕磕絆絆地學起了做魚燈。
有手藝戲稱“寧願扎十個骨架也不願糊一隻魚燈”,最難的步驟是糊布。
因為魚燈骨架是不規則的,有平有彎,每一塊要糊平整,十分困難。普通的膠水也粘不緊,需要用熱熔膠槍。
熱熔膠還幹得特快,需要定好位置後,快、準、狠地把布粘上去。新手很容易失敗,我手上還被燙了個疤。真的很崩潰。
但做好了,還是很有成就感。
魚燈的每一條深淺的色彩、濃淡的筆畫,都有手藝人的心血和溫度,這是工業化生產無法替代的。
@困困
我最初是在影片上了解到打鐵花這個專案,就覺得好美、好浪漫啊。
那個影片是在過年期間拍的,也是由此我才知道打鐵花是一項特別的年俗活動,甚至還是非遺。

所以從那之後就埋下了一顆種子,我總想親眼去看看。

直到去年夏天一個週六加完班的晚上,我和朋友臨時出逃,專門跑到一個景區去看打鐵花。
沒見過這麼大的場面,師傅用錘子砸下的瞬間,隨之,迸發出來許多火花。
看著璀璨的天空,我一直哇哇地叫著。但師傅們看著一點都不害怕。他應該是吃了很多苦,才能把鐵花打得這麼漂亮。
我一直把看打鐵花的影片,存在我的手機裡。算是平淡生活中的一點星火了吧。
我覺得年俗不僅僅是讓節日變得更有儀式感和氛圍感,更重要的是這些非遺帶回來了久違的年味兒。
它像是一個密碼,可以重新啟用兒時新年的快樂,也啟用一些溫暖。
@崽崽
我是2012年知道“打鐵花”這項非遺的,第一次看是和我爸媽一起。
那個夜晚對我來說,是比較特別的。我現在記得還很清楚。那時剛過春節,去看打鐵花的人特別多。
人擠人,人擠人。
但真正開始表演時,看著黃色的鐵花一直在往外濺,形成一個巨大的圓,滿天都是金色的場景,我的心暫時平靜了一些。
打鐵花和煙花很不同。煙花是在高空綻開,但打鐵花是像金色,但沒有重量的水,輕盈地揮灑開。
它對人感官的刺激不是那種很生硬的,而是緩慢、溫和的,讓人覺得很燦爛,但同時很慰藉。
我突然意識到,真正的年俗會蔓延到一年中的每一天,以燦爛的熱烈的形式。
就像那個滿天都是金色的場景,直至現在還停在我的心裡。
@lingling
我是福建人,我們那邊傳統民俗還是比較多的,舞龍、舞獅等,儘管是非遺專案,但其實在民間一直有傳承,對於我們這些本地人來說更是早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過年的一部分。
從幼兒園起。我就記得我們一家人會在元宵節時,一起上街看舞龍表演。
穿著紅色表演服的表演隊在街上穿行,商戶會在他們靠近時,點鞭炮迎接,表演隊便會停下表演,之後,商戶遞給他們一個紅包,以討喜頭。
煙花和人群熙熙攘攘的聲音混成了一臺交響樂,把我緊緊包裹在其中。
抬頭是滿天煙花和孔明燈,眼前是互相祝福的景象,讓人覺得很熱鬧,很幸福,也給人一種希望感。
因為只有這一天,我們才會因為“要去看錶演”,出現一家三、四代人一起上街,並邀上親戚、朋友一起相聚的情形。
之所以是“文化遺產”,可能正是在於它成了那個無可替代的,連線家的紐帶吧。
@小黃椒
我出生在安徽宣城,我們那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宣紙。
我想講的故事是關於我的書法老師的。
他是一個50多歲的爺爺,他頭髮很少,人很和藹。我從小學時,跟他學毛筆字,學了三年,後來,我們就失去聯絡了。直至十幾年後,我研究生快畢業了。
有年春節,我在路上偶遇了他,跟他打了招呼,他竟然還喊出了我的名字。
我細細地告訴了他我這些年的經歷,他欣喜我的成長。後來,還專門用宣紙寫了一副字,送到了我媽工作的地方,字裡特意融到了我的名字。
我很感動,本想以後春節時,一定要去看望他。但前兩年,我媽打電話說,老師已經年紀大了,已經走了。
這是一個只會發生在我們城市的故事,因為宣紙,因為人對文化的嚮往和敬重,而產生的一段情感羈絆。
謝謝我的老師。
@小西
我是廣東人,我們老家的年俗特別多,我們把它稱為過“勞熱”。
等到過“勞熱”期間,我們就會看見英歌舞表演。在我小時候,英歌舞還沒現在這麼火。
只記得是幾個人臉上畫著很重的油彩,像唱京劇的妝一樣,拿著兩個棍子敲啊敲。
遊神隊伍會從宗祠出發,繞整個村子一大圈,之後再回到宗祠。路上會放很多鞭炮、煙花,還有敲鑼鼓的聲音,氣勢特別強。
後來,我出來上學,還擔心過英歌舞這項非遺消失的問題。但自從英歌舞在網際網路走紅之後,它現在被單獨拎出來作為一個表演專案。
聽人說,現在的英歌舞演員的表演比之前更賣力了。
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非遺年俗留存下來,因為那不僅僅是一份年味兒,也是許多人珍貴的童年記憶。
@鄧卓
三年前,我在微博上看見了通草花的照片,覺得特別漂亮,順著線索,找到了我現在的師父,通草花非遺傳承人李依凡先生。
接觸到通草花後,我就著迷了,脫產、全職,每天都去學。
通草花在古代是宮廷后妃的頭戴簪花,到現在歷經了2000多年。它非常難運輸、難儲存。
但這麼易碎、脆弱的一門技藝走到了今天,並且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讓我感受到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
製造通草花的過程不容易,因為它的材質易碎,對幹、溼度的把控要求高。人要在幾秒鐘內,迅速地把一張平面的通草紙,做成立體的通草花瓣兒。
很熬人,但我不覺得累。
對我來說,它更像是一種藝術創造,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也可以用作品和別人發生共鳴。
能夠享受這種“無用之美”,讓我非常幸福。

