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河道督辦,何以寫出流傳千古的傳奇劇本?

全文共5517字 | 閱讀需11分鐘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 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 清初詩人、戲曲家
孔尚任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傳統與學術,自幼即留意禮、樂、兵、農等學問,還考證過樂律,為以後的戲曲創作打下了音樂知識基礎。他創作的傳奇劇《桃花扇》,世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昇並論,稱為“南洪北孔”。梁啟超對《桃花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讚“但以結構之精嚴,文藻之壯麗,寄託之遙深論之,竊謂孔雲亭《桃花扇》冠絕千古矣”。
崑曲《1699·桃花扇》劇照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北歸,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歲的孔尚任在御前講經,頗得康熙的賞識,破格授為國子監博士,赴京就任。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淮河決口,三十九歲的國子監博士孔尚任奉旨,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南下江淮,督辦疏浚海口工程,足跡遍及鹽城等地。
泊鹽城
                             —-孔尚任[清]
津頭柳色晚垂垂,客宿孤城吏未知。
曉霧漫帆秋波潤,早潮平岸夜船移。
長淮已散金陵氣,滄海真同玉壘詩。
一至神功溟漠後,東流水性亦多疑。
九龍口是裡下河地區著名景點,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旅遊度假區,因九條河流匯聚一個小島而得名。清康熙二十五年,孔尚任親至鹽城,佈置開挖岡門(今龍岡鎮)向東的入海新官河(今稱蟒蛇河)57裡。這首詩是孔尚任由鹽河初入鹽城時,對泊舟過夜處裡下河水鄉風光的描述。
孔尚任駐足於南明江北河防之地四年,不僅是孔尚任對現實認識的深化時期,也是創作《桃花扇》最重要的思想和素材的準備時期。鹽城一帶,也留下了關於孔尚任的眾多傳說,傳頌至今。
鹽城地處淮河流域尾閭、裡下河腹部水網地區,地勢低窪,河網密佈,自古飽受水患侵擾。康熙初年,由於連年戰亂,河防工程已經年久失修,所以河患又再度嚴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康熙皇帝第一次巡視江南,經過山陽、寶應、高郵、泰州、興化、鹽城等州縣時,見到各處洪水氾濫、田疇淹沒、廬舍倒塌,百姓流離失所,《康熙起居注》記載:“因登岸親行堤畔十餘里,察其形勢,召集生員耆老,問其致實之故,細與講求”,並作詩記到:“淮揚罹水災,流波常浩浩。龍艦偶經過,一望類洲島。田畝盡沉淪,舍廬半傾倒。煢煢赤子民,棲棲臥深潦……”
嚴重的水災令康熙十分震驚,特命吏部尚書伊桑阿、工部尚書薩穆哈往視察海口,不久又以安徽按察使于成龍經理海口及下河事務。
于成龍
但是,在具體的治河方略上,于成龍又與當時的河道總督靳輔意見不一。靳輔主張在高郵、寶應等七個州縣下河修築堤壩,高過海潮,採用堵塞之法;而於成龍則主張應該開浚海口故道,以洩洪排水,採用疏導之法。經過九卿公議,認為于成龍之說為是,並決議要將靳輔革職。
