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人工智慧時代,內容的減法是時代的需要

作者:朱永新
來源:朱永新著《教育的減法》
在“雙減”的今天,教育如果能夠真正慢下來,多一點留白,少一點功利,孩子的童年便多一分悠閒,少一分焦慮,距離智慧人生也就更近了一步。

01
千百年來學習內容的變化
我們可以簡單回顧一下中國學生千百年來學習內容的變化人類早期的教育都是在家庭中、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進行的。學什麼內容,基本是父母說了算,父母讓孩子學什麼孩子就學什麼,孩子在生活中進行學習。
在我國西周時期,為了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開始了最初的專門化教育。為了培養統治階層,他們需要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
科舉制度產生之後,教育內容圍繞科舉展開。朝廷考什麼,學生就學習什麼,私塾就教什麼。在這裡,我順便多說幾句四書五經是怎麼成為學習內容的。
所謂四書,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所謂五經,就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一開始,只有五經,沒有四書。四書的教科書地位,是宋朝理學家朱熹奠定的。在此之前,雖然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莫定了五經的經典地位,但在當時的社會上,各種思想都有,佛學、道學也有很多粉絲,最重要的是,當時做官並不透過考試,而是透過舉孝廉,推薦孝順廉潔的讀書人做官。這種情況下,四書就不是讀書人必修的內容。朱熹一生花了40年,為四書做修訂註解工作,直到辭世的前一天,還在修改《大學》。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他們不僅推崇朱熹的《四書集註》,還直接將四書定為科舉考試教科書由此確立了朱熹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地位。民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錢穆先生,在《朱子學提綱》中說:“自朱子以來八百年四書成為中國社會之人人必讀書,其地位已在五經之上。
我認為,四書超越五經,原因有多個,其中之一就是考試內容。你要考秀才、中舉人、中進士,你就得學習。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曾經說過的安徽桐城“六尺巷”的主人公清朝父子宰相中的父親張英,在給兒孫的書信中,囑咐晚輩儘量不要看詩,更不要在時文上下功夫,一定要集中精力讀四書,為什麼?因為年輕的時候一定要“以舉業為重”,科舉考什麼,你們就學什麼。
如果不是西學東漸洋務運動救亡圖存,晚清學生可能還要繼續學習四書五經。1888年,清政府準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人考試內容。10年後,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19059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晚清皇帝立停科舉,推廣學堂,推進實用之學。皇帝批准次年起廢除歷時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所有鄉試會試、各省歲科考試全部停止,頒發各種教科書,全國上下各處遍設蒙小學堂。接著,我們就看到豐子愷、李叔同他們在鄉村教畫畫教音樂,我們的學習內容開始跟西方工業社會相匹配。
為了工業時代機器化生產的需要,讀寫算的能力成了教育很重要的內容,改革開放後我們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最近40年,我們的教育內容總體上跟著考試指揮棒起舞,考什麼學什麼,考得多學得多。我們的學制100年沒有變,但是,學習內容100年來急劇增多,難度係數也越來越大。
02
人工智慧時代,
內容的減法是時代的需要
在以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資料、區塊鏈等技術為代表的新的時代,社會呈現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變化。這些變化要求我們與時俱進,減少我們的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育內容。
第一,社會資訊化,無論學校怎麼增添內容,都無法跟上新知識的增長速度。我們已經進入資訊化時代,資訊爆炸,人類的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新知識不斷湧現。我們在學校裡面學習的內容,跟不上新知識的增長速度
第二,教育資源泛在化,學校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場所。隨時、隨地,線上、線下,人人、處處都可以獲得知識。在學校學習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戰。美國也好,我國臺灣地區也好,都出臺了在家學習的相關法律法規,在家裡可以得到學校裡教的所有東西,透過網路透過各種教育手段,美國現在有兩三百萬在家學習的兒童,其實我們中國也有,我的朋友中就有。只不過他們還需要在學校辦一個戶口,保留名義上的學籍。
第三,職業流動化,在校學習內容無法滿足流動化的需要。一個職業幹一輩子的時代過去了,新的職業不斷出現一些行業退出歷史舞臺。在西方發達國家,大概一個人一生平均有10次以上改變職業的機會。過去學校教育為職業做準備的這樣一種理念和形態,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很多國外大公司已明確表示不看專業背景,只要求學生具有好的素養好的學習能力,是因為你在學校學到的內容不可能滿足你這一生的工作需要。
第四,技術賦能化,使得記憶學習發生變化。過去,我們主要是靠自己的大腦進行學習。現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大資料等高新技術都在為教育賦能。馬斯克已經把晶片裝在人的大腦裡了。未來人的學習、認知方式將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透過認知外包,人的學習能力也會大大增強,傳統的以記憶和再現知識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方法也會發生很大變化。
第五,學習終身化,使得過去一次性完成的教育過時了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大學,這樣一種刻板式的階段式學習,與貫穿整個人生的未來式學習、連續性學習,是矛盾的今天的學校,實在沒有必要學習那麼多的課程、那麼多的內容。
第六,教育個性化,導致學校教育內容顯得刻板、單調且乏味。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的學習是沒有選擇的,小學中學的教育內容、教育時間、教育空間都是被填滿的,學生很少有選擇的餘地。未來將越來越注重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滿足不同人群的特色需要。在馬斯克的AdAstra學校,課程就很個性化,除了少數基本的課程之外,他們會讓學生接觸和學習人工智慧、火箭噴射器等方面的知識。學校的課程內容會每年翻新,學生甚至可以自己決定課程內容同時,學校還會邀請各界學者、專家到學校演講,給學生們分享更多的知識。
我的一個上海友人,他的孩子從小就喜歡打高爾夫球孩子要練球,就不能天天上課,就要把大量時間花費在高爾夫球練習場上。之前,父母擔心孩子不能全天候在校學習未來學習成績會變差。但事實證明,孩子學習成績不錯,練球並沒有耽誤孩子的學習,更是在2022年被美國著名文理學院斯沃斯莫爾學院錄取。這就反過來說明我們在校學習的內容,我們的課程內容、教材內容、練習內容,存在減少的可能。如果未來有更多的孩子像這樣選擇個性化教育,我們怎麼可能在課堂上教那麼多的內容呢?

