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李東生:企業全球化發展,一定要紮根當地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地緣經濟充滿不確定性,技術變革層出不窮的當下,企業出海與全球化戰略成為眾多企業關注的焦點。2025夏季達沃斯論壇聯席主席,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作為中國企業全球化程序中的先鋒人物,在2025年達沃斯夏季論壇開幕期間對鳳凰網財經就企業全球化戰略、本土化運營、以及中國企業在全球化中的角色與貢獻等議題,分享見解。
李東生指出,儘管面臨逆全球化挑戰,但中國企業全球化仍是必然選擇。他強調,全球化不僅意味著產品的海外銷售,更需在當地紮根,實現本土化運營,透過與當地共建工業能力、培養當地供應鏈合作伙伴,與當地社會深度融合,共同推動經濟發展。TCL在全球多個國家建立生產基地,從“全球化銷售”向“全球化運營”轉變,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
同時,李東生對泡泡瑪特等潮玩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成功表示讚賞,認為這證明了中國企業在時尚、創新領域的突破能力,“證明了中國企業也非常有創意”,期待更多中國企業能在全球市場綻放光彩。
此外,結合達沃斯論壇聚焦的“新時代企業家精神”與全球經濟重構議題,李東生的觀點與論壇精神不謀而合。論壇旨在探討企業家精神與創新如何重新啟用經濟增長,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力量,正透過積極參與全球經濟重構,推動全球貿易投資規則更加合理,促進經濟均衡發展。李東生及其TCL的全球化實踐,正是這一大趨勢下的縮影與典範。
(以下內容整理自對話實錄)
提問:我們最近比較關注企業的出海,所以想問您一些相關問題。首先想問,在當前逆全球化加劇、區域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TCL是如何保持全球化的戰略定力的?
李東生:確實過去幾年有“逆全球化”趨勢,但是對中國企業來講,其實全球化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中國的工業產出在全球的30%,而且這個比例還有能力再提高,因為我們在製造業上的競爭力,目前是別人很難撼動的,在大部分的產業裡。但如果是製造都集中在國內的話,面對全球市場的各種限制,“卷”得很厲害。所以企業的發展更多是要開啟海外市場,問題不在於說要不要全球化,而是怎麼樣才是一個成功的全球化?我們現在也不可能只把我們的產品簡單地搬到海外,或者在海外做簡單的裝配,現在的全球化是一定要紮根在當地。過去20多年的全球化,有效支援了全球經濟的增長。但是,也造成了全球經濟發展不均衡。
所以我們現在的做法,是把我們有優勢的工業能力在海外紮根,全球化意味著本土化,今天我在一個論壇中就講了這樣的觀點,在論壇裡面來自非洲的、中東的國家嘉賓,很讚賞很支援我這個想法,他們說他們很希望中國企業到他們的國家去建立相應的供應鏈,建立工廠。他們說“我們重複建一個產業和中國企業競爭,這是沒有效率的,但是我們希望中國企業到我們這邊來辦廠,帶動我們當地的企業發展,中國企業在當地建廠,就能夠給當地帶來就業、稅收,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將當地的工業能力培養出來”,就像三、四十年前我們對外開放,發達國家到中國辦企業,同時也培養了中國第一代企業經營的能力。現在我們到國外去也輸出我們的能力,並培養當地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這樣的全球化,往往是受所在國家歡迎的,所以我們在全球各個地方辦企業,都能夠和當地的社會有一個很好地結合。
提問:TCL作為中國企業出海的突出代表,現在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加速走向世界,包括出海的產業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也出現了像泡泡瑪特這樣的潮玩企業,所以我們很好奇您怎麼看泡泡瑪特為什麼會收穫國際市場?
李東生: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以前像這種時尚產品都是西方,特別是歐洲國家特別有優勢,中國更多的是在實打實的製造環節,透過我們的效率、質量,做出一個更加有競爭力的產品。像這種時尚產品,泡泡瑪特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範例,證明了中國企業也非常有創意,在時尚領域也會有突破,我也期待看到更多像泡泡瑪特這樣時尚、創新的業務能在中國興起,並能夠在全世界市場得到發展。
提問:剛才一直強調全球化意味著本土化,最近TCL已經在墨西哥、波蘭、越南建立了基地,實現了從“全球化銷售”到“全球化運營”的轉變。您認為在這種深度融合的本土化的生態圈建立過程中,最關鍵的點是什麼?是產品研發,還是說生產、供應鏈,或者是人才?
