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中國已經進入物質全面充裕唯缺孩子的時期

一、中國物質全面充裕,部分行業產能過剩
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間,中國經濟已實現飛躍式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如今的中國,物質充裕的成果隨處可見。
在農業領域,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糧食總產量更是首次突破1.4萬億斤,人均糧食產量約500公斤,遠超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不僅如此,“肉盤子”“菜籃子”“果盤子”同樣豐盛,走進各類大超市,都能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國的新鮮肉類、蔬菜和水果。
工業方面,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全球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40%以上的品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大到汽車、輪船,小到螺絲釘,中國製造的身影無處不在,不僅滿足國內需求,還大量出口海外,在全球市場上佔據重要地位。
以下是工業方面的一些具體資料:
2023年中國發電量達到94564億千瓦時,居世界首位;人均發電量達到6700千瓦時,雖然低於美國等西方國家,但遠高於世界人均發電量(為3735千瓦時)。
2024年中國汽車產銷累計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汽車產銷總量連續16年穩居全球第一。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585.9萬輛,同比增長19.3%。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8.4萬輛,同比增長6.7%。
2023年中國智慧手機產量達到11.4億臺,已經鞏固了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國的地位。此外,中國也是許多關鍵電子元件和移動通訊技術的主要生產國,擁有全球領先的光纖寬頻和行動通訊網路基礎設施。
消費領域同樣呈現出繁榮景象。202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達到48.79萬億元。電商的興起更是讓消費變得觸手可及,2023年中國網上購物使用者已經超過9億人,每天快遞攬收的包裹就有約4億件。
在住宅建設方面,2023年底,中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超過40平方米。據央行2019年的調查,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住房擁有率為96%,有一套住房的家庭佔比為58.4%,有兩套住房的佔比為31%,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佔比為10.5%,戶均擁有住房1.5套。
在教育領域,中國人的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根據七普資料,2020年全國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91年,比2010年的9.08年提高了0.83年。勞動年齡人口(16-59歲)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0年的9.67年提升至2020年的10.75年。根據教育部資料,近幾年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已經超過1000萬人。
中國不但已經進入物質全面充裕的時期,部分行業(包括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還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
傳統產業:鋼鐵、家電等行業多年來一直面臨產能過剩的壓力。鋼鐵需求進入低速增長階段,而產能仍在高位。家電行業則進入存量置換需求增長階段,產能過剩問題相對穩定但依然存在。水泥行業與房地產和基建行業緊密相關,在房地產市場需求放緩以及基建投資增速下降的背景下,水泥的市場需求大幅減少,而水泥行業前期建設的產能相對過剩,導致水泥價格持續低迷,水泥企業虧損現象較為普遍。
新興產業: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政策推動,一些新興產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跡象。例如,汽車行業面臨“產能與技術雙過剩”,傳統車企和新勢力汽車品牌商的全新工廠在2024年投入生產,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新能源汽車領域,動力電池產能超高速增長,供大於求壓力趨於增加,產能利用率走低。風電裝置行業也面臨產能過剩,從供給端來看,風電產業快速發展,眾多企業湧入市場,使得風電裝置產能迅速擴張。但在需求端,儘管隨著碳中和目標推進,風電需求持續增長,但市場增長未達預期,導致產能遠超實際需求。
宏觀資料層面:從產能利用率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2024年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5.1%,比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
總結:中國已經基本走出了曾經的物資短缺的困境,憑藉全球第一的製造業總體規模,進入到物質全面充裕的新時代。但與此同時,強大的生產能力也帶來了產能過剩的新問題,影響到了相關行業的健康發展。
二、中國出生人口急劇減少,孩子數量嚴重不足
在物質全面充裕的同時,中國卻面臨著嚴峻的人口形勢,新生兒數量已經連續多年持續走低。曾經熱鬧的幼兒園,如今招生規模逐年縮小,一些小型幼兒園甚至面臨關停的困境。中國孩子數量的嚴重不足,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生育率持續下降。自1991年以來,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一直低於更替水平,並且近年來進一步下降。2020年生育率降至1.3,2023年生育率進一步降至1.01,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
出生人口數量急劇減少。中國出生人口在2016年還有1883萬人,到2023年就減半到902萬人,前後相隔僅7年時間。而在陷入嚴重超低生育率的日本,出生人口從1982年的150萬,減半到2023年的75萬則花了41年時間。兩相比較,可以發現中國出生人口數量的下跌速率已達到十分驚人的程度。
