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晚清到新中國,看女性解放運動的敘事

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是世界女性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婦女的解放與 20 世紀中國革命的歷程息息相關。
可以說,中國婦女在解放自身的過程中投入中國的革命事業,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
從晚清到新中國,看女性解放運動的敘事
維新變法時期
中國女性的覺醒發生在清末維新運動時期。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人物在引入西方政治制度的同時,也將男女平等的思想帶入了中國。
男女平等是康有為《大同書》的核心內容之一。康有為指出,男女之間沒有本質差異,按照天賦人權的理論,男女應同等享受天賦之權。他還提出了設立女學,允許婦女參加選舉、擔任官職,允許女子自由交遊,婚姻自由,革除纏足陋習等具體措施。
梁啟超也極力主張男女平等。他指出女性受教育與國家的強盛息息相關。女子如果無學識、無職業,只能成為國家的負擔。
在維新運動時期,戒纏足和興辦女校成為女性運動的核心內容。1883—1897 年期間,康有為、康廣仁、陳默庵、梁啟超、汪康年等先後在廣東省南海縣及順德縣、上海市等地創辦不纏足會,有超過 30 萬人參加,影響巨大。
隨後,戒纏足運動在全國興起,長沙、廣州、福州、天津、蘇州、澳門等地也都成立了戒纏足團體。
早在維新變法之前,西方傳教士便拉開了我國近代興辦女學運動的序幕。
1844 年,英國傳教士瑪麗·安·愛爾德賽(MaryAnn Aldersey)在寧波創辦寧波女塾,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
1847—1860 年,教會在 5 個通商口岸創辦 11 所女子學校。1876 年,傳教士在中國創辦的女日校有 82 所,女寄宿學校 39 所,學生 2 000 多人。
1878—1879 年,天主教會辦的女校僅江南一帶就有 213 所,學生達 2 791 人。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創辦的女校中,最著名的是 1892 年在上海成立的中西女塾,以其規模和影響力而為世人矚目。
在維新運動的高潮中,中國人自己也開始興辦女學。
1898 年,經元善在上海創辦“經正女學”,這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女子學校。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女性組織。
1897 年,中國女學會在上海成立,該學會還創辦了近代中國第一份婦女報刊《女學報》。該報紙成為婦女解放運動的陣地,曾刊登王春林的《男女平等論》和康同薇(康有為之女)的《女學利弊說》等文章,呼籲賦予女性平等的權利。
20 世紀初期,西方女性主義思想開始被引入中國。
其中,馬君武翻譯了密爾的《婦女的屈從地位》、斯賓塞的《女權篇》、第二國際的綱領性檔案《女權宣言書》等重要著作,為中國婦女的解放提供了理論武器。
1903 年 8 月,金天翮撰寫的《女界鍾》由上海愛國女校發行,這是近代中國第一部論述婦女問題的專著。作者第一次喊出了“女權萬歲”的口號,反駁了女子不能參政的各種言論,建議在中國成立議政院,女子可以成為議員,甚至可以擔任大總統之職,同時呼籲廣大婦女行動起來,推翻專制的清政府,實現共和。
辛亥革命時期
在辛亥革命前夕,男女平權的思想進一步深入人心。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建中國同盟會,《同盟會宣言》提出:“我漢人同為軒轅之子孫,國人相視,皆伯叔兄弟諸姑姊妹,一切平等。”
1906 年的軍政府宣言明確規定禁止畜養奴婢和婦女纏足。
1912 年,孫中山頒佈《大總統令內務部禁止買賣人口文》,明令禁止買賣人口。
這一時期,興辦女學仍然是女性運動的主要內容。
1902 年,蔡元培在上海創辦愛國女學,突破了先前的“賢妻良母”思想,主張培養獨立女性,以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女性。中華民國成立後,在蔡元培的主導下,南京臨時政府頒佈《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實行初等小學男女同校,學習同樣內容,後來還設立了女子高等小學、女子中學、女子師範及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等,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女性教育體系。
另外,蔡元培還提出男子不娶妾、男死後女可再嫁、夫婦可離婚等先進思想。
在蔡元培、陳範、吳亞男、陳擷芬等人的帶動下,興辦女學和戒纏足等女性運動又在全國活躍起來。
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漢口、長沙等地先後創辦女學堂。
除了蔡元培等人創辦的上海愛國女學外,較為著名的還有陳婉衍和童同雪創辦的宗孟女學堂;張君竹創辦的育賢女學和女工藝廠;呂碧城和英斂之創辦的北洋女子公學,等等。