李東生:其實它是一個綜合的產業鏈能力的建設,最核心的是你要有產品工廠。有了工廠,就能夠做產品的開發、銷售,最關鍵的支點,是要把產業鏈在當地紮根。早期在當地的工廠,也是從簡單的裝配開始。透過簡單的裝配,進口套件,來降低產品的進口關稅成本。
再到後來,我們更多的是把產業鏈做的越來越深,在當地的產業基地技術能力、生產能力在產業鏈裡面做的層次更多、更深。同樣,要培養當地的供應商。以前連一個紙箱可能都要從國內運出去,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在當地透過我們的產業鏈建設,來培養當地的企業;另外,也帶動國內的合作伙伴,和我們一起到海外去建立他們的工廠。這樣的一個產業鏈能夠在當地創造更大的價值,全球化在當地的產業鏈建設是逐步地深入,只有把根扎得更深,競爭力才會更強。
提問:全球化在過去幾十年當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也引起了一些“社會公平”問題。您認為中國企業在現階段的全球化發展中,如何更好的平衡效率和公平的問題?
李東生:這裡引用“公平”我不是太同意的,因為公平這個標準得看怎樣去界定。過往全球化發展過程中,WTO的規則是一個基本。WTO的規則最核心的是“全球的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也就是說供應鏈的這一個環節,在哪個國家哪個地區是最有效率的,資源就會往那裡去配置。效率最大化就會帶來經濟增長的速度。過去那麼多年,經濟全球化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了的貢獻大概有0.2%,這個0.2%不是去靠投入的,是靠全球自由投資貿易的制度所帶來的經濟增長。這個增長其實各個國家都或多或少的受益。
我更願意用另外一個詞叫“均衡發展”,全球化剛開始發展的時候,這個制度是很公平的,因為這個制度是西方國家制定出來的。而且制定規則當中,在那個階段中,發達國家還是照顧、考慮了這些欠發達國家訴求的,當年我們加入WTO談判的時候,大家回想一下,在20多年前,實際上是我們怎麼適應這個規則,我們要加入WTO的話需要對我們自身的經濟體制做哪些改革,才能夠符合WTO的標準,我們是經歷過這個階段的。所以那個階段說這個規則不公平,顯然是不合適的。
但經過20多年的發展,確實看到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代表現狀就是發達國家“產業的空心化”。
對發展中國家,都是按照這個規則,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在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當中,我們把機會抓得比較好,這可能是一個綜合因素,包括中國的底子因素,還有很重要的是中國人的努力和付出。我是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這個階段的,特別是早期,我們中國經濟起步的階段,創業的階段,那一代的付出是非常大,有這個付出,才有今天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優勢。
全球經濟要發展,需要更加均衡,所以一個國家的發展還是要兼顧到全球不同區域的發展。我看到我們中國是願意參與和推動全球經濟重構,推動全球貿易投資的規則更加合理,所以往這個方向去推動,我相信未來全球化的規則會有一些改變,這個改變重要的方向就是讓經濟發展更加均衡,經濟發展的成果能夠讓不同的國家和群體分享到,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也是為這樣的一個目標在做著貢獻。

 👇【 熱門活動推薦 】👇

在全球化浪潮奔湧的今天,“出海”已不僅是企業拓展市場的選擇,更是突破增長瓶頸、擁抱世界機遇的戰略必由之路。然而,國際市場的複雜多變、文化差異的深層壁壘、政策法規的差異化挑戰,讓許多企業在征途中遭遇重重考驗。
6月28-29日,鳳凰網2025中國企業出海高峰論壇將在深圳舉辦即將重磅來襲,屆時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全球服務貿易聯盟理事長姜增偉、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等政商學界領袖共話 “中國企業出海”的時代命題。
掃描下方圖片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瞭解更多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