寫在最後:

寫下這些文字時,我的腦海裡不斷湧現《雄獅少年》的一句話。
“只要鼓點還能在心中響起,我們就是雄獅”。
那是,我第一次以一種“傳統也可以很酷”的眼光,去審視舞獅等非遺年俗。
但真正讓我興奮的是,現在我們越來越能發現在很多老年俗,老手藝中,往往藏著一種溫度,一種讓人感到踏實、雋永的美感。
在春節這個辭舊迎新這個特殊節點,它安慰人,也凝聚人。
也帶給人希望。

在不起眼的市井裡,和年味兒一同被帶回的還有珍貴的非遺哪年俗。比如在下面這支由 百草味 推出的短片中,你會看到非遺年俗是怎樣用它們獨特的魅力來重燃人們的熱情的。

隨著壯闊的英歌舞登場,黑夜中游弋的魚燈與遠處的打鐵花交相呼應,獻上了一場視覺盛宴的同時,也點亮了人們對於新年的所有想象。

新年向來是滿載祝福與圓滿的象徵,文化與傳承也在此刻具象,交錯成彌散著的濃濃年味。而 百草味 非遺魚燈全堅果禮盒,透過魚燈入畫來傳承文化復刻年味的同時,也用飽滿的堅果傳遞對團圓的嚮往,祈福於方寸之間,祝福傳千里之遠。
左滑檢視更多內容
在激情動人的畫面映襯下,百草味 為你呈上這份充滿年味兒的文化伴禮,用傳統文化點綴時間,陪你過一個美好中國
要相信,時光不敗浪漫,傳統歷久彌新。
撰稿:霜霜
實習:綠豆
責編:許無
晚禱時刻: 
年味仍有蹤跡,
歷久之後彌新。
我們對新年的期待, 
 是希望快樂無論新舊都能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