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開頭先說個五一後的大計劃!
餅餅最“長情”的興趣班,不間斷上了三年的畫啦啦🎨美術小班課,節後不久就要安排返場直播了,機制依然是全網最優,老姐妹們都懂,不著急可以放心等我✅,先點個預約再說!⏰
這是第三年返場畫啦啦,但新關注的姐妹們可能第一次聽說,簡單來說,這是一個適合5-12歲娃的美術小班課🎨,不臨摹,懂孩子,會引導,充分激發娃的藝術潛能,我手畫我心。
五一後會安排一次免費試課的,到時候關注文章推送哦。

文|黛西

去年秋天,餅餅通過了一個游泳考試,拿到了德國的“小海馬”證書,後來又一鼓作氣,拿到了更高級別的“小海盜”證書。

以前娃小的時候,我經常在朋友圈看別人曬孩子的“小海馬”,感覺是那種可以吹一年牛的證。
帶娃親自考過了,瞬間對這些證書祛魅,其實就是一個初級水平的游泳考試。
初級到啥程度呢?
掉到水裡能活下來就行。
圍觀了餅餅考“小海盜”證書的過程,隊友沉默半晌說,是我記差了嗎?她之前在上海學了三節課,不就比這遊得好了麼?

是的,他沒記錯。
前年聖誕,他倆跟我去上海出差,兩人在酒店閒得難受,找了個游泳私教。
挺神奇的,也就上了三節課,餅餅已經可以摘掉臂圈,用標準的姿勢蛙泳20多米了。
但她後來不肯繼續學了,她說不喜歡教練。
有一說一,那個教練真的很專業,也很會教。
划水角度、踢腿頻率、呼吸節奏、換氣技巧、手腳協調… … 所有動作要點在第二節課就全教會了。
餅餅學得快,忘得更快,第三天就把知識水靈靈地全都還給了教練,只好重頭來。
估計教練也是有點著急吧,說了她幾句。
餅餅覺得他太嚴格,跟他學壓力太大,不想繼續了。

我尋思不學就不學吧,但沒想到,她從此對學游泳有心理陰影了,喊她去泳池玩水也沒興趣。
直到去年秋天,她的好朋友報了游泳課,她想跟朋友一起玩水,才願意重新上課試試。
12課時很快上完了,她說,還是這個教練好。
只是她的游泳水平,比去年在中國學了3節課那會兒,還倒退了一大截!
因為德國的兒童游泳課,主打一個“關鍵時候能救命”。
老師的教學重點,不是遊得快,也不是遊得動作標準。
而是假如你不小心掉水裡了,你要怎麼活下來。
前面提到的“小海馬”證書,考核主要標準就是,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連續遊25米。
至於遊的動作,沒有做任何要求,用什麼姿勢刨過去都可以。
因為德國教練認為,游泳首先是一個生存技能,而不是競技技能。
一個孩子會不會游泳,不取決於ta的動作是否規範,而是ta在水邊玩耍,可不可以保障自己的安全,不慎落水了能不能自己游上岸,沒有人會care你游上岸的姿勢標不標準。


陪餅餅上了不少興趣班,給我的整體感受是,無論學啥,德國老師都會更強調“體驗”,而不是“規範”。
第一步永遠是找感覺,找樂子,找信心,這些都有了再談技術。
因為他們認為,過早關注技術和規範,會讓孩子產生心理壓力,上興趣班就跟上班一樣沒興趣了。
這種“先體驗,再規範”的教學法,我甚至在學校教學裡也感受到了。
餅餅入學的頭一個禮拜,就拿回來了“作文字”,吭哧吭哧搞創作。
26個字母都寫不全呢,怎麼可能寫作文?
雖然德語是自然拼讀,按照拼讀規則就可以“聽音會寫”,但拼讀規則也不是天生就會的,得慢慢學啊。
所以上了一年學,她的作文本里,95%以上都是錯誤的單詞。

難怪老師不批改,根本批不過來!以為是查漏補缺,其實是女媧補天!
有父母在家長會上問老師,孩子們會拼錯一些常見的詞,比如ich(我),每次都在作文裡寫成isch,真的不用糾正嗎?這不是每寫一次,都在加深一遍錯誤拼寫的印象嗎?
老師說不用擔心,我還從沒見過一個孩子,到時機了不會拼寫ich,現在不會是因為時機沒到。
同樣的感受,在餅餅上了三年的畫畫課上也體會到了。
輕技巧,重想象,畫的都是孩子腦袋裡“靈光一現”的構思,獨一無二,張牙舞爪。
一開始心裡嘀咕,這樣“隨便畫”下去不可能有進步,但把時間軸拉到一年兩年三年,我發現擔心是多餘的,孩子本來就有創作潛能,不用教,只需要激發。

無論寫作還是畫畫,都只是形式,目的是表達自我,所以相比拼得對、畫得像,更重要的是你願意表達,你表達的是真正的自我。

我之前經常提到一個觀點,無論是學習還是興趣班,感性認知優先於理性認知,這是一種“慢即是快”的方法。
比如英語啟蒙,一定是先從兒歌動畫、親子共讀英文書開始,浸潤在英文環境中,建立感性認知,然後才是單詞讀寫和語法這些理性認知,而不是像咱們當年學英語那樣,上來先教abc背單詞,完全搞反了。
不光是學語言學畫畫,像網球這樣重技術的技能,也是同樣的順序。
餅餅的網球私教課60歐一小時,每次上完,我都感覺錢扔進了功德箱。
初學第一年,德國教練幾乎沒有給她做過技術上的指導,握拍吊兒郎當,擊球動作隨心所欲,都不care。
那麼到底care啥呢?
care你是否在認真“找感覺”。
找感覺,其實就是試錯的過程,自己體會怎麼擊球更有準頭,甭管用什麼姿勢擊到。
care你能不能從打網球的過程中,找到樂子。
你可以打不出啥名堂,但一定要享受這個過程。
care你是否能從打球中找到成就感。
雖然動作不標準,但畢竟熟能生巧,只要比之前多打中一個球,你就可以為自己驕傲。

就這麼“原地踏步”了快一年,最近才終於有點兒上道了,慢慢開始教正手反手的基本動作。
開始教動作後,她接受很快,也沒有出現之前擔心的“習慣了錯誤動作不好糾正”。
由於有了前面大半年“找感覺”的基礎,反應速度和手眼協調已經不錯了,結合規範一些的動作要領,開始跳躍式進步。
這時候開始有點兒理解,我的網球教練跟我說的那句話:在打到球之前,永遠不需要思考怎麼打出一個漂亮的好球。
先完成,再完美。
相關文章 | 37歲開始學一個新技能,我也是真的很拼了….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黛西好物推薦
🍪 全家補劑|回國報復性吃喝,比00後還扛折騰,看來平時沒白養生!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不開打賞,喜歡請轉發+在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