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丨陳曄光院士:“人工智慧為基礎研究帶來了新工具”

“人工智慧”可以說是今年全國兩會上討論頻率較高的熱詞。近年來,人工智慧演算法快速發展,並大規模應用於人類的生產生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西省歐美同學會會長、南昌大學校長陳曄光認為,人工智慧還有更宏大的應用遠景——為科學研究做貢獻。
人工智慧為基礎研究帶來新工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科技支出向基礎研究傾斜,完善競爭性支援和穩定支援相結合的投入機制,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
基礎研究是探索黑暗房間的第一盞燈,許多顛覆性的技術都源於基礎科學的突破。
“長期以來,從事科研工作面臨著許多困境。以生物醫學研究為例,科研工作者往往需要對大量複雜且多樣的生物醫學資料進行解讀和分析,比如基因組測序、基因表達譜等會產生大量的資料。因此,隨著生物醫學進入大資料時代,科學家對資料的高效利用愈發關鍵。”陳曄光說,傳統的預測方法大多依賴於人工投入,要先廣泛蒐集目標資料,然後手動分析和總結資料中有價值的資訊,最後歸納得出預測性結論。如今,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特別是以大模型為核心的新方法能夠高效處理和分析大量的生物醫學資料。尤其對於學科複雜的生物醫學領域,AI的應用極大地減輕了科學家處理海量生物醫學資料的負擔。
技術創新能“跳”多高、“跑”多遠,基礎研究是關鍵。陳曄光認為,我國當前面臨的很多“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根源在於基礎理論研究的滯後,源頭與底層的科學問題沒有解決。因此,需強化高校在基礎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推進自由探索和有組織科研並重的基礎研究,鼓勵開展有風險但高價值的基礎研究。同時,應該繼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推動人工智慧基礎研究的開源開放,大力培養跨學科人才,實現人工智慧與生物、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的深度融合。
助推教育均衡發展
高校是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近年來,我國透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部省合建機制等政策,已推動形成“大學—區域”協同發展模式,但部分地區優質教育資源集聚不足、科研轉化效能偏弱、區域經濟貢獻度不高等瓶頸問題依然存在。
“目前我國有13個省(自治區)無部屬高校,這些地區人口數佔全國人口的33%,沒有高水平大學,難以滿足老百姓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陳曄光說。
陳曄光建議,最佳化“雙一流”建設佈局,在新一輪的“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以及一流學科培優計劃、新增博士計劃中,加強對教育資源相對落後省份高校的支援。強化國家級科研和創新平臺的重點幫扶,從政策和制度的頂層設計上推動國家及部委平臺,以及各類高階和優質科教資源向高等教育和科創能力相對落後地區有序流動和良性轉移,持續加大對這些地區創新平臺建設的支援力度,提升這些地區的創新驅動發展能力。
同時,將教育科技人才發展落後地區的人才支援政策,納入西部大開發系統政策的特殊支援,助推這些地區的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為高校校長,陳曄光認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出新的要求、作出新的部署,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指出了方向。

陳曄光在授課

他表示,南昌大學將以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為主線,進一步深化綜合改革,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要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持續推進“雙一流”建設攻堅,最佳化調整學科專業佈局,加快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改革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進一步推進與社會需求高契合度人才的培養,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聚焦江西“1269”行動計劃,深化產學研合作,為江西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水平,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完善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育機制,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大力支援青年人才發展,加快推進“江西底色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步伐,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完善科研人員資助體系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持續發力,在科技人才資助體系建設方面成效顯著,透過不斷最佳化資助政策、豐富資助型別、完善資助管理,推動科技人才發展邁向新高度。同時,國家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援青年人才培養,極大地激發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
陳曄光在調研中發現,許多科研人員在過了一定年齡後,因資助體系的侷限,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援,繼續開展已有良好基礎的科研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制約了科技創新的持續推進。
“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我國對基礎研究的資助強度與數量相對不足。”陳曄光表示,儘管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佔科研總投入(R&D)的比例逐年遞增,2024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佔比達到6.91%,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有限的投入下,面向中年科研人員的資助專案數量有限,有在研專案總數的限制,且大部分單項資助金額也遠不能滿足科研實際需求。
從科研人員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的規律來看,中老年科研工作者仍然是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基礎研究資助強度不足導致部分中年科研人員在申請專案時面臨巨大競爭壓力,獲得資助的難度大幅提升。
為進一步完善國家科研人員資助體系,陳曄光建議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加大資助力度與規模。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的科研投入,特別是增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預算,同時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企業資金加入國家科技人才資助體系。發行超長期國債,在有效避免通貨膨脹的同時,吸納市場多餘資金投入到科技人才資助體系;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對參與科研資助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等優惠措施;鼓勵資助企業深度參與科學問題的提出、專案指南的制定,以此提高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進而加大資助力度與規模,提升基礎研究投入在科研總投入中的佔比。
同時,進一步最佳化資助體系,建立中長期跟蹤評估機制。除為青年科研人員特設的基金專案,對其他專案的申請給予所有科研人員公平競爭機會,不設年齡限制,根據科研人員的學術成就、研究潛力等,決定是否立項。在專案執行過程中,建立長期跟蹤評估機制,對專案進展和科研人員表現進行全面評估,著重考量專案科研成果對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長期貢獻。
來源 :《留學生》雜誌
文 :王威
今日文章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