據統計,1908 年,全國女校已增至 512 所,其中官辦佔 31%,民辦佔 69%。1906年,全國女學生 306 名;1907 年,全國女學生 1 853 名;1908 年,全國女學生 2 679 名;1909 年,全國女學生 12 164 名;1915 年,全國女學生 180 949 名,佔所有學生數量的 4.3%。
與此同時,女子留學教育也開始起步。
尤其是在 1908 年,美國退還庚子賠款資助中國學生留美,大大促進了中國學生的留學教育。到 1917年,已有 200 名中國女性留美學生。
1901—1911 年期間,婦女團體達 40 多個,主要分佈在北京、上海、天津、日本東京等地區。其中包括反帝反封建的女性組織,例如共愛會、對俄女同志會、女國民拒款公會、上海女界保路會、四川女子保路同志會、安徽女誡路況儲存會等。也有提升婦女能力的組織,例如女子興學保險會、世界女子協會、婦女宣講會、衛生講習會、中國留日女學生會、女界自立會、女子教育會等。辛亥革命後,女性參政問題被提上議程。
婦女們積極參與革命運動,理應獲得與男性平等的參政權利。
然而,現實卻很殘酷。雖然許多女性多次盡力爭取,但她們依然沒有獲得與男性平等的政治權利。
為了取得參政權利,1912 年,5 個女性團體在南京聯合組成女子參政同盟會,成員約 200 人,唐群英任會長。該團體的宗旨就是要實現憲法中明文規定的男女一律平等,實現女性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民國初期
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為了反抗北洋軍閥推行的尊孔復古逆流,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等先進知識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在新文化運動中,男女平等的思想再次被點燃。
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紛紛在《新青年》上討論與女性解放相關的話題。1918 年,《新青年》還推出“易卜生號”,將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娜拉》(又譯《玩偶之家》)介紹給中國讀者。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當天,由於校方封鎖校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女學生未能參與遊行。當晚,得知有男學生被捕後,一些女學生衝出校門,到監獄外示威。
5 月 7 日,由女高師發起,協和女醫校、協和女子大學、貝滿女子中學、第一女子中學等 10 餘所學校的代表 40 多人,成立了北京女學界聯合會。6 月 4 日,憤怒的女學生終於衝破校門,奔赴天安門,要求政府拒絕簽署合約,立即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個賣國賊。
五四運動的訊息傳到天津後,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的學生迅速組織起來,在她們的帶動下,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成立。劉清揚當選會長,張若名為評議部部長,郭隆真、鄧穎超為講演隊長。該組織是天津婦女獨立開展政治鬥爭的女權運動組織,創辦了《醒世週刊》《平民半月刊》等雜誌,宣傳婦女解放思想。
當時在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讀書的許廣平擔任《醒世週刊》的主編。在上海,許多女校學生參加了罷課等抗議活動。
5 月 26日,14 所女校學生參加罷課宣誓大會。她們與男生一起罷課,走上街頭進行愛國宣傳,抵制日貨。在女學生的帶動下,上海的女工也加入了罷工抗議的隊伍。當時上海的妓女、女藝人也開始罷唱、罷演,併為學生運動捐款。五四運動激發了中國女性爭取平等權利的鬥志。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李達的夫人王會悟是唯一的女性參會者。會議決定改組上海中華女界聯合會,作為臨時的中央婦女機構。
1921 年 12 月,《新青年》刊登上海中華女界聯合會的改造宣言、綱領和章程,主張男女的平等權利,以及女工和女童的基本人權。1922 年 7 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透過《關於婦女運動的決議》,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政黨名義提出的婦女運動決議,表明共產黨將婦女運動納入社會運動之中。在共產黨的推動下,各地的女工運動逐漸開展起來。
國共對峙時期
在 1927—1937 年國共對峙時期,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深入開展勞動婦女運動,重點關注農村女性的相關問題,例如繼承權、土地權、離婚權、多妻制、童養媳、買賣婦女等。