但經過欽差大臣視察下河之後,卻認為于成龍所說開浚河口必須首先修治串場河,得需資金百萬之多,而且還未必能夠成功。不久禮部尚書湯斌堅決主張開浚海口,使“水有去路,開一丈則有一丈之益,開一尺則有一尺之益,使浮濫之水漸去,則舊日湖河之形可尋,再加疏浚築防,工夫自有次第。”康熙皇帝認為有道理,便以勘河回奏失職為由將欽差大臣工部尚書薩穆哈、學士穆稱額兩人革職,靳輔暫免革職,仍令督修。
但康熙對靳輔也不甚信任,而認為“孫在豐有才”,改派孫在豐督修下河。孫在豐,康熙九年進士,十二年升翰林院掌院學士,二十三年隨康熙南巡,在曲阜陪同祭孔,曾為孔尚任修改《大學》講義,賞識其才。康熙二十五年七月,孫在豐任工部侍郎,奉命疏浚下河海口,令孔尚任為其屬佐。康熙還親自接見治河使臣,諄諄訓諭“爾受此專委,須竭盡忠心……拯黎復業,以副朕救民之意”。
康熙皇帝畫像。來源/故宮博物院
康熙二十五年(1686)八月,孔尚任以國子監博士身份隨孫在豐南下。十月,孫在豐上疏言治水之策,認為:“疏浚之法,開浚不如尋舊,築高不如就低,因勢利導,逐節疏通。……至若串場一河,綿亙范公堤一帶,既為鹽艘利涉,又會引諸河之水,傳送各場,以出海口最為關鍵”,這裡提到的串場河、岡門鎮、白駒場、丁溪場、草堰等都處於鹽城地區。
如今串場河,圖源:鹽城釋出
康熙二十六年(1687),蟒蛇河疏浚工程動工。期間,孔尚任“往來大河、長淮、秦郵、邢溝之中數十次,海岸湖心,住如家舍”,常常是“鞍馬何曾經柳影,枕裳大半盡蘆花”,來回奔波,生活很艱苦,有時疲勞之極,竟是和衣而臥,“孤艙燈暗帶衣眠”。鄧孝威在給孔尚任《湖海集》作序中寫道:“先生以疏浚海口之役,渡黃河、越射陽、下萸灣、入海陵,繼移昭陽,駐草堰,遍歷諸場亭”,鹽城地區是治水的重點,這裡遍佈孔尚任的足跡。
《龍岡鎮志》中記載著有關孔尚任、孫在豐監修蟒蛇河,疏浚黃河海口的情況。孔尚任滯留淮揚四年,時有遷客羈宦、浮沉苦海之感。他親見河政的險峻反覆,官吏的揮霍腐敗,人民的痛苦悲號,發出“呻吟疾痛之聲”,成詩630餘首,編為《湖海集》。這些作品擺脫了早期宮詞和應酬、頌聖之作的不良傾向,較深切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一些認識。
蟒蛇河,圖源:鹽都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蟒蛇河姜官莊至岡門東段的挖深拓寬工程完成,“由江官巷至岡門東,五十餘里,挑挖深闊,直達新洋港。”新河工程完工後,孔尚任在《視岡門新河》詩中寫道:“萬頃洪荒水,今書入海年。無窮新版築,有限死金錢。岸草經秋長,商船薄暮連。往來歌禹績,翻遣淚潸然。”然而岡門鎮、白駒段河工的完成沒有給孔尚任帶來太多的喜悅,不久丁溪、草堰河工俱停。
這期間,治河方案几經改易,由於廟堂之上的勾心鬥角,孔尚任的治水生涯始終籠罩在靳輔與于成龍之爭的陰影下。孫在豐雖主張“開浚海口”,卻因與靳輔但在治河策略上的分歧遭彈劾調離。
江蘇省泰州市鳳城河桃園景區內的陳庵,因孔尚任曾在治理水患期間居住在此而知名
孔尚任作為屬僚,目睹官場傾軋,深感無力。他希望朝廷能拿出治河良策,救黎民於水火之中,但是由於河務棘手,治河官員大都持觀望態度,孔尚任雖然餐風露宿,卻也無計可施。他在《待漏館曉鶯堂記》中寫道:“今來且三年矣,淮流尚橫,海口尚塞;禾黍之種,未播於野;魚鱉之遊,不離於室。漫沒之井灶場圃,漂盪之零棺敗胔,且不知處所!而廟堂之上,議論齟齬,結成獄案,胥吏避匿,視為畏途。即與予同事之官,或還朝,或歸裡,或散,或亡,屈指亦無一人在者。獨餘呻吟病餓於茲館,留之無益,去之弗許,蓋有似乎遷客羈臣”,道盡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最終,疏浚工程因資金短缺與策略反覆未能徹底成功。
為紀念疏浚海口之役,孔尚任將自己滯留江淮期間所作的詩文編為《湖海集》,集中有多首與鹽城有關的詩文,如《泊鹽城》《宿白駒場》《寒食前一日,予自海上還西團》《西團記》等。
