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勳,離世!

據澎湃新聞報道,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周光召先生在辦公室(上世紀八十年代初) 圖源: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共黨員,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原中國科學院院長。
周光召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研究生院。1957年赴蘇聯莫斯科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
周光召1961年回國後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參加領導了爆炸物理、輻射流力學、高溫高壓物理、計算力學等研究工作,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設計中作出了重大貢獻。1996年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透過,將國際編號為3462的小行星命名為“周光召星”。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據《物理》雜誌2024年第4期,周光召先生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重要開創者、奠基人,是中國科技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和領導者。在六十多年的科學生涯中,他縱橫多個領域並取得多項創造性成果。從1961年到1979年的近20年時光,周先生將自己的智慧與才華奉獻給了中國的核武器事業,為我國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的研製成功和核武器的設計、定型立下了不朽功勳。周先生忠誠愛國、學養深厚、視野開闊、格局宏大,他倡導民主學風,銳意開拓進取,致力於為核武器事業謀篇佈局、夯實根基,在推動學科建設、促進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1年,周光召回國,歷任二機部第九研究院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二機部九局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長。1992年,周光召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會執行主席,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協主席。他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周光召被10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院聘為外籍院士。
周光召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世界公認他是贗向量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
60年代初,他開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工作,領導並參與了爆炸物理、輻射流體力學、高溫高壓物理、二維流體力學、中子物理等多個領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許多具有實際價值的重要成果,為核武器的理論設計奠定了基礎。
1964年,周光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曾介紹,1959年至1960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拒絕援助我國研製原子彈,並撤走了全部在華專家,帶走了圖紙和資料。
當時在位於蘇聯杜布納的聯合核子研究所從事粒子物理研究的周光召得知這些情況後,義憤填膺,強烈要求回國從事原子彈研究。
周光召在致時任二機部部長的決心書中寫道:“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科學家,我願意放棄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礎理論研究,改行從事國家急需的工作,我們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喚!”
1961年,周光召啟程回國,抵京後被安排到當時的二機部北京九所工作。作為理論部副主任,他輔佐鄧稼先突破原子彈原理,領導原子彈的理論設計,開始了長達19年的“秘密工作”。
據《科技日報》報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周光召曾連夜送上“定心丸”。
1964年10月15日深夜,距離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預定時間已不足24小時。一封來自羅布泊試驗廠的急電對原子彈的設計提出了疑慮。上級希望負責核武器理論物理研究的周光召等人做一個認真的估算,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機率是多少。
周光召和同事們緊張運算了整整一個夜晚,次日上午,將一份聯合簽名報告送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辦公桌上。報告認為,經計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可能性超過99%。除了一些人為不可控制因素,原子彈的引爆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報道說,正是因為這份報告,周恩來總理正式批准10月16日15時起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10月16日下午,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中國跨入有核國家行列。
楊振寧曾說:“光召兄的回來,使得中國1964年爆第一顆原子彈(比預想中)早了一兩年。”
周光召自己卻說:製造原子彈好比寫一篇驚心動魄的文章,這文章是工人、解放軍戰士、工程和科學技術人員不下十萬人譜寫出來的,我只不過是十萬分之一而已。
目前,我國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的21位已經去世,尚有2位健在——王希季院士(103歲)、孫家棟院士(95歲)。
周光召先生曾與深圳結緣。1996年9月深圳高新區成立。高新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5年,在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倡導下,中科院和深圳市政府聯合創辦了國內第一個科技園——深圳科技工業園;為支援高新技術企業發展,1995年市政府責成經濟發展局規劃建設高新技術工業村;之後南山區支援民營企業參與,建立了京山科技園。這三個園區的劃入,加上南起濱海大道、北到廣深高速、東起沙河西、西到麒麟立交的11.5平方公里地域進行統籌規劃,成為深圳高新區。
請歷史記住他們!
近20年來,“兩彈一星”獎章的主人們,隨著年歲增長,漸次告別人世。目前在世的2位是103歲的王希季和95歲的孫家棟。
在世兩彈一星元勳(2位)
王希季(1921.7.26-)火箭、衛星
孫家棟(1929.4.8-)導彈、衛星
已故“兩彈一星”元勳(21位)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原子彈、氫彈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衛星
郭永懷(1909.4.4-1968.12.5)原子彈、氫彈、導彈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火箭、導彈、衛星
錢三強(1913.10.16-1992.6.28)原子彈、氫彈
王大珩(1915.2.26-2011.7.21)衛星、原子彈
彭桓武(1915.10.6-2007.2.28)原子彈、氫彈
任新民(1915.12.5-2017.2.12)火箭、導彈、衛星
陳芳允(1916.4.23-2000.4.29)衛星
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導彈
屠守鍔(1917.12.5-2012.12.15)火箭、導彈
吳自良(1917.12.25-2008.5.24)原子彈
錢 驥(1917.12.27-1983.8.28)衛星
程開甲(1918.8.3-2018.11.17)原子彈、氫彈
楊嘉墀(1919.7.16-2006.6.17)衛星
陳能寬(1923.5.13-2016.5.27)原子彈、氫彈
姚桐斌(1922.9.3-1968.6.8)導彈、火箭
鄧稼先(1924.6.25-1986.7.29)原子彈、氫彈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原子彈、氫彈
於 敏(1926.8.16-2019.1.16)氫彈
周光召(1929.5.15-2024.8.18)原子彈、氫彈
聯絡我們:txm176(值班微信)廣告及商務合作:電話18660411611投稿及採訪約談: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製造界除釋出原創文章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轉載須註明文章來源和作者;申請轉載授權請在文末或後臺留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