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第二張財報”,解碼萬億茅臺“增長密碼”

作者 | 瓜片
有人曾經請教知名投資人段永平,以50年為尺度(人生30歲~80歲)選擇公司的話,推薦哪兩家公司?
段永平回答:一家茅臺,另一家茅臺”。
回顧貴州茅臺的發展歷程,答案並不難理解。幾度面對兇險風浪,最終總能化險為夷,長期主義的最佳踐行者,難怪深得大佬青睞。
在白酒行業處於深度調整期的當下,貴州茅臺不負期待,又一次拿出了不俗的成績單:2024年平均每天淨賺2.36億元,營收與淨利潤實現“雙15%”增長。作為行業“定海神針”,夠穩健,有韌性。
茅臺,憑什麼總能穩坐釣魚船?在另一份“財報”裡,藏著不少線索。
日前,《貴州茅臺2024年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報告》正式披露。透過這份“第二財報”,我們得以窺見這家公司最內裡的價值觀,這些“看不見的力量”又是如何引領它平穩駛過市場週期的波動。
連續週期穿越者,又帶來了一份高分答卷。
一項大膽的實驗
很多人不知道,中國白酒差點有兩個“茅臺”。
1975年,在時任副總理方毅的組織下,來自國家科委、輕工部的技術專家,以及茅臺酒廠的28名專業人才結成“攻關小組”,悄悄來到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北郊的十字鋪。
在這個距離茅臺鎮只有100公里的村莊,他們開啟了一項長達11年的重點科研專案。
歷經9個週期、63輪次、3000多次分析試驗,這場頗為大膽的科研行動,釀造出了“接近市售茅臺酒水平”的試製酒,也讓當時的評審專家打出了93.2的高分:
色清,微黃透明,醬香突出,幽雅,酒體較醇厚,細膩,入口醬香明顯,後衛較長,略帶苦澀,空杯留香雅緻較持久,基本具有茅臺酒風格。
翻譯一下,酒是好酒,可惜沒能1:1復刻出茅臺酒。
近似的水土條件,相同的釀造工藝,為何還是失敗了?
因為白酒是世界上釀造工藝最複雜的蒸餾酒。回味無窮的獨特的風味和口感,來源於數百種釀造微生物的生態發酵過程,上千種化合物的產生及相互作用。滴滴濃醇之中,隱藏著世界上覆雜難解的密碼之一。
從成分表來看,白酒主要由酒精和水構成,幾乎佔到99%。然而,僅佔1%左右的“其他”成分,包括雜醇油、多元醇、甲醇、醛類、酸類、酯類等,卻決定了白酒風味和品質。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難怪我國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陳騊聲會感嘆:“如果有誰能把白酒的微生物研究透了,他能拿諾貝爾獎。”
茅臺釀造微生物間的“智慧相處”示意圖
高度發達的食品飲料工業,可以讓全世界的可口可樂和星巴克喝起來別無二致。生物技術的進步,發現了茅臺酒的釀造過程中的3000餘種微生物。但“離開茅臺鎮就釀不出茅臺酒”的密碼,依然沒能完全破譯。
很少有一個行業像白酒這樣,如此高度依賴自然,又如此深刻地影響著環境。半個世紀前的這項大膽實驗,至今仍在提醒著我們這一點。
白酒的製造過程中,制曲、制酒、貯存、勾兌等一系列工藝,會消耗水和能源,併產生廢水、廢氣和廢渣。以茅臺為代表的醬香型白酒,因為釀造複雜,需要七輪出酒,產生的廢水起伏大、濃度高、負荷衝擊強,汙水處理難度高。
從今年4月1日起,《GB/T32151.25-2024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正式實施,中國酒行業迎來了首個系統性碳核算國家標準。有人評價,白酒行業碳核算終於有了“通用語言。
在“雙碳”目標引領的全球綠色發展浪潮下,這個傳承千年的傳統產業,正式邁入了精細化管理的新時代。

綠色轉型這條路,茅臺,又跑在了前面。
2025年12月5日,貴州茅臺與另外7家企業一同入選2024年度“中國ESG榜樣企業”。2025年1月茅臺應邀亮相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年會,代表中國企業分享了綠色科技創新與減碳方案,貢獻了不少高光時刻。
MSCI-ESG評級是受全球投資機構廣泛認可的ESG評級體系之一,評級權威度、公信度高,評級結果被國內外投資者廣泛應用於投資決策中。
根據MSCI公佈的2024年ESG評級結果,貴州茅臺的評級由2023年的B級躍升至BBB級,分數位居中國白酒行業第一。據統計,能夠在一年實現評級兩級躍升的公司,還不足1%,足見茅臺的進步有多大。

