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 Letsight
微訊號:letsight520

01.
學費猛漲,中產收入跟不上
前段時間大熱的電視劇《凡人歌》堪稱中產家庭的噩夢。
劇中,曾經月薪4萬的人力總監婚後成為全職媽媽,後來不得不去做月嫂補貼家用,最後甚至擺起了滷菜攤。

而一度風光的企業高管被公司最佳化,創業失敗後靠送外賣維持生計。
雖然劇中沒有提到他們的孩子是否在國際學校就讀,但在“中產破產三件套”中,就已經佔了兩樣,足以讓很多中產爸媽看的心驚肉顫。
但現實生活比電視劇更具戲劇性,備受一線中產青睞的國際學校,隨著學費瘋狂上漲,讓中產家庭本就緊張的財務狀況雪上加霜。
和2023年相比,北京國際學校學費平均漲幅維1.8萬元,上漲率接近20%。
其中,北京中加學校的學費漲幅最高,達到131.67%,朝陽區博雅學校學費上漲也達到了29.16%。

再看看上海的學校,相比去年,平和從每年15.8萬猛增至20萬, 漲幅27%。
世外、星河灣等學費漲幅都超過了20%,上海德威外籍子女學校是學費最高的,但在2024年依然漲了4%。

這些數字乍一看或許比較抽象,但我們以上海德威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為例,按照2024年的學費標準,孩子從小學一直讀到高中,家裡將花費468萬元。
這還沒有算上幼兒園的費用,一套房直接就沒有了。這也難怪近年來家長群中大家都在討論:給孩子留一套房子,還是送他上國際學校?
國際學校的學費幾乎年年上漲,成了中產家庭不可承受之重。
在英國,私立學校的學費同樣也呈現出上漲的趨勢。
今年5月釋出的《2024英國私立學校報告》顯示,走讀制學校平均學費水平為每學期6,021英鎊(約合人民幣5.6萬元)或每年18,064英鎊(約合人民幣16.8萬元)。
與2023年相比,平均學費增長率達到了8%。而寄宿制學校的學費增長則更加猛烈,平均漲幅達到了9%。

相比於英國私校,美國私校學費上漲相對溫和,但每年都有小幅度提升。
比如,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學2023年的寄宿學費為6.48萬美元,而2024學年寄宿學費上漲至6.7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8.9萬元,漲幅達到4%。
另一所頂尖美國私校安多佛菲利普斯中學學費漲幅甚至超過了10%。
如今,許多中產家庭面臨的現實是一邊是經濟壓力,收入不穩定;另一邊,國際學校的學費漲幅驚人。

國際教育的門檻越來越高,逐漸從昔日中產家庭可以企及的選擇,變成難以持續的奢侈品。
中產家庭理性對待國際教育的同時,國際教育似乎也重新選擇它的受眾。

02.
國際教育的“配貨”時代
曾經有人很巧妙地即將“爬藤”和“愛馬仕配貨”聯絡在一起,這種比喻真的一針見血。
如果要買一隻愛馬仕包,有錢還不行,必須得花相當包的價格來買圍巾、飾品、衣服等來“配貨”。

即便如此,最後能不能買到愛馬仕包還是個未知數,但所有人都告訴你,不配貨,就永遠買不到。
如果說藤校是愛馬仕,那麼背後的國際教育和名校錄取的一切準備就是這個“配貨”的過程。
家長們不斷花錢,花費精力去包裝孩子,讓他們符合名校的招生偏好,然而結果如何,充滿著不確定性。

“配貨式”教育投資往往從初中,甚至更低齡的時候就開始了。
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美高、英高,學費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補習、各種興趣班、各種活動專案才是大頭。
而且“剛需專案”如藝術、體育、競賽、科研專案等越來越多。
從鋼琴課到馬術訓練,從志願服務到國際夏令營,每一項都是巨大的財務支出,卻也被視為是進入藤校的“敲門磚”。

家長們心裡清楚,僅靠學術成績已經不夠,沒有下重本去“配貨”,孩子很難在諸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被藤校錄取。
令人更感無奈的是,很多家長在孩子低齡時,往往沒有意識到這場“配貨”背後的經濟壓力。
隨著孩子的成長,教育成本就像滾雪球一樣不斷攀升,從補習班到課外活動,費用一路飆升。

但是家長們對這些具體的增長數額往往是模糊的,他們也沒辦法準確預估最後的“教育賬單”有多高。
到了真正考驗家底的時候,家庭經濟突然吃緊,國際教育被迫斷供,孩子淪為國際教育的“爛尾娃”。

03.
精英大學從來不愛中產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精英大學從來都不青睞中產。
雖然越來越多大學宣佈取消傳承錄取,即使不再優先考慮校友子女,但階級之間的差異,從來不是擺在桌面上的。
《紐約時報》曾釋出一篇哈佛大學教授的論文,揭露了中產爬藤悲催的一面。

這項研究以八大藤校、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杜克大學這12所全球公認的頂尖名校為物件。
結果顯示:中產階級的錄取率,比不上富人階層。
就連最直觀的硬指標SAT分數,也出賣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中產。
研究指出,在SAT/ACT相同的情況下,家庭收入位於全美前0.1%的富裕家庭孩子,進入這12所名校的機率高達40%!

其中一所提供了招生資料的大學顯示,富裕家庭的孩子在非學術評分上獲得高分的可能性,是中產家庭孩子的1.5倍。
換句話說,富裕家庭不僅透過頂尖的私立教育和資源優勢獲得了更高的學術成績,在綜合素質評分上也更勝一籌。

如果說,中產家庭註定是比不上富裕家庭,那麼接下來的資料將再次讓中產感到心寒。
研究還發現,中產家庭的孩子和貧困家庭相比,在錄取上依然處於劣勢。
在同等成績的中產階級學生中,只有約10%的人能夠進入這12所大學,而這一比例,在貧困家庭的學生中高達20%!

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名校近年來更注重“社會流動性”和“多樣性”。
針對貧困地區或低收入家庭的招生政策有所傾斜,進一步壓縮了中產階級孩子的機會。
中產扎堆名校、瘋狂卷體育藝術、把標化刷到接近滿分,依然在錄取上稍遜一籌。
儘管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精力,換來的卻是遠低於預期的結果,令很多中產家長倍感無奈和失望。

與其說是中產父母放棄教育,倒不如說,是國際教育在自築高牆,篩選真正能夠承擔,不追求價效比,不計較回報的家庭。
雖然很殘酷,但往好的方面去想,國際教育重新迴歸理性,或許能夠倒逼家長們去思考:
繼續傾盡全力追逐這些“精英”光環,還是選擇一條更務實的教育之路?
這可能是中產家庭在未來面對教育競爭時,必須做出的重要抉擇。

關鍵詞
孩子
國際學校
國際教育
名校
中產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