今天,重讀孔尚任的鹽城詩篇,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文人墨客的足跡,更是未曾磨滅的文化精魂。這些詩文以地理為脈絡,勾勒出鹽城地區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文,既飽含治水憂思,亦有羈旅之愁,更蘊藏著對民生疾苦的深刻關懷。
《湖海集》
當孔尚任的孤舟劃過射陽湖的煙波時,他寫下“煙水拍帆半夜歸,蕭蕭敗葦幾重圍。船衝宿鷺當窗起,燈引秋蚊入帳飛。湖海陳登名未著,蒪鱸張翰興全違。誰知冷落漁歌隊,風雨萍蹤夢紫薇”;暮宿白駒場,他感嘆“海霧暮皆連,海風春更急。維舟在白駒,聊以詠今夕”;寒食節前一日,他從海上回到西團,寫道“東港天邊水,西團海上村。百夫當有長,小吏亦能尊。雨腳平垂野,潮頭直到門。鄉關無定向,悵望立黃昏”;收到友人送他的一把安豐羽扇,他盛讚安豐場唐氏用海東鸛羽制者甲天下,賦詩道“客寄雙團扇,名家制不同。剪胎雲閃爍,織柄玉玲瓏。偶爾投懷內,曾經度海東。漫然松下客,為我贈清風。”
其中,藝術成就最高的當屬《西團記》一文。”團”是一種鹽民生產組織形式,古代實行“團煎法”,每個鹽場設定幾個團,西團在明、清時為草堰場煎鹽蕩地,灶民聚居在“團”內,領受盤鐵,聚團煎鹽。駐鹽城協理疏浚海口期間,孔尚任深入西團這個黃海邊的漁村,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了一旬有餘,“己勞而慰人之勞,己苦而詢人之苦”,對海邊人民的生活作了深刻入微的觀察。
《西團記》(圖片源自“識典古籍”)
“海上之村,大曰場,次曰團,小曰灶,荒寂曠邈,曰草蕩。比之郡治,場則府也,團與灶則州若縣,而草蕩則其舊疇耳”,文章開篇就寫出了西團的偏僻荒涼,當地居民以煮鹽捕魚為生,過著“飲鹹水,餐腥饌”的貧瘠生活。
“煮鹽者,常於深秋,雜刈草蕩之薪,委以供釜。釜者,煮鹽具也。庳底而豐緣,則火力齊;火力齊,則候速,結鹽白,惟釜有功。爨下之灰,滷母也。取滷者,先布灰於場,以攝海氣。場有騃活,騃者塞,活者通,活為貴。敷灰一日夜,暴之潤之,而滷花騰於灰。然後沃以海水,淋以深池。既澄,投試石蓮子——蓮子易沉——不沉而浮,滷乃上等。乃傾於釜,猛火煎,釜內加皂莢,效能去膩,膩去斯凝,旋煎旋沸,旋沸旋凝,而皚皚如雪矣。”這一段關於灶民製鹽場景的記述,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少有的詳細介紹海鹽“淋滷煎鹽”生產製作全過程的。先是刈草於蕩、燒灰於場,後經曬灰淋滷、歸滷於池,最後煎鹽於盤。滷水上灶之前,將石蓮子投入鹽滷中,按照浮起的蓮子的個數來確定鹽滷濃度。為提高煎鹽效率,還要在盤中放入皂角,因其水解後的生成物會促進鹽水的飽和,加速食鹽的結晶過程。

運滷煮鹽(圖片源自百度百科)
“捕魚者,刳舟如葫蘆,周旁膠無隙,穴其背,僅容出入。有螺戶焉,雖冒浪不灌,內貯半水,兩脅縋以長木,與內水平,若颶起,無慮側覆。將入海,先釁罟,打鼓刑牲賽魚神。置舟潮頭,潮退,隨潮以去。舟之尾,罟系焉,誘魚自投。即得魚,納於內水,納滿,又從潮來,賽如初。”這一段講述了鹽城地區海邊漁民獨特的一種捕魚方式,捕魚人將船隻製作成葫蘆形狀,船體四周用膠密封得毫無縫隙,只在船背上開一個僅容人進出的洞口。船內預先儲存一半的水,船身兩側用長木垂掛平衡,使船內水位與外部水面齊平,這樣即便遇到大風也不必擔心船隻傾覆。出海前,漁民會舉行祭祀儀式,用牲畜的血塗抹漁網(釁罟),敲鼓獻牲以酬謝魚神。隨後將船停放在潮頭,待潮水退去時隨潮出海。船尾繫著漁網,引誘魚群自行鑽入。捕到魚後,將魚放入船內的儲水艙,裝滿後便隨漲潮返回。
“廣陵五宗”之一的宗元豫稱讚其《西團記》中的“煮鹽捕魚兩段,極盡描摹,皆人所不能下筆者”,孔尚任以體物入微的筆法對煮鹽捕魚的過程作了細緻的描述,為後人研究鹽城地區古代鹽業文明和漁民生活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西團也是孔尚任在鹽城留下詩文最多的地方。
