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梯112戶,是年輕人登陸成都的第一站

3梯112戶,成都樓盤梯戶比傳奇。
當我走進位於二環路紅牌樓的名人風景小區,我才知道什麼叫成都高密度天花板。
名人風景又名楠麗灣,竣工於2008年,在二手房交易平臺的資訊言簡意賅——二環路旁,新雙楠,低公攤,實用小戶型。
名人風景小區其實沒有名人為它站臺,但它卻靠著自身實力,在紅牌樓的永盛南路活成了一道別致的風景。
初次涉足此地,我好像到了香港怪獸大廈面前,密密麻麻的窗戶附著著層層疊疊的衣物,抬頭360度環繞觀看大樓,每個角度都能看到內衣內褲。

對於附近的中介而言,名人風景是附近租房成交率最高的小區;對於成都的就業市場而言,名人風景則匯聚了大量年輕勞動力。
3梯112戶,讓它打響了在外名聲,但深度瞭解之後,我發現它是無數個蓉漂軟著陸成都的第一站。

3梯112戶
在這裡開房都找不到路
當我邁進名人風景小區裡面,感官上除了被眼前的連體式樓宇震驚,身心也體驗到了一種久違的集體生活氛圍感。
一樓的公共區域窄窄的,核心綠化區域就兩個板凳三個垃圾桶一片植被,
底商小店卻鱗次櫛比,影印列印辦證拍照、麻將、按摩、乾洗、寵物,10米之內生活範圍生活的基本需求都能得到迴響。
當公共區域被擠壓到一定程度,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好像突然拉近了。
在各個單元樓下轉悠,我耳朵裡聽到了1樓房間裡傳來的嘈雜細碎的電視聲、麻將聲,鼻子聞到了各式各樣的晾曬著的衣物裡滲出的洗衣液香氣,還隱隱地嗅到了從3樓上傳來的一股子猛火炒菜的嗆味兒。
沿著那股炒菜的嗆味鑽進了樓裡,站在過道里,我和同事像是來到了一個正在拍戲的懸疑片片場。
還未來得及證實是否如自媒體號說這一條長廊走下去就有一百多戶人,人首先就在這種毫無自然光線的環境裡變得膽怯和小心。
根本不敢大聲講話,因為我都能聽得到裡面的人在接電話在咳嗽在看電視,路過每個房間,我都在希望他們不要突然開門然後和我撞見。
自己明明什麼都沒做,但躡手躡腳的姿態讓我散發著強烈的偷感。
在走廊裡走著走著,中間會冒出來和對面走廊的一個岔路口,再沿著岔路口繞啊繞,
人就像掉進了迷宮一樣彷徨無助,“這是哪兒?”“這不是剛剛走過嗎”…..
讀者朋友看到此處別覺得我對大樓的內部構造描寫一筆帶過不夠清晰,因為走完了三層我腦殼都是昏的。
但有一點十分確定,3梯112戶是存在的,只不過是按單元計數的,相當於在名人風景1個電梯在1層就要負責起37.3戶人家的出行。
我得出一個結論,在這裡,電梯資源就是最緊缺的資源,一旦錯過電梯,意味著上班要麼提前半個小時,要麼遲到半個小時。
面對這個問題,外賣小哥也發出了無奈的感嘆——“每次來都要兜兜轉轉繞一圈,電梯還不好進,等挺久。”
在核實門戶數的過程裡,我還瞥見有些房間被打造成民宿,但有一點心疼在這裡開房的情侶,拉著物件的手一路走走到哪裡才是盡頭?
因為小區電梯有許可權,沒卡的人只能從步梯上下行。

在老舊的步梯裡,剝離的牆面訴說著名人風景的滄桑,牆面四處張貼著各式小廣告,而其中要數寬頻廣告出現次數最頻繁——

”租房客戶專享寬頻低至40元/月“。

看到這裡我豎起大拇指,名人風景,真的是為租房而生啊。
 在名人風景小區
每天都有人在搬家
交通方便、30平米標間、1300元住進二環電梯房,抵達紅牌樓地鐵c口,我開啟小紅薯就被推送了帶有以上字眼的租房帖,而80%的房源基本被名人風景包攬。
在租房這一方面,名人風景除了有驚人的梯戶比,也有大家最愛的價效比。
去中介那裡詢問了一番,得知整個小區戶型面積在18平米~31平米左右,1~5層是躍層,5樓以上就是整齊劃一的小單間。
中介告訴我,在這些小單間面前,初出茅廬沒錢又想有點私人空間的小年輕終於體會到了整租千元房的優勢,不用合租不用擔心廁所隨時有人,整租解決了他們的痛點。
而讓我有點意外的是,小小的名人風景小區,四周卻盤踞著好幾個租房門店,每個中介都給我複述著同一句話:“這是周圍租房最便宜的地方,其他小區套一都要2k加,年輕人們都圍聚過來了。“
的確如中介所說,年輕人們正在一批一批的蜂擁而至。
因為從我走進小區,這裡隨時都有人在搬進,我基本沒有看到搬出的人,但更多的是搬進的人。
1樓的電梯旁時不時就會出現兩三個行李箱,行李箱上又積壓著一些細碎的小東西,