更少,但更好

人生也好,教育也罷。教育內容如何做減法,的確是一門大學問。
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時間,是我們每個人成長的最大空間。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更有價值的事情,學一生有用的東西,的確是教育需要考慮的大問題。
《精要主義》這本書的作者在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研究。他從思考、行動和收穫三個層面,剖析了非精要主義與精要主義的不同。
第一,思考的層面。
非精要主義:所有事,所有人。
·我必須做。
·一切都重要。
·怎樣把一切都安排妥當?
精要主義:更少,但更好。
·我選擇做。
·重要的只是少數。
·怎樣權衡取捨?
第二,行動的層面。
非精要主義:盲目地追求更多。
·對最緊迫的事情做出反應。
·不假思索地滿口答應。
·在最後一刻倉促執行。
精要主義:自律地追求更少。
·停下來區分、辨別重要的事情。
·對非精要之事一律說不。
·為方便執行掃除障礙。
第三,收穫的層面。
非精要主義:生活不如意。
·承擔太多工,工作成了折磨。
·感到失控。
·不確定該做的事情是否已經做了。
·感到不知所措、筋疲力盡。
精要主義:生活充滿意義。
·精心挑選有價值的工作。
·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完成該做的事情。
·享受旅程的快樂。
思考決定行動,行動決定收穫。有什麼思想,就有什麼行動,有什麼行動就有什麼結果。因此,減法思維與精要主義的追求是相同的,即“更少,但更好”
“更少,但更好”,不僅適用於教育內容的減法,也適用於整個教育的改革,乃至整個人生的規劃。
“更少”,指的是選擇,指的是要學會說“不”,確保把最重要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面,“獅子搏免,亦用全力”。在教育上,我們就要把最美好的東西給最美麗的童年,就要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
“更好”,指的是用心,指的是要心無旁騖、全力以赴在教育上,我們就要家、校、社齊心協力,給孩子們提供最好的成長空間與發展土壤,讓他們心靈自由、放飛想象,拓展生命的長寬高,成為更好的自己。

今日推薦
《教育觀》+《教育新語》
可汗學院創始人經典著作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