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侵華戰爭,在這場曠日持久且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傷痛的戰爭中,日本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特別是婦女,她們是同中國人一樣是戰爭的受害者?還是依偎在戰犯懷裡為虎作倀的人?

不管在影視劇還是歷史故事中,作為侵略者的日本鬼子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男人。然而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女人其實也沒有閒著。她們成立的以國防婦人會為代表的法西斯主義婦女團體隨著戰爭的擴大和持久而得以發展壯大,婦女們開展了包括慰勞官兵、資源回收、愛國儲蓄、生活更新、女子挺身、家庭報國等“後方奉獻”活動。

普通婦女在戰時官方婦女團體的組織和領導下,身不由己被捲入戰時體制,最終成為日本軍國主義欺壓、殺戮弱小民族兄弟姐妹的幫兇。

國防婦人慰問隊,說白了,乾的就是慰安婦的活。

渡邊浜子是當時日本有名的歌姬,以演唱“支那之夜”、“蘇州夜曲”、“何日君再來”而聞名。這是來到南京進行戰地慰問演出的渡邊浜子。

1945年4月22日,東京都北多摩郡調布機場,前來慰問的日本頭號女影星田中絹代與支隊長小林照彥大尉。

1945年1月,東京都北多摩郡調布機場,被前來慰問的藝妓包圍

這些甘願為“聖戰”獻身,充當軍妓的日本女人

日本慰安婦出征前合影

戰時開拓團的日本女人雖然在後方,但那畢竟是中國的土地,軍事訓練是必然的。

參加軍事訓練的婦女

女學生在進行投擲手榴彈的訓練

參加軍事訓練的婦女

二戰中的日本女人真的撐起了半邊天。

1944年婦女雜誌的封面,展現了婦女勞動的現狀

要養這麼多孩子,不知道當時的日本有沒有把這名女人稱為英雄母親!

在開拓團,日本人搞了一個尞母制度,就是找一個三四十歲的婦女,給青少年給們當媽,提供母愛,三百個孩子給配一個媽。也不知道他這媽是怎麼幹的,反正是度過去了。那些親媽去哪了?真的去當慰安婦了?

母親們將自己的孩子送上前線,支援他們去殘殺鄰國無辜生命,認為自己是在為國家盡力效力

千人針,一千名女性每人一針,在白色棉布條上繡出圖案,據說可以避彈

為了激發鼓舞士兵們的戰鬥意志,婦女們在街頭積極收集縫製的“千人針”準備贈送給士兵

所有的日本將兵身上都會有一片妻子在街頭拉人縫製的護身符“千人針”,這是由一千個過路的陌生人縫製的

為了解除出征士兵的後顧之憂,為了激發鼓舞士兵們的戰鬥意志,很多年輕的女性積極與即將出徵計程車兵舉行婚禮。許多年輕女性響應號召去了滿洲嫁給滿蒙開拓團青年,圖為滿洲國防婦人會員參加大陸的”花嫁”(花嫁是新娘)

國防婦人會把支援國家的戰時體制看作高尚的事業,對戰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井上千代子是大阪步兵第37連隊所屬的井上清一中尉的新婚妻子,為了勉勵出征中國東北的丈夫,使之無後顧之憂地安心作戰而自殺身亡。這件事在當時被報紙、雜誌被廣泛宣傳,一時成為舉國皆知的愛國“烈婦”典型。

為侵略中國而採礦戰備的日本女人

正在工廠做工為前線製造棉衣的年輕女學生

飛機制造廠裡幹活兒的日本女生

正在生產生產軍火的日本女生

正在生產生產軍火的日本女生

學校的學生被組織起來參加義務勞動

為戰爭歡呼喝彩的日本女人。從這種國民氣氛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日本報刊會刊登日軍南京“百人斬”競賽

二戰中的日本女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