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收視斷層式第一,但我還是勸你要讀原著小說

文丨將爺

昨晚文章,我

前半部分在批特朗普

,後半部分,就突然說到

徐則臣的《北上》

了。

也不是亂扯,而是因為我內心閃出一根文明的線,一頭在故鄉,一頭在世界。連線起來,就是通往文明的道路。

那篇文章沒火,要怪,都怪現在的微信演算法推薦,也太折磨人了,流量差得,讓我想把這公號登出了。
本來,我今年想在這寫點純文化內容,然而,現在公號訂閱改推薦,大家也刷不到了,閱讀量過萬都不易。
我還在昨天文章後面掛了《北上》的圖書連線,結果,一共才賣了52本。大地微涼呀,我心涼涼了。
當然,我不是在乎帶貨掙那幾毛幾分的。如果我真想賣書,上線搞一個直播,估計賣個500還是容易的。
真沒意思了。其實,我現在很少硬推薦書給大家了。這次,是因為《北上》開播,我覺得有必要推薦大家看一下原著。

一方面,是因為這部茅獎作品,從文字到思想,從故事到場景,太好了,是不應辜負的經典。
另一方面,是因為劇版《北上》,是對原著的“魔改”,要真的讀懂作品價值,還是不能離開小說本身。

《北上》這部劇,昨天都上新聞聯播了,我看了前4集,確實是很有質感的年代劇,有可能要爆火。保不準,就像《人世間》那樣。
同為茅獎作品,我相信《北上》核心力量是夠得著的。
恰好,剛剛看到一個新聞,說《北上》收視率衝破了3.5%,整晚平均收視率達到 2.95%,遙遙領先第二名,

屬於斷層式第一。

那麼,這背後到底又有著怎樣的驅動力呢?
我想哪是哪,隨便扯扯。
好小說的結構都是很牛逼的,莫言的很多小說就是這樣。徐則臣的《北上》,結構也很精美,很精巧,很創新。
簡單說,這小說有兩條線,一條寫歷史,一條寫現實。時間跨度,從1900年到2014年。

我最喜歡的,其實是歷史那條線,裡面故事太打動人了,歷史細節太令人深思了,也太有氛圍感了。

小說從1900年義和團爆發寫起,寫八國聯軍侵華,小外國人小波羅沿運河北上,那一年,光緒帝頒佈廢漕令,運河從此走向衰落……
在我看來,這一切,就是《北上》的底子,文化的底子,價值的底子,是文明傳承的基礎要素。

這些內容,至少要佔整部小說一半。然而,這一切,在劇版中都沒了。清末歷史的這條線,電視版沒拍。

這就把我給遺憾死了。
宣告一下,我這麼說,倒不是說電視版不好。電視劇和小說,那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呈現。這劇是由趙冬苓編的,肯定值得期待。
更何況,“魔改”也不一定是壞事,一部好作品,被“魔改”出一部新的好作品,例子多了去了。
還是以茅獎作品舉例吧。
比如,王家衛電視版《繁花》,絕對就是對金宇澄小說《繁花》的超級“魔改”。
從內容上講,也會讓原著黨絕望。我比較一下,不誇張地說,《繁花》電視版99%的內容都與原著毫無關係。但,這不影響這劇就是好劇。

原因是,海上繁華的綺夢還在,海派腔調的靈魂依然。甚至,透過光與影,這種美學價值,能得以更好地釋放了。

同樣,《北上》電視劇,從演員到劇情,我也覺得,可能要火,這劇也值得。

原因是,運河的精神還在,花街的魂靈還在,文明演進的價值指歸還在。

這一切,都來自原著的核心。當然,我也還是認為,劇版能觸及的,也只是一端,有的,甚至是表層。
真正牛逼的小說就是這樣的。

你從裡面擰出一個故事,挑出一個場景,呈現一個人物的特質,有時,就足夠生產出另外一個藝術精品了。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我看《北上》電視劇,雖然帶著一些關於歷史的遺憾,但,還是能被種種細節擊中了。
比如,看著這劇,我就想家了。
《北上》劇中的

“洪淮市”