茅臺,做對了什麼?
一個顛覆的行業
第一次來到茅臺工廠,大部分人最初的反應都是驚訝。
因為反差感實在太強了。
青山環抱,綠水蜿蜒,滿眼生機勃勃的景象。草木的清香混合發酵的醇香,形成一股獨特的氣息。相比冷冰冰的灰色工廠,這裡仿若一片綠色海洋。

過去一年裡,茅臺廠區新增了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綠地率達到了 49% 以上。
“綠色”不光是茅臺的外表,更是茅臺的底色。同樣在去年,茅臺滿足了一系列嚴苛的硬性標準,榮獲國家認證的“綠色工廠”。
在很多人眼裡,酒企屬於不折不扣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的特點是什麼?往往跟低科技、高能耗、高汙染等固有印象牢牢掛鉤。
實際上,國際上不少酒企都是ESG領域的“高材生”。比如全球最大洋酒公司帝亞吉歐集團,連續5年MSCI ESG評級都是AAA。來自丹麥的啤酒巨頭嘉士伯,同樣連續三年獲得最高的AAA評級。
相比之下,國內酒企起步普遍比較晚,但發展很快。
在2024年MSCI-ESG評級中,對酒企最重要的環境維度,貴州茅臺拿到了6.0分,同比提升71.43%,躍居中國白酒行業榜首。
碳和水,是白酒生產經營環節的核心要素,也是ESG報告中的核心績效。
我們可以看看茅臺是怎麼做的。
圍繞核心產品——飛天茅臺酒,繪製出完整的碳足跡和水足跡測算圖。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全生命週期的減排計劃和節水計劃,明確各個環節的具體措施。
經過測算,“一瓶酒”的碳足跡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原材料生產階段、製造運營階段、運輸和物流階段、配送中心及門店運營階段、產品廢棄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的碳排放佔到了85%以上,是需要改進的重點。

因此,茅臺透過節能技術研發、生產工藝最佳化、節能裝置升級、能源結構最佳化等方式,減少碳排放。
比如採用二氧化碳熱泵、餘熱回收整合,取代原有燃氣鍋爐供汽方式。相比後者,熱泵方案單班組節能率高於40%未來有望大幅度消減天然氣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預計到2030 年,碳減排潛力達 7.3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2024年,茅臺廠區綠色電力使用範圍100%覆蓋,可再生能源消費佔整體能耗比重達到7%單位工業產值綜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較2020年分別下降14%和19%,順利達成減排目標。
從水足跡測算圖看,基酒生產環節的耗水量佔到了91.42%,無疑是節水的重頭戲。
茅臺在生產階段採用改進鍋爐水處理工藝、中水回收等節水措施,最大程度減少對水資源的消耗。2024年,茅臺生產階段減少水資源使用10.39%,水迴圈利用率超87%,年節水超過500萬立方米。

帝亞吉歐這一類的ESG先鋒,身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不僅關注了自身運營的可持續性,還關注供應鏈的可持續性。
按照國際上常用的溫室氣體排放分類方式,把碳排放分為範圍一、範圍二和範圍三。圍一排放是公司直接燃燒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範圍二排放是公司購買的能源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而範圍三則是這兩者以外公司產生的所有排放,即產業鏈、價值鏈的碳排放。

帝亞吉歐在“十年行動綱要”中提出,將控制難度更大的供應鏈“範圍三”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0%。茅臺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2024年ESG報告透露,茅臺把供應商碳足跡和水足跡納入“茅臺賬單”,將 ESG 考核評價由“額外加分項”調整為“固定佔比 15%”,2024 年共推動 14家供應商完成綠色低碳相關認證工作,22家供應商獲得國家級或省級綠色工廠認證。
還有一個標誌性的事件:2024年12月27日,貴州茅臺2025年採購與供應鏈大會實現了100%“碳中和”,成為公司首個“零碳”會議。

攜手產業鏈上下游夥伴,茅臺正在構建一個高效協同、綠色可持續的供應鏈生態。
它想改變的不只是一家企業,幾個合作公司,而是帶領整個白酒行業推開綠色增長的大門。
一場觀念的革命
ESG到底是負擔,還是機遇?
這一概念自從2004年正式提出以來,相關的爭議從來沒有停過。
“第一財報”更多展示出一家企業當下的成績,而ESG這張“第二財報”則包含著一家企業通往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這也是ESG報告越發受到投資者和市場關注的主要原因。
對酒企而言,在短期內,依賴傳統工藝、能源結構單一的企業,將面臨成本增加與合規壓力;但從長期來看,率先完成低碳轉型的領跑者,將透過技術創新和品牌優勢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從而在競爭中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ESG不是臨時的一次短期考試,而是一場馬拉松。考驗的不是爆發力,而是耐久力。對於參與其中的玩家來說,無異於一場觀念上的革命。
貴州茅臺集團董事長張德芹曾指出,ESG所倡導的環境、社會和治理等多維度均衡發展,本質上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茅臺秉持“順天敬人、明理厚德”的核心價值觀,同ESG理念相融合,踐行企業責任。
茅臺絕對是少有的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競爭力,並且能夠一以貫之的企業。
位於遵義市鴨溪鎮的迴圈經濟產業園裡,酒糟、窖泥、曲草等釀酒副產物,完成了“華麗變身”,每年可以產出12萬噸有機肥、2萬噸發酵飼料、1000萬立方米生物質沼氣。

