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周被加入實體清單的知名光電研究所和實驗室

歡迎點選上方材料科訊 關注我們—
美國商務部下屬工業與安全域性(BIS)於3日釋出公告,宣佈修訂《出口管理條例》(EAR),將中國(11)、緬甸(1)和巴基斯坦(1)三個國家共13個實體加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自今年1月6日起生效。中國此次被加入實體清單的為如下11個實體:
其中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季華實驗室等為光電材料領域內知名院所和新型研發機構。
BIS表示,對所有受EAR管轄的物品出口、再出口和美國國內轉移至這些新增實體,均需要獲得許可證。BIS在檔案中強調,本次修訂《出口管理條例》主要目的是限制這些實體獲取美國生產的產品,以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和政策利益。 BIS同時也指出,上述實體清單被認為與中國高超音速飛行器、專有軟體的開發、設計和建模有關,而所有受EAR管控的物項(包括硬體、軟體、技術等)向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主體出口、再出口、或國內轉移等,均須向美國商務部申請許可。
1月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將多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事答記者問。發言人提到:中方注意到有關情況。美方以所謂涉軍為由,將11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中方對此堅決反對。長期以來,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打壓遏制他國實體,嚴重損害相關實體合法權益,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阻礙世界經濟復甦和發展。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停止錯誤做法,並將採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實體的合法權益。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簡介: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簡稱“長春光機所”)始建於1952年,由長春光機所與長春物理所於1999年整合而成,是新中國在光學領域建立的第一個研究所。
建所70年來,長春光機所在以王大珩院士、徐敘瑢院士等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的帶領下,研製出中國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第一臺大型電影經緯儀等多種先進儀器裝置,創造了十幾項“中國第一”;組建、援建了10餘家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企業單位,併為其輸送了2700多名各類專業人才;有28位在本所學習或者工作過的優秀科學家當選為兩院院士,並湧現出“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蔣築英等眾多英模人物;先後參加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等多項國家重大工程專案,為我國國防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  
長春光機所園區現位於長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7萬平方米,包含產品研發區、試製生產區、成果轉化及國際合作區、研究生教育區和科研支撐區。園區佈局合理、功能齊備、配套設施齊全,多數科研條件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受地方政府委託運營吉林省光電子產業孵化器、半導體雷射技術創新中心、長春智慧光谷產業園等產業園區,總建築面積超70萬平方米。長春光機所現有18個研究部室,擁有6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5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2個國際聯合實驗室。
長春光機所現有在職職工250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各類高層次人才50餘人,各類領域專家300餘人次,高階職稱員工900餘人。在職事業編員工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超91%,其中博士50%、碩士41%。
建所70餘年來,長春光機所為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共取得科研成果2000餘項、獲授權專利3000餘項,國家級科技獎勵115項,其中特等獎5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34項,其它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420項,並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單位”等多種國家級榮譽稱號。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以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為主線,主要從事發光學、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和精密機械與儀器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工程技術研究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多學科、綜合性、基地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簡介: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上海光機所)成立於1964年,是我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雷射科學技術專業研究所。現已成為以現代光學重大基礎前沿探索、強雷射科技裝置建設、雷射與光電子系統開拓為重點的綜合性研究所。研究所重點學科領域為:強雷射技術、強場物理與強光光學、空間雷射與時頻技術、資訊光學、量子光學、雷射與光電子器件、光學材料等。
全所現有職工1000餘人,專業技術人員900餘人,先後有9位專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2位專家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在讀研究生1000餘人。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聯合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4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2個。