2024年中國出生人口雖然有所回升,但由於育齡婦女數量下降、結婚人數減少、生育意願低迷等原因,預計2025年出生人口又會重回下降趨勢。根據七普資料推算,2025年中國15-49歲育齡女性數量比2020年減少1600多萬人,其中,2025年20-39歲女性數量比2020年減少1400多萬人。因此在可以預期的未來幾年裡,出生人口長期處於低位會成為一種無法避免的必然結果。
2024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達22%,而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683萬人。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對社會養老負擔、勞動力供給等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生育率下降,老年人口占比不斷增加,而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導致養老保障的負擔加重。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少子化會對創新力和技術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影響創新的根本因素是人口,人口規模是創新力競爭中的基礎性變數,人口數量越多,可以投入的研發人員也就更多。這種人口越多、創新力越強的關係並非線性,而是具有遞增效應。也就是說,人口越多,不僅總體創新力會越強,而且人均創新力也會越強,這就是所謂的規模效應。而在一個快速老化和萎縮的社會中,技術發展會更慢,並且最終陷入停滯和倒退。
人口年齡結構對創新力也有影響。一般來說,30歲左右是最適合創業的年齡,所以一個國家如果擁有大量30歲左右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那麼就會對其創新尤其是顛覆性創新很有幫助。相反,如果一個國家正在迅速老齡化,那麼潛在的年輕發明家和企業家就會變少。而且老齡化社會還存在一種普遍的阻擋效應,即由於老人在企業和社會中佔據了太多重要的崗位和資源,勢必影響年輕人晉升和鍛鍊的機會,從而削弱年輕人創新和創業的活力。
總結:中國正面臨極為嚴峻的人口形勢,新生人口不斷下降而且還將長期處於低位。伴隨著生育率的持續走低,中國的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會帶來更為沉重的負擔,並且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創新潛力。
三、中國現在需要大幅增加對人口的投資
之所以會出現目前這種物質全面充裕唯缺孩子的局面,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多年來過於注重對物質生產的投資,卻在“人口投資”方面長期存在著嚴重短缺。
近年來,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等物質領域的投資成果顯著。高鐵里程不斷延伸,橋樑橫跨江河湖海,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這些物質投資為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大動力,提升了國家的整體形象和競爭力。然而,過度的物質投資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部分城市出現了大量的“鬼城”,新建的樓盤無人居住,商業綜合體冷冷清清。大量資金被投入到這些物質專案中,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產能的過剩。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在人口投資方面卻顯得相對滯後。近年來,雖然有不少地方政府出臺了生育補貼政策,但補貼金額普遍太低,與養育孩子的成本相比只是杯水車薪。當前中國的托育服務市場發展相對滯後,存在機構匱乏、師資不足等問題。很多家庭尤其是雙職工家庭,難以找到安全、可靠的托育機構,這增加了養育孩子的難度和成本。在交通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對多子女家庭的支援不夠,缺乏對有兒童家庭的便利設計和資源分配傾斜。此外,女性在生育期間可能會面臨職業發展的中斷或收入的減少,導致一些女性為了職業發展而推遲生育甚至放棄生育。
解決低生育率問題的關鍵,是讓養育也成為一項有收入的“工作”,並確保養育家庭獲得的收入是穩定和可預期的。要提高生育率,需要大幅度增加對人口的投資。我們建議按照孩子的數量針對家庭發錢,具體的政策建議如下:給每個一孩每月補貼1000元,給每個二孩每月補貼2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稅減半,給每個三孩及以上的孩子每月補貼3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稅全免(為避免貧富差距加劇,可以對於特別富裕的家庭設定一個封頂補貼的上限)。未來的投入力度,可以隨著生育狀態的變化做出進一步調整。考慮到目前中國經濟急需擴大內需,還可給每個孩子一次性10萬元的現金補貼,這既能提升生育率,也有助於提振內需和帶動投資,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對於政府而言,發錢是支援養育家庭的福利支出,可看成社會針對父母養育未來納稅者的付出所做的經濟補償。由於育兒家庭的消費傾向高,給他們發的錢會有很高比例轉化為消費支出,可以帶來相關市場的繁榮,進而帶動財政收入的增長。發錢給養育家庭也具有公平性,因為養育家庭付出了時間、精力和財力來養育小孩,小孩長大後則透過消費、工作來支撐整個經濟,並透過納稅等方式直接貢獻社會。長遠來看,政府的這些經濟補貼就是深謀遠慮的長期投資,並且最終會從中獲得豐厚回報。
在將更多資源由物質生產轉向人口投資的過程中,整個社會都有必要重新理解“以人為本”的內涵。伴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具有革命性的創新成果。就以今年春節期間為例,機器人已經開始在央視春晚的舞臺上進行表演,DeepSeek等人工智慧產品更是成為很多人在智慧手機上的標配。那麼,當越來越多原本由人類完成的工作現在被轉交給這些工具之後,人類自身的價值又需要在哪裡得到體現?我想,“創新者+傳承者”才是人類最重要的自我定位。這裡所說的創新和傳承,不僅包括在科技領域內的各種發明和突破,更是需要進一步延展到文化領域乃至整個文明層面的延續。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人類自身長期且旺盛的不斷繁衍。唯有更多的人,才能實現更好的創新與傳承。
總結:中國的各項產能十分充裕,唯一缺少的就是孩子。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投入回報之間的錯配。因為養育孩子需要家庭投入,但孩子成長之後帶來的回報則由整個社會享有。所以現在必須要在國家層面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透過中央財政把更多的福利給予養育孩子的家庭,既有利於提高生育率,也有利於擴大消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