茅臺生態迴圈經濟產業示範園
“廢物”也能發光發熱,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醬香”,成為整個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
茅臺集團總經理王莉曾表示,茅臺透過十多年的努力,實現了“從土裡來,到土裡去”的產業迴圈,但只是實現了資源化,綠色化和高階化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目前,茅臺在與合作方研究將酒糟廢棄物轉化為高蛋白飼料的路徑。從目前試驗結果來看,1噸酒糟可生產0.4噸高蛋白飼料。未來產業化路徑若能打通,將大幅提升釀酒廢棄物的經濟價值,實現綠色化、高階化發展。
從2009年開始,茅臺連續12年釋出社會責任報告,並自2021年起釋出ESG報告,一步步將ESG理念融入公司戰略。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ESG理念雖然是“舶來品”,但其內涵中的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共同富裕等,都與中華民族最為質樸古老的理想不謀而合。
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個核心議題,茅臺分別對應為“共生 共享 共贏”的發展理念:
共生,象徵著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生態增值。
共享,代表了著與社會價值共享,連結社會價值。
共贏,意味著於自身治理現代,創造長期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的ESG報告中,茅臺更是首次引入了“雙重重要性”分析框架精準識別出16項兼具財務與社會影響的重要議題,把握住了綠色轉型中最關鍵的環節。

也憑藉此,茅臺將ESG要素與整個業務流程有機融合,不僅提升了其自身的ESG管理水平,也為整個行業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
一種增長的可能
置身群峰之巔,還要仰望更高的山峰。
翻閱2024年茅臺ESG報告,我注意到了兩個明顯的變化:
一是報告首次系統性對標全球權威指數機構明晟(MSCI)評級指標,與國際評價體系接軌;
二是委託獨立第三方商道融綠對報告進行核驗,對資料出具鑑證報告,以增強報告的公信力。

茅臺的ESG評級已經是國內酒企中的“尖子生”。但跟帝亞吉歐、嘉士伯等國際巨頭相比,還有提升空間。
主動與國際接軌,既是茅臺作為行業領軍者的責任與擔當,也在為下一步的遠征精心籌謀。
當下,國內白酒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海外,意圖開啟新的增長空間。公開資料顯示,去年我國白酒出口額達9.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0億元同比增長20.4%。
在其中,貴州茅臺的貢獻佔到一半以上。
走出國門的茅臺酒,一年拿下50億海外訂單,創下歷史新高。來自大山深處的醇香,如今向海而行,與國際市場“碰杯”。
讓世界愛上茅臺,讓茅臺香飄世界”的國際化願景,被寫入茅臺企業文化手冊《茅臺玖章》中。有業內人士分析稱,貴州茅臺的海外市場營收佔比,未來可能會超10%,成為其又一業績增長極。
中國酒業協會在《2024中國白酒產業發展年度報告》中提到,2025年將是白酒產業轉型重塑的關鍵一年,發力國際藍海市場,以迎來中國白酒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年”。
歐盟碳關稅(CBAM)等政策的實施,正在倒逼出口行業把ESG合規作為剛性要求。這一道進入全球供應鏈的“准入門檻”,也會成為酒企出海的分水嶺。
時隔一年,茅臺的ESG報告由117頁擴充到了140頁,也為自己設定了更具體的中遠期目標:
2026 年單位產品耗水較 2023 年降低20%;2027年可再生包材佔比超過40%;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單位工業產值碳排放較 2020 年下降60%……
《貴州日報》在報道中提到,有機構研報認為,量化目標的公開意味著ESG管理從“定性承諾”轉向“可驗證行動”,有助於提升國際評級機構對其治理透明度的認可。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施懿宸分析:“酒水行業的ESG評級標準與國際標準相結合,並在語言體系上確保被國際機構所理解和接受,是未來酒水行業獲得國際投資者認可、中國酒企走出國門的關鍵。”
茅臺不斷提升的ESG管理水平,正在成為“品牌出海”的強大引擎。以貴州茅臺為典範,中國白酒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為其他中國品牌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範例。
一百多年前在巴拿馬萬博會上“一摔成名”的醬香美酒,又一次揚帆起航。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智谷趨勢為中產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財富。宏觀經濟、商業邏輯、企業興衰、產業轉型……這裡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訊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