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機會比失敗更致命:為什麼頂尖企業都在學習風投思維?

撰 文  |伊利亞·斯特雷布拉耶夫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
2023年,英偉達憑藉人工智慧晶片的全球壟斷地位,市值突破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炙手可熱的科技公司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家起初只做顯示卡的公司,曾在2006年冒險押注GPU用於人工智慧計算,這一大膽的決策被當時的大多數企業視為“瘋狂”。如今,這個決定讓英偉達站上了AI時代的制高點。
英偉達的成功,正是風投思維在企業經營中的生動體現:不拘泥於短期收益,敢於押注未來趨勢,擁抱不確定性。資料顯示,美國排名前300的上市公司中,有五分之一得到了風投的助力。從蘋果、谷歌到特斯拉、Netflix,再到英偉達,這些顛覆行業的公司背後,都有風投思維在推動。
正如Andreessen Horowitz(a16z)合夥人Alex Rampell所說:“錯失良機的代價遠比投資失誤更大。”Benchmark Capital的Bill Gurley也曾表示:“投資失敗最多損失一倍本金,但錯過‘谷歌’這樣的機會,可能損失的是萬倍回報。” 風投人不畏懼失敗,他們真正關注的是能改變行業格局的機會。
而與之相比,傳統企業往往追求穩健增長,難以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然而,這種穩健的商業邏輯正在失去優勢。1955年《財富》500強榜單上的公司,如今僅剩六分之一仍在榜;標普500公司在榜時間的平均值也從上世紀70年代的35年縮短至2019年的不到20年。
面對不確定性加劇的商業環境,傳統企業是否也能借鑑風投思維,實現創新與突破?斯坦福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伊利亞·斯特雷布拉耶夫在《錢商》中總結道:強調個體而非群體,推崇分歧而非共識,青睞特例而非教條,重視敏捷而非官僚。這些原則正是風投思維的核心所在,為傳統企業提供了破局的新視角。由此可見,風投式思維,不僅是初創公司的生存法則,更是所有企業在未來激烈競爭中取勝的關鍵。

勇於試錯

“擁抱失敗”是風險投資的信條,但對於擁有既定業務的成熟企業來說,這種態度顯然難以照搬。傳統企業肩負保護現有業務的重任,不能冒著高風險將“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裡。常規決策中,特別是在可預測的環境下,企業無需過分強調風投思維。然而,當面對高度不確定性或顛覆性挑戰時,大膽的風投式決策則可以成為破局關鍵。
例如,當企業計劃推出現有產品的改良版時,這類專案的不確定性較低,遵循的是線性發展規律。這時,過度引入“質疑一切”的風投思維,反而可能擾亂原本清晰的執行路徑。
但如果企業正嘗試開發一款全新產品,或考慮收購一家初創公司,這類高風險舉措往往會在內部引發爭議。各部門的負責人和利益相關者可能因分歧而陷入僵局,這時,風投式思維的價值便體現出來: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堅持大膽假設和快速驗證。
風險投資公司 Founders Fund 的運作方式或許能為傳統企業提供啟示。在該公司,小額投資決策可以由一位合夥人獨立簽署,不需要經過繁瑣的集體討論——這樣的機制為大膽嘗試創造了空間。而當投資金額增大時,需要更多合夥人簽署支援,但並不需要所有人必須達成一致。即使是大規模投資,只需七名合夥人中有五人簽字即可推進。這種既允許個人冒險,又在關鍵決策中引入適度共識的平衡策略,正是風投式思維的精髓所在。
對於傳統企業而言,將所有風險集中於一項投資顯然並不現實,但透過小規模試驗驗證新想法,或培養內部支持者推動專案落地,便能更靈活地應對不確定性。在探索未來的道路上,領導者如何在組織中植入這種“風險投資基因”,將成為贏得下一輪競爭的關鍵。

個人主義優先

風險投資者們深知,顛覆行業的往往不是共識,而是那些異想天開的想法。有時,僅憑一個人的敏銳洞察,就能開啟劃時代的創新。這樣的個人觀點,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
正因如此,成功的風險投資公司特別注重營造一個多元包容的的環境,確保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聽到。不過,僅僅鼓勵個人表達遠遠不夠——缺乏機制保障,團隊很容易滑向“群體思維”的陷阱。
1972年,心理學家伊文·賈尼斯首次提出“群體思維”這一概念,揭示了團隊在未經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快速達成一致的危害性。這種現象不僅會導致錯誤決策,還常常忽視少數人的意見。然而,時至今日,大多陣列織依然對這一問題束手無策。
伊利亞·斯特雷布拉耶夫在斯坦福大學的開設的一門課程便直觀地演繹了“群體思維”帶來的困局。課堂上,學生們以團隊形式扮演風險投資合夥人,真實模擬投資決策流程。從分析融資路演PPT,到向初創企業創始人提問,再到盡職調查和團隊討論,整個過程看似嚴謹。然而,結果卻令人意外:90%的團隊能快速達成一致,而反對意見幾乎都會被忽略。
通用汽車前主席阿爾弗雷德·P·斯隆曾表示:如果已經達成了完全一致,那麼就應該推遲決定,直到能夠產生分歧。在任何重大決策中,缺乏分歧可能是災難的前兆。
風險投資公司如何打破這一困局?透過三種關鍵策略,他們將“個人主義優先”真正融入到決策機制中:
  1. 保持團隊小而精簡
風險投資公司通常將決策團隊規模控制在3-5人之間,這一做法類似於亞馬遜“兩個披薩團隊”的理念。小規模團隊能確保每個人的觀點都能被聽到,同時減少決策拖延,提高溝通效率。
2.預先提交個人評估
在決定投資前,許多風險投資公司要求合夥人獨立提交對專案的評估。這一做法有效避免了在討論初期個體受到他人意見的干擾,確保每位成員都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3.讓“基層”先發言
初級團隊成員往往承擔大量前期研究工作,他們的意見理應被重視。透過讓他們在討論中率先發言,可以有效緩解權力動態的不平衡。研究表明,人們通常傾向於立即關注並聽從職位最高者的意見,因此讓高管保持沉默,先聽取其他人的看法是更明智的選擇。