1931 年11 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憲法大綱》第四條規定“……凡上述蘇維埃公民在十六歲以上皆享有蘇維埃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肯定了男女擁有平等的參政權,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934 年 4 月 8 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頒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肯定了結婚自由、離婚自由、一夫一妻制,並在離婚問題上實行保護婦女的政策。在促進女性參政方面,共產黨非常重視女幹部的培養。
1933 年釋出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訓令第二十二號》規定,“至少要使有佔百分之二十五的勞動婦女當選”,而各級黨和政府開辦的黨校、團校、幹部學校、紅軍軍校、蘇維埃大學中都要有一定數量的女學員。
1934 年,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徵,有許多女戰士參加了長征。她們負責護理和轉移傷員、宣傳、運輸、運糧、發動群眾等許多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女將軍的李貞,當時任紅二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在紅軍長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女戰士們和男子一樣,爬雪山、過草地,還要克服生理上的特殊困難,有的女戰士因此患上婦科疾病,甚至終生不育。
抗日戰爭時期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婦女掀起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愛國運動。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北平、天津、濟南、青島等地許多女學生多次遊行請願,要求國民政府宣戰。
在共產黨的影響下,左翼文藝界人士奮筆疾書,號召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女作家蕭紅的小說《生死場》描述了日軍佔領下的東北農村,反映了淪陷區女性的悲慘生活。
1936 年 2 月,共產黨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東北各抗日武裝力量陸續改編為抗日聯軍。
1936 年 6 月,抗日聯軍建立婦女團、婦女隊和婦女班,許多女性加入了抗擊日軍的戰鬥。她們中有步兵、騎兵、偵察兵、通訊兵、機槍手、報務員,湧現出許多巾幗英雄。趙一曼就是她們中的傑出代表。
由於不滿國民政府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1935 年12 月 9 日,北平學生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市立女一中、北平師範大學、中國大學及東北大學許多學校的女學生參加了遊行。
1937 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再次合作,聯合抗日。在這一時期,在根據地和國統區都建立了許多婦女抗日組織。
1938 年 5 月 20 日,宋慶齡以個人名義邀請各黨派和各界婦女領袖在廬山會晤,這就是著名的“廬山婦女談話”。
在抗日根據地,共產黨將解除對婦女的封建束縛與動員婦女支援抗戰結合起來,一方面組織婦女學習,另一方面宣傳抗戰。在解除婦女束縛方面,不僅教婦女識字、剪髮、放足,而且幫助婦女解除不合理的婚姻關係,解救被丈夫打罵的婦女。
1939 年,陝甘寧邊區政府相繼頒佈《陝甘寧邊區婚姻條例》和《陝甘寧邊區禁止婦女纏足條例》,禁止包辦買賣婚姻,禁止童養媳,禁止納妾,禁止纏足,實行一夫一妻制等。
另外,1939 年 7 月 20 日,共產黨在延安創辦根據地第一所專門培養婦女幹部的學校——中國女子大學,第一批學生有 500 多人,到 1940 年底發展到近千人。與此同時,一些根據地還創辦了婦女刊物,如《中國婦女》《根據地婦女》《魯西婦女》《山東婦女》等。除了參加勞動、發展生產外,根據地的婦女還積極投身武裝鬥爭。
在抗日戰爭時期,進步女性再次爭取平等的參政權,掀起了席捲全國的婦女憲政運動。
1939 年 11 月 12 日,第一次憲政與婦女座談會召開,史良、劉清揚等出席了會議。大會通過了《憲政與婦女討論大綱》。
1940 年 1 月 17 日,延安婦女界憲政促進會成立,選舉丁玲、張琴秋、孟慶樹、郭明秋等 47 人為理事,並於3 月發表告全國婦女同胞書,號召全國婦女團結起來,共同促進民主憲政的早日實現。
1945 年 2 月 13 日,重慶婦女界 104 人聯名發表《重慶婦女界對時局的主張》,呼籲政府實行民主,強調婦女必須從事各項工作,努力完成建國大業。
解放戰爭時期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一面做出和平姿態,一面積極準備內戰。