建所以來,上海光機所恪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使命定位,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在超強雷射科學與聚變新體系、空天雷射資訊網路技術與系統、自主可控光學核心材料和雷射高階裝備三大主攻方向上,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完成一系列重大科研專案,包括重大光學與雷射前沿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專案、大型雷射應用工程研究等,為推動我國超強雷射與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建成國內僅有、國際為數不多的兼具大能量短脈衝雷射載入和主動探針光功能的“神光Ⅱ”綜合高功率雷射裝置;達到世界最高水平峰值功率12.9拍瓦的超強超短雷射裝置;國際上首次觀察到基於雷射加速器的自由電子雷射放大輸出的新一代超強超短雷射綜合實驗裝置等大科學裝置。成功研製國際首臺在軌執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國際上首次獲得夜晚全球和南北兩極CO2柱濃度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大氣一號”主載荷大氣探測雷射雷達。截止2023年底,共獲國家級獎勵49項,中國科學院獎勵123項,省部級獎勵160項,申請專利5372項,授權3454項。
上海光機所積極開展科技合作,圍繞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搶佔區域發展優勢,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目標,開展高質量成果轉移轉化,開創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新格局。深入開展“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的國際科技合作,作為科技部首批“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十多個國家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與俄羅斯、以色列、日本和韓國等發達國家研究機構共建聯合實驗室。
上海光機所以突出的科研成績和自身的學科優勢確立了在國內外科技界的地位,為我國現代光學和雷射與光電子學的發展及應用做出了突出貢獻。面向新時代,上海光機所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出發,瞄準搶佔科技制高點,勇於承擔時代責任,銳意創新、開拓進取,充分發揮上海光機所從雷射材料、核心器件到系統整合的建制化研發優勢,打通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工程驗證到成果轉化的創新價值鏈,為國家重大需求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努力把上海光機所建設成為世界雷射科技中心,成為國家可以信賴的戰略科技力量,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與創新型國家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季華實驗室
季華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是廣東省委、省政府於2017年12月啟動的首批省實驗室之一,以打造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領域國內一流、國際高階的戰略科技創新平臺為目標,重點聚焦新型顯示裝備、半導體技術與裝備、高階數控機床,以及佛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四大主要方向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系統攻關和重大裝備研製。實驗室科研園區位於佛山市三龍灣科技城核心區域,佔地238畝,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園區一期、二期均獲中國建築行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建有測試中心、光學平臺、超滑平臺等裝置先進、功能齊全的公共科研平臺,並面向社會開放儀器裝置共享服務。
實驗室現有科研及公共技術部門17個,總人員規模達1100餘人,其中全職院士1名、雙聘院士13名、高層次人才38人,形成了“以院士專家為核心、高階領軍人才為骨幹”的人才梯隊。設有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廣東省博士工作站,與20餘所高校院所聯合培養研究生和高技能人才。
實驗室在牽頭重大任務中著力踐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累計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專案160餘項,已獲批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顯示裝備創新平臺、廣東省半導體高階裝備及關鍵零部件工程研究中心等。成功研製出OLED噴墨列印裝備及其配套墨水材料、SiC高溫外延裝備、大功率微波電源等系列成果,年度獨有發明專利申請量居全省科研院所前列。孵化20家科技型企業,孵化企業成果轉化收益累計合同額超過5億元。與過百家企業開展合作,助力製造產業高質量發展。
未來,實驗室將堅持“頂天立地,全面開放,以人為本,注重實效”的建設原則,努力打造先進製造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灣區先進製造產業創新策源地,和世界級創新創業創造人才集聚地。
————————————————————————————————————
與此同時,從2025年1月2日起,包括美國公民、持有“綠卡”的合法永久居民在內的美國人士,在美國設立的實體及其外國分支機構,以及在美國境內的任何個人(無論國籍)或實體,都禁止投資或需要申報才能投資中國的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資訊科技以及人工智慧這三個行業。
參考連結:
https://finance.sina.com.cn/cj/2025-01-06/doc-inecywaa8746087.shtml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1-07/doc-ineeeanx4747074.shtml?finpagefr=p_108
http://www.ciomp.ac.cn/gkjj/jgjj/
https://siom.cas.cn/jggk_1/jgjj/
http://jihualab.ac.cn/sysgk/jj/
感謝分享本文到您的朋友圈
推薦 Material (Mater) News 材料科訊
分享、點贊、在看 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推送時間:不定期)
掃描以下小編微信二維碼可進材料科訊群,與眾多海內外博士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