,在我看來,就是指洪澤湖和淮河邊上的城市。
對,就是江蘇省的淮安市,以前叫淮陰市,也叫清江市。
這劇中一個很重要地名,叫清江浦,也就是現在淮安的一個區。我在淮安混時,當時是叫清河區和清浦區,後來就改成清江浦這個歷史書的地名了。
還有,劇中幾家人生活的地方,叫

“花街”。

這地方,也是個真實的存在。具體地點,就在淮安市水門橋南面的東大街的東頭,靠近老閘口那塊,南面好像有國師塔和慈雲禪寺。
花街在淮安很出名,以前那地方的人愛花、養花、做花,還有不少歷史故事。

當年,我也經常在花街玩。花街另一頭是西大街,是當地報社所在地。20多年前,我常在那家報社發散文。

這兩年我還經常去花街,那裡有幾個老闆,是我的學生。其中有個,姓史。當年,他成績在我班上倒數第一,畢業後掙錢是正數第一。
以前,他家以“史記龍蝦”在淮安出名,如今在花街搞什麼茶飲了。
我之所以要說這傢伙,是因為前些天,他在群裡問,李清照到底是男是女。結果害得不少人都在罵他的語文老師。其實,也就是我罵我。
回淮安,去花街,主要還是喜歡那裡的煙火氣。

其實,我覺得,徐則臣寫花街最好的作品,還不是《北上》,而是“花街”系列。但,大家透過《北上》裡在蘇州搭建的那個花街,都能感受到原來生活就如涓滴細流,把幸福和痛苦都悄悄植入人的靈魂了。

何況,真實的花街,得有多少真實的人心穿透力。
花街是徐則臣的一個文學故鄉,但,我也不覺得就一定就要說成是他的精神原鄉。

雖然我是淮安人,但我還覺得,花街對徐則臣來說,似乎還不能等同於莫言的高密,以及畢飛宇的“地球上的王家莊”。
徐則臣的文學故鄉並不止於花街。儘管,花街的長度,也可以等於世界的廣度,以及徐則臣作品的深度。
對淮安這座城市來說,花街進入經典作品,成為一種文學符號,當然是夠幸運的事。
只可惜,這個地方有一些權力實在不懂文化,不懂珍惜。上次,我給他們推介了中國最頭部的主播,他們竟不以為然。我心痛,故鄉好物難以分享,這是民生之痛。
是的,淮安,《北上》裡的洪淮市,就是我的故鄉。這個地方,是運河之都,漕運之都。
這座城市,有運河和古淮河穿城而過,特別美。
我從小喜歡河流,我老家就在運河支流邊上。上世紀末,我在淮安城的古淮河邊上買了套房子,也就是在那個中國南北分界線標誌的邊上。

這些年,我四處漂泊。但,不論在哪裡,我都是臨河而居。

比如,我後來到南京混,就住秦淮邊上;到長沙混,就住湘江邊上;這些年,在重慶,我或是住長江邊上,或是住嘉陵江邊上。
我愛河流。所以,我能懂得徐則臣為什麼要說:

“河流不僅流淌在中華大地上,它也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裡。”

就像《北上》,寫的是運河,其實是寫人間煙火,也是在寫家國情懷,更是在寫故鄉和世界的文明對話方式。
這就是我一定要向大家推薦《北上》的原因。讀小說,就是要讀有後勁的,就是要讀文字養得起思想的,故事能照亮未的。
真正讀懂《北上》,看山不是山,看河也不是河。
正如小說中小波羅臨終前所說:

"這條河不是地圖上的線,是活著的歷史。"

我們活著,不能只停留在罵特朗普的精神層面,而是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精神源流。
所以,我希望你讀《北上》,讓溫暖和文明,都緩緩流淌到心靈深處。

PS全文完。共2644。昨晚我只在文中提了一下《北上》,今天再補述一些內容吧。還是要掛了一下這本書連結,是噹噹網正版,建議老鐵們買來看看,我們後面可以一起就這部作品交流。
感謝支援了。大家下面二維碼,加好友以保能及時找到我,謝謝各位!

請歡迎關注人格志影片號,方便我們在直播間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