“平生知己,半在維揚,溯洄就之而不得,輾轉思之而徒勞。”在這四年的湖海生涯中,孔尚任既是躬身水利的實幹者,也是採風問俗的詩人,更是歷史興亡的思考者。這段經歷不僅成就了《桃花扇》的史詩品格,也讓鹽城在清代文化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鹽城的潮汐與蘆花,浸潤了他的筆墨;鹽城的遺民與灶戶,滋養了他的悲憫。鹽城的風土與人情,為這部“冠絕千古”的悲劇注入了鮮活的地方性血液。
新版《龍岡鎮志》記述了探究蟒蛇河人文風貌的過程,收錄了孔尚任《湖海詩存》裡的一首題為《視岡門新河》的五律,為龍岡增添了史料。《視岡門新河》詩中寫道:“萬頃洪荒水,今書入海年。無窮新版築,有限死金錢。岸草經秋長,商船薄暮連。往來歌禹績,翻遣淚潸然。”這首五律說的就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工部侍郎孫在豐被特敇監修下河工程,而國子監博士孔尚任受命巡視新官河疏浚工程的一段歷史。反映了孔尚任強烈的憂患意識,讀者彷彿看到了書生意氣的孔尚任監修蟒蛇河時在龍岡遊歷、徘徊的情景。
明清之際,淮揚一帶是政治軍事鬥爭的重要地區。孔尚任本期望為朝官,意在於“清華要津”,現一旦與漁人為鄰,鷗鷺為伍,頗為失望。所以這個時期,他的足跡幾乎踏遍南明故地,結交了萃集在這些地方的一大批有民族氣節的明代遺民,接受他們的愛國思想,加深了對南明興亡歷史的認識。
他與明末政治鬥爭有密切關係,與清政權持不合作態度的冒襄、黃雲、鄧漢儀、許承欽、龔賢、石濤,談古論今,過從密切,有時“所話朝皆換”,竟秘而不為“門外人道”。此時,他得到了不少遺聞和史料,其中秦淮八豔之一李香君和復社名士侯方域的資料最為翔實豐富。
李香君小像,陳清遠繪。李香君作為“秦淮八豔”之一,侯方域為其撰有《李姬傳》,而《桃花扇》更是將她的忠烈形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孔尚任出差淮陽疏浚黃河海口時,接觸到黑暗的社會現實,逐漸認識到吏治的腐敗。治河期間,他從事劇本的創作。《小說枝談•桃花扇》引《脞語》說:“孔東塘尚任隨孫司空在豐勘裡下河浚河工程,住先映碧棗園中,時譜桃花扇未畢,更闌按拍,歌聲嗚嗚,每一齣成,輒邀映碧共賞。”

孔尚任駐足於南明江北河防之地四年,他藉此機會去揚州登梅花嶺,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過明故宮,拜明孝陵,遊秦淮河,登燕子磯,他特地到棲霞山白雲庵,訪問了後來被寫進《桃花扇》的張瑤星道士。這表明,孔尚任正為《桃花扇》的創作積極進行著實地考察,並積極收集素材,豐富創作《桃花扇》的構思。
《桃花扇》中貫穿男女主人翁侯方域和李香君感情主線的是一把桃花扇,偏偏鹽城龍岡鎮以北十五里沙岡上就有“桃紅梨白”,有著豔添春色遮不住,皎似一片香雪海的“桃園勝景”美譽。試想一下,這裡的桃林當年可否有?是否一樣帶給孔尚任創作的靈感?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孔尚任回京,他雖繼任國子監博士等官,卻主要以讀書和蒐藏古物來填補閒散的生活;以戲曲、詩歌的創作來抒發抑鬱的胸懷。10年的京官生涯,他在這個時期讓《桃花扇》最後脫稿。
《桃花扇》貫注了孔尚任畢生的精力,他說:“予未仕時,每擬作此傳奇,恐聞見未廣,有乖信史;寤歌之餘,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採也。然獨好誇於密友曰:‘吾有《桃花扇》傳奇,尚秘之枕中。’及索米長安,與僚輩飲宴,亦往往及之。”(《桃花扇本末》)
孔尚任,一齣崑曲《桃花扇》名揚天下,一首《泊鹽城》亦別有情趣,你聽:“津頭晚垂垂,客宿孤城吏未知。曉霧漫帆秋波瀾,早潮平岸夜船移。長淮憶散金陵氣,滄海真同五壘詩。一自神功溟漠後,東流水性亦多移。”


清堅白道人繪《清彩繪本桃花扇》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