反對共識

傳統企業往往迷戀於追求表面的共識。這樣的傾向經常導致決策拖延甚至錯失良機。BBC常被批評需要開六次以上會議才能完成一個簡單的決策;玩具巨頭美泰則因早期管理層冗長的決策流程而飽受詬病——每項決策的落地都需要一份數百頁的PPT。
風投公司的成功並不依賴於表面的共識,反而是允許幷包容分歧的文化造就了優異的業績表現。《錢商》研究了700家風險投資公司的IPO率(即投資組合中公司成功上市的比例)後發現,高IPO率的風投公司通常不強調“一致同意”。
未知因素眾多的環境下,要求所有人都點頭同意,反而可能抹殺了極具潛力的想法。而那些允許決策中存在分歧的公司,卻往往取得更好的結果。
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決策的效率和靈活性至關重要。要想培養更具突破性的“風投式”思維,企業高管可以借鑑以下兩種策略:
1. 指定“反對者”角色
為了確保每個決策能夠經受住充分的質疑,許多風投公司會主動引入“唱反調”的機制。例如,a16z經常組織“紅隊”專門針對某筆交易提出反對意見。類似的做法也被沃倫·巴菲特採用。在伯克希爾·哈撒韋,他會聘請兩位顧問——一位全力支援投資,另一位全力反對投資。
2. 實施“少一票也透過”規則
風投公司通常允許部分反對意見存在,只要支持者的熱情足夠高,決策便可繼續推進。這種“少一票一致”或“少兩票一致”規則,體現了對分歧的高度包容性。以支援英特爾和蘋果的風投公司Venrock為例,該公司並不依賴投票決策。每一筆交易都需要經過激烈辯論,但最終決定權通常交由最初提出想法的人。
3.開闢新的決策路徑
如果沒有高通創投中的少數堅持者,Zoom 可能永遠不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工具。起初,大部分團隊成員認為 Zoom 在競爭激烈的遠端會議市場中幾乎沒有勝算——畢竟Skype 和谷歌已經牢牢佔據了主導地位。
然而,高通創投的三位成員然看好 Zoom 的潛力。他們透過一條“變通路徑”推動了對 Zoom 的小規模種子投資,而無需全團隊的同意。這一例外最終成就了 Zoom 的輝煌故事。在傳統規則之外開闢路徑,往往為非主流的創意注入新的生命力。
TDK Ventures 的 Nicolas Sauvage 總結得很精闢:“我們做的不是平均數的生意,而是極端的生意。那些真正創新的想法往往不符合常規。因此,為了捕捉這些機會,我們確保沒有人,包括我自己,能夠否決一個投資總監想要推進的專案。”

敏捷制勝

對於初創公司來說,漫長的等待意味著機會的流逝;對於投資者來說,行動遲緩則可能意味著被更敏捷的競爭者擊敗。敏捷並非初創公司的專屬。規模龐大的企業也能快速行動:麥當勞在幾周內就推出送貨服務,亞馬遜在 111 天內成功上線 Prime Now,微信僅用了幾個月便由七名工程師推出。
即使是複雜的組織結構,只要有明確的目標和簡化的流程,也可以實現敏捷行動:
1.設定準確的時間表
矽谷的 NFX 風投公司有一個明確的投資時間表:四天內初步回應,九天內決定是否投資,三週內資金到賬。NFX 保留未來投資階段撤出的權利,但快速入場的策略確保了它對創新專案的敏感性。
風險投資可以對專案很挑剔,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慢。相比之下,傳統企業常因決策的遲緩而失去機會。
2. 避免多層審批
根據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傳統企業風險投資部門通常採用兩層決策流程,包括外部委員會的批准。這種模式不僅延緩決策,還容易將結果“迴歸平均值”,即偏向更安全但不夠突破性的提案。
與之相比,風險投資公司則更加扁平化。一旦合夥人做出決定,交易便能迅速敲定。亞馬遜、谷歌和 Netflix 也透過賦予高管更多決策權來避免審批鏈條的拖延。
3. 清理決策渠道
創新常死於決策的“擁堵”狀態。一個暢通的流程至關重要。強生公司的孵化器 JLabs 每年審查數千份合作申請,但只接受少數精挑細選的專案。這種對渠道的嚴格清理,確保了真正有潛力的專案能夠獲得資源支援。
相反,一些公司維持著龐雜的專案列表,往往會讓決策者分心於舊專案,而忽視了新機會的出現。
與行動緩慢的企業相比,風險投資人並不尋求共識。他們喜歡爭論,為自己對未來的看法而奮鬥,聽取新的觀點,並提出各種想法。
在中國當前的商業環境中,政策導向、市場需求和技術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交織在一起。無論是網際網路巨頭的崛起,還是新興產業的湧現,都展現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而風投式思維提供了一種新通化的創新框架,幫助企業在這一複雜環境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推薦影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