1945 年 10 月 10 日,國共簽署“雙十協定”,確定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隨後,以民盟為核心的一批民主黨派紛紛建立或改組,許多進步女性在其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史良等人參與改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鬍子嬰、羅叔章等人參與組建中國民主建國會,雷潔瓊、許廣平在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建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勞君展則協助許德珩等人在重慶成立了九三學社。
在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過程中,共產黨也進一步完善了婦女工作方針。
1946 年 3 月 8 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中國婦女今後的任務》,將婦女的解放與國家實現和平、民主、團結的統一大業結合起來。
1946 年 11 月 15 日,解放區婦女聯合會籌委會主任蔡暢、副主任白茜聯名發表《解放區婦女當前的任務》一文,將爭取解放戰爭的勝利作為解放區婦女的重要任務。
1947 年,《解放日報》發表“三八”節社論,將解放區婦女的任務具體化為參戰、土地改革和生產運動三項。由此,解放區婦女積極參加民兵、自衛隊和武工隊,配合解放軍作戰。
1947 年,山東有女自衛隊員 102.5 萬人,女民兵 22.6 萬人。1947 年 7 月,紅槍女將李蘭英加入蘇中地區武工隊,60 天參加 58 次戰鬥,3 次領導群眾破拆公路,成為名震一方的女英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都有女戰士的身影。
1949 年 4 月 20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40 多歲的小腳葉大嫂搶渡長江,在隆隆炮火中第一船到達南岸,被譽為渡江先鋒。
1949 年 3 月 24 日—4 月 3 日,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到會的正式代表有 411 人,其中包括民兵英雄、支前模範、子弟兵母親、女勞模,有城市女工,也有農村婦女,有女幹部,也有解放軍女戰士,還有女知識分子,等等。這是中國婦女有史以來第一次全國規模的盛大會議。毛澤東為大會題詞:“為增加生產,為爭取民主權利而鬥爭。”大會決定成立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民主選舉產生 51 名執行委員、21 名候補執行委員。大會透過《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章程》,規定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是全國婦女運動的領導機構,全國婦女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執行委員會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最高權力機關。
1949 年 4 月 4 日,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舉行第一屆第一次執委會,選舉何香凝為名譽主席,蔡暢為主席,鄧穎超、李德全、許廣平為副主席。
1949 年 9 月 21—30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有 662 人,女代表 69 人,佔代表總數的 10.4%。在這次會議上,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蔡暢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經協商產生 180 名全國政協委員,其中女委員有 12 人,佔全國政協委員總數的 6.67%。會議透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重要文獻,它明確規定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家庭、社會生活各方面,均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闢了中國婦女政治地位上的新紀元。數千年來中國婦女被奴役被壓迫的歷史結束了,中國婦女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總之,中國女性在維新變法以來的社會變革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做出了巨大犧牲。她們在爭取自身權利和自由的過程中,也將一個古老的帝國改造成了自由民主的共和國。她們的光輝事蹟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她們爭取平等和自由的精神應由我們繼承。
文章摘編自《告別“第二性”》
《告別“第二性”:性別平等與女性認同》
一部切中當下的女性權利觀念史
一份直面未來的性別平等宣言書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