停靠的電梯裡會突然閃現一個大件,比如下圖這個棕色的物件,可能是上一任房主遺留的房架,也可能是中介為了湊傢俱臨時撿的三手貨。
又比如,在1棟逼仄的電梯出口處,一對夫妻正在推著小拖車把零零散散的鍋碗瓢盆往新家裡傳運,
在外界看來緊湊的梯戶比,其實沒有阻擋年輕人在這裡短暫過渡的決定,甚至,可能恰好因為它的特殊性,也為一部分年輕人獲得了能力範圍內的落腳點。

 住在名人風景是種什麼體驗
有人說這是青春最晦澀的模樣
我提出需求說想看看名人風景的房到底長啥樣,中介爽快的帶著我們前去,“你們隨便看,多得很。”
她拎著一大串鑰匙叮鈴哐啷就出發了,帶我們熟練地刷卡上電梯然後帶看房。
1300元一室一廳的房子如圖所示。
棕色老舊床加櫃子,勉強看得過去,但房間裡的空氣一直瀰漫著一股說不出來的黴舊亦或是灰塵氣息,讓人一時難以適應。
只站得下一個人的迷你廚房,灶臺旁邊就是洗衣機,我問中介怎麼晾衣服,她說大部分人其實都是扯根鐵絲就晾家裡。
再看衛生間,就像一位歷經了大風大浪的三朝元老,從門把手到衛浴裝置都透露著脆弱和年邁。
當我看完房間的內部真實情況,我有點詫異,親身到現場看的房和網上彈出的租房圖對比,還是很有差距,空間首先比想象中壓縮得更多,房間內部的設施也很隨意。
但我切換思路,代入一個在成都過渡過渡的租客身份,突然也覺得,也能滿足他的基本居住需求。
看完房我們走到1樓小區地面,正好碰到了收垃圾的保潔阿姨,和保潔阿姨閒聊才知道她們的工作強度很大,一天早中晚收三次垃圾,如果是體力不夠的保潔根本抗不下來。

看著眼前成堆的黑色塑膠袋,阿姨無奈地笑笑——“年輕人太愛點外賣,很多湯湯水水放在口袋裡常常溢位來,每次我們都要花很多功夫來清理。”
當我開啟名人風景的大眾點評,形形色色的評價映入眼簾,大家以“鴿子籠”、“豬籠城”來評價它的密度,但說到配套,還是中肯地評價了“齊全”。
最後,我也專門採訪到了住過名人風景小區的朋友,他們的居住感受基本都和擁擠逼仄相關。
但拋開不完美的居住體驗,他們都覺得名人風景是個適合過渡的地方,很多年輕人渡著渡著就渡去了更好的小區居住。
23年在名人風景住過小半年的@vivi很認可名人風景的價值:”我覺得房子買來過渡完全是不錯的,能有一個自己的小窩,周邊生活配套齊全,公交地鐵都方便,等能換大房子轉手一賣就能湊部分首付。“
當提到令人神傷的電梯問題,@vivi想了想回答除了上下班高峰期需要等得久,其他時間都沒人打擠,自己調整一下上下班時間錯開就好了。“
除了@vivi,粉絲@小澤的投稿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他說,來到名人風景是他第一次脫離家庭住的地方,才知道自己和想象的生活不太一樣,自己得負責起房租水電,
第一次學著大人模樣在門口的蔬菜店裝作嫻熟地買菜,其實他都分不清蒜苗和大蔥的區別。
小澤和大多數人的居住體會一樣,在這裡上下班等電梯等得心碎,物業不太好,蟑螂老鼠也多,空調漏水還有隔壁貓經常叫。
等到經濟稍微寬裕了,小澤離開了它,但又會突然在深夜懷念起樓下的炒飯——
“油滋滋的、香噴噴的,但也不會專門為了那盒炒飯再回去了。”

從名人風景離開,我走到紅牌樓高架下,正好瞅見從地鐵站出來兩個年輕妹妹,她們正有說有笑地走出地鐵站,拖著行李箱,往著永盛南路的方向前去。
我猜她們可能是今年畢業準備實習的大學生,也可能是從外地趕來找工作的新成都人,
她們臉上洋溢著期待、興奮,獨立生活就在眼前,人生即將翻開新的篇章。
不管她們住的是哪個風景小區,住的是一室一廳還是兩室一廳,
我都希望她們知道,此刻積極追求新生活的她們,就是最美的一道風景。
歡迎來留言聊聊
你來成都的第一站在哪裡?

/本文作者 大遙/
奉獻人生造福社會
『所長私人微信trythings2
躍層還要賣1.5萬一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