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社會,“年齡差”這一話題始終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從明星夫妻的年齡差距到普通老百姓擇偶時對伴侶年齡的要求,似乎總是存在一種“黃金法則”——男性傾向於選擇比自己年輕的配偶,而女性則偏好年長的伴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變遷,這種傳統觀點是否依然適用?
最新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大規模研究,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女性對“小鮮肉”的興趣,並不比男性對年輕女性的興趣少!儘管女性在問卷中往往表示自己更傾向於年長的伴侶,但在實際約會中,她們的反應卻和男性幾乎一樣,對年輕約會物件表現出更高的興趣。這一發現不僅挑戰了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現代社交關係中的擇偶偏好。

那這個有意思的結論是如何透過科學實驗得出的呢?
本研究選取了來自美國的一家婚介公司的使用者作為參與者,共有6,262人參與了此次實驗,共進行了4,542次相親約會,覆蓋了從22歲-85歲的廣泛年齡段。每位參與者在完成一次或多次相親後,需填寫一份關於他們對約會物件的看法及吸引力程度的問卷。問卷內容包括三個維度:浪漫吸引力、整體評價以及是否願意再次約會。
為了確保資料的有效性和客觀性,研究人員還收集了參與者的個人背景資訊,如年齡、性別認同、婚姻狀況、種族等,並特別關注了參與者在報名時設定的最大可接受伴侶年齡與實際約會後的吸引力是否匹配。此外,為了避免參與者選擇特定年齡範圍的約會物件(即“先驗篩選”問題),本研究的資料來自完全盲目的匹配,參與者無法提前選擇約會物件的年齡。
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性別如何,參與者在平均水平上更偏好比自己年輕的伴侶。這一趨勢不僅在整個樣本中成立,在男女分組分析中也同樣成立,且這種年齡偏好的性別差異極小。也就是說,男性和女性都略微偏愛年輕的伴侶,且這種偏好的強度基本一致。

圖 1. 浪漫吸引力對伴侶年齡的分段迴歸分析
注:迴歸曲線分別顯示了男性(藍色)和女性(紫色)的評估結果,具體區分為伴侶年齡是否低於(實心圓點,實線)或高於(空心圓點,虛線)參與者的個人年齡上限。x 軸值為 0 表示伴侶的年齡與參與者設定的最大年齡相同。
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參與者在報名時設定的“最大可接受伴侶年齡”並不會影響他們的實際吸引力判斷。即使某些約會物件超出了他們事先設定的年齡範圍,這些物件的年齡對吸引力的影響仍然保持一致。換句話說,理想年齡上限並不像預期那樣具有決定性影響,“年輕”本身的魅力或是吸引更多關注的關鍵因素。

表1:伴侶的年齡與浪漫吸引力的關聯
此外,在限定研究範圍至40歲以下女性的異性約會資料時,研究結論依然保持不變。即使在這個年齡層,女性在實際約會中也表現出與男性相似的偏好,即更傾向於年輕的約會物件。

表2:伴侶年齡與浪漫吸引力的關係,女性≤40樣本
這些發現挑戰了傳統關於性別偏好與年齡的刻板印象。儘管女性在問卷調查中通常表示她們更傾向於尋找年長的伴侶,但在實際約會情境中,她們的表現與男性並無顯著區別。這表明,女性可能在社交環境或文化影響下形成了“理想化”偏好,而在實際互動中,其真實的吸引力偏好則更加靈活。
研究者指出,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年齡偏好的形成可能受到婚戀市場供需關係的影響。例如,在現實生活中,女性的約會物件往往較男性年長,這可能是因為約會平臺或社會網路中,年長男性更主動尋求年輕女性作為伴侶,而非女性主動偏好年長男性。因此,這種年齡差異可能並非源於女性的個人選擇,而是受到各種其他客觀情況影響。
此外,研究還探討了經濟因素的影響。儘管社會角色理論認為,女性的擇偶偏好會受到自身經濟獨立程度的影響,但本研究發現,女性的收入水平並未對她們的年齡偏好產生顯著影響。這進一步表明,現實中的年齡吸引力偏好可能比社會刻板印象更加複雜。
小結
綜上所述,Eastwick等人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現代社會中的親密關係。研究結果顯示,無論男女,都更偏愛比自己年輕的約會物件。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個人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定義自己的愛情觀和價值觀。在這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時代裡,年齡不再是衡量一段感情成敗的重要標準。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真正適合自己的幸福,而不必拘泥於傳統的框架之中。正如本次研究所展現的那樣,真正的吸引力源於心靈深處的共鳴而非表面的數字標籤~
參考文獻:
Eastwick, P. W., Finkel, E. J., Meza, E. M., & Ammerman, K. (2025). No gender differences in attraction to young partners: A study of 4500 blind dat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22(5), e2416984122. https://doi.org/10.1073/pnas.2416984122
撰文|一顆
編輯 | lcc
部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