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領導力,為企業出海提速

“過去的幾十年全球化的歷程波瀾壯闊,但有一些底層邏輯是不變的,ESG就是其中的一個。” 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大中華區高科技業務主席成鑫,在長期觀察全球企業增長趨勢,特別是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程序後發出感慨。
近年來,中國企業加速出海,而ESG戰略的價值內涵也再次彰顯。聯想集團副總裁、全球電腦與智慧裝置首席質量官王會文也直白地表示:“海外市場客戶對ESG合規有越來越強的需求,不做ESG,連門都進不去。”
那麼,在全球化程序中推動ESG戰略,特別是綠色變革,企業應該關注哪些環節?在推動ESG價值落地的程序中出現了哪些新的趨勢?如何構建“綠色領導力”以帶動企業的可持續增長?在“變革領導力”影片專題的最新一期中,《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新媒體主編麻震敏與王會文、成鑫兩位嘉賓展開對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再次探討ESG的戰略價值與落地方式。
全球化航程中的ESG浪潮
出海程序中,ESG受到了各類企業的普遍關注。某國際化的旅遊零售企業就曾公開表示,面向全球化的ESG建設中符合當地的規則是重點。某船舶運輸企業負責人也表示,ESG已成為全球商業領域的共識語言,特別是在環境領域已經形成了可量化的維度。
在記錄聯想全球化歷程的《出海》一書中也提到了這樣一段故事。2023年1月開始,聯想的銷售部門開始頻繁地求助於公司內部的ESG專家,索取聯想在ESG領域的詳實資料以及時對客戶的問詢做出回覆。“過去,挑剔的客戶重點關注產品效能、價格、質量和服務。如今,他們會額外關注產品的碳足跡,追求這究竟是高碳產品還是低碳產品,是否使用了可迴圈利用的材料。”書中寫到。
貝恩提供的一些資料佐證ESG的價值:“95%的企業明確地發現自己的客戶和自己的消費者正在急速地提升有關綠色可持續方面產品的購買。”成鑫介紹道,“50%的最終採購決策人認為綠色可持續是他在購買決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市場的需求擺在眼前,企業勢必要做出回應。比如聯想就已經連續18年釋出社會責任報告。2021年,聯想也已經把ESG與技術創新、服務導向的轉型並列為三大戰略支柱,來確保企業能夠穿越週期,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同時,聯想也在公司內部構建起ESG治理架構,並結合全球供應鏈管理、技術創新、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構建起一套ESG實施體系。
當然,並非所有企業都擁有聯想這般雄厚的資源支援,與長期的經驗積累。成鑫也坦言,在觀察中國出海企業的ESG建設時,會看到許多企業在體系化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企業會在ESG的挑戰中失去機會。“在後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即本地化,企業也要更關注各個區域、各個社群的利益。中國企業只要認真地擁抱當地的社群,關注當地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傾聽消費者的聲音,在ESG領域還是大有可為的。”
ESG戰略的“極限左移”
作為聯想全球電腦與智慧裝置首席質量官,王會文和其團隊總結出一套“極限左移”的質量管理理念,也就是將質量防守的重點不斷地向前端移動,從後端的檢測移到製造、研發、甚至產品創意階段。同時,這種極限追求也貫通在整條供應鏈中。本質上,這是將質量風險提前識別、提前釋放,追求對質量可靠性的極致改善。
而在推進ESG戰略時,這套“極限左移”的理念也在發揮作用。“聯想從產品創意階段就開始融入綠色概念,也把低碳管理‘左移’到供應鏈合作環節,以及會在產品全生命週期進行碳足跡的管理。”王會文稱,“總的來說,‘左移’就是把ESG戰略目標落實到企業運營的端到端流程中,讓企業從一開始就對環境負責。”
比如,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使用先進的工具和技術,幫助企業精準識別產品的環境影響,從而最佳化設計、選用更環保的材料,甚至調整生產流程。成鑫觀察到沃爾沃的舉措也是如此,其大量使用回收PVC材料、天然羊毛等材質。另外,沃爾沃的CampX創新中心也在推動互聯化、電動化、自動化、可持續發展以及金融科技方面的創新,以技術創新推動綠色目標的達成。
“這和聯想的極限左移是很像的,因為它也是將綠色理念植入到產品研發設計以及供應鏈各端。”成鑫表示,他還特別強調拉通供應鏈一同展開綠色轉型的重要價值,“可持續增長一個關鍵的點是共生共榮,把內部的共識和利益價值理順,讓內外部更多夥伴加入進來,變革會更加順暢地推進。”
王會文也從實戰經驗出發,強調供應鏈綠色轉型的重要性。他表示為了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聯想面臨一大挑戰就是供應鏈的綠色化。目前,聯想的全球業務覆蓋186個國家和地區、30多家工廠、近50個物流中心,業務的複雜度非常高,為此,要實現供應鏈的綠色轉型,需要全球的協作和深度的創新。加速推廣數字化的工具是關鍵的舉措之一,聯想正在打通供應鏈上的各個資料節點,精確評估產品每個階段對環境的影響,從而找到減排和最佳化的空間。
構築中國企業的“綠色領導力”
毫無疑問,ESG是企業的一把手工程,因此在綠色變革的道路上,企業的負責人也需要構建起綠色的領導力。
成鑫形象化地描述了企業管理者在綠色變革中的作用,一是文化價值觀的佈道者,二是戰略的掌舵者,三是節奏的把握者。“在佈道者、掌舵者和節奏的把控者之下,我們其實鼓勵的是來自團隊和底層的創新,管理者的重點應該放在激發團隊結合自己的業務實踐展開創造。”
王會文則強調,綠色領導力直接決定了企業能否將綠色理念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其中三點尤為關鍵:一是明確方向;二是管理者要塑造文化,讓員工成為變革的力量;三是搭建機制,為綠色創新提供土壤。比如聯想正在透過創新競賽、技術平臺和專案支援激發員工的綠色創新。“在供應鏈管理中,我們評選出具備全生命週期管理能力的創新專案,進一步最佳化產品的綠色表現。此外,我們還鼓勵員工開發具備超前綠色特性的概念產品,並在CES等全球舞臺上展示。這種機制不僅讓創新變得可持續,更讓綠色理念在公司內部生根發芽。”
而從企業層面的領導力塑造來看,ESG戰略也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正如成鑫所說,當中國企業真正推動綠色變革,那麼中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形象將呈現出新的面貌,“做長期的價值創造,成為真正的全球品牌,綠色轉型其實是品牌主張裡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另外,綠色變革也將推動整個產業生態供應鏈的升級,“企業的產品能力、供應鏈能力、組織能力,甚至包括每個人的能力,都會在變革中有非常大的提升。到那個時候,我們不但有真正的全球化品牌,還會形成一批真正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企業。”
劉玥 | 文
劉玥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新媒